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
裂和民族交融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根底上,逐渐形成局部统一。
在此根底上西晋完成全国统一。
由于士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短期而亡。
取而代之的是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继之是南北朝的并存。
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加强,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
士族门阀权利膨胀;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交融;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解放,获得了一系列成就。
〔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
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场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
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开展为士族。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开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根底。
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阻碍着国家统一。
〔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本来高度兴隆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消灭性打击,长安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消费力程度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开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开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消费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
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开展消费。
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开展程度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3〕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交融的场面。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锋利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场面。
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场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者者缺的条件。
[重点难点]
1.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
魏晋南北朝各项详细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开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
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个低潮.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化的标志。
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开展趋势,尚书台()的权利越来越重,中书、门下相继没立。
西晋时。
三分立制根本确立。
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
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开展,向着全国平衡开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3)开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
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历,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获得成功。
(4)经济的持续深化开展,要靠逐步深化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5)开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开展,就与水利的兴修、消费工具的改进,消费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密不可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
3、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制度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此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
曹操为扩大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
到曹丕称帝后,为稳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外乡,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开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根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者者等级。
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认,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开展到—定程度的产物。
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借助世家高门以稳固曹魏政权,而世家高门借政治地位和九品中正制以开展世家大族的权利。
到西晋时,已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士族是以家族为根底,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稳固,东晋时到达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得世家高门的权利扩大和开展。
西晋政权以士族作为其统治根底。
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稳固和开展,西晋政权完全被土族垄断。
到东晋时,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惟一标准,士族权利膨胀。
到南朝末年,南方士族衰败,腐朽性日益显露.士族成员的无能。
使庶族地主权利抬头。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在九品中正制根底上完善、开展,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4.汉族地主在南方统治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东晋建国到南朝陈灭亡,汉族封建政权在南方一直坚持了二百七十多年。
汉族封建政权在南方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如下:第一,由于当时民族矛盾的存在。
南方政权具有华夏正统地位。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他们代表着汉族的统治。
不管是否抗战,客观上起着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抵抗的组织和鼓舞作用,因此能得到南北方贵族地主和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二,南方经济相对开展,提供了较可靠的物质根底。
江南经济开发,农业迅速开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三,南方汉族政权,代表了当时先进消费力,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保卫封建经济、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四,南方封建政权得到了南北方地主的广泛支持。
其政权,根本是以北方大地主为
主体,南北地主的一一共同专政。
第五,南方统治集团有一些比较有作为的人,其政治比西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对清明一些。
如东晋时的王导、谢安、南朝时的刘裕等人。
当时虽然士族占统治地位,但这些较有见识的士族大家,也采取了一些较清明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
第六,南方有着长江、淮河等天然屏障.对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
5.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
纵观这分裂动乱达300年.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开展。
其表现:①江南经济开展,南北经济开展差距逐步缩小。
②民族交融加快,通过民族迁徙、结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而与汉族大交融,民族隔膜和民族矛盾减弱。
③局部统一的实现。
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④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如曹操、渚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展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
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含着统一因素。
正是在民族交融加强和经济文化开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6.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民族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消费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互相影响和浸透。
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消费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交融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
从社会进程看,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另外,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
其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互相学习。
消费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根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局部。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交融。
(4)少数民族承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交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交融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
一准备了条件。
7、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假设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完毕的标志.那么长达61年.这种鼎立场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种倒退。
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那么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场面形成的原因有: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北,但都有很大进步。
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根底。
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开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那么是其政治根底;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缺乏,但自保有余。
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
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南守,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成认对峙场面。
8、关于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乱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承受宗教信仰,梦想摆脱痛苦。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宜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目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木广阔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
级的提倡。
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背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多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权利。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开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
反而大大加重厂人民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展的欺骗。
9、江南经济开发的认识
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
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络。
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相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消费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一一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开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
条件。
10、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根底,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稳固,东晋时到达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
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
为了维护特权,土族过分夸大土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时机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
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的
一、根底知识目的
三国鼎立场面的正式形成;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和南朝的统治;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才能培养目的
1.通过三国时期与东汉后期的情况比较,认识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才能,把握历史开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成功,在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能。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才能。
4.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才能。
三、思想教育目的
1.三国鼎立,完毕了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场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而西晋又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
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开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出色的政治家,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开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根本知识点复习]
1.分裂的原因:
〔1〕一一共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根本原因〕
②有的朝代统治者措施适当,导致地方割据权利膨胀
③王朝中后期统治腐朽,中央集权政治失控。
④社会经济不兴隆,各地经济开展不平衡。
⑤民族融和程度低,民族矛盾激化、锋利。
⑥新旧制度的转型期,社会出现变乱
〔2〕个因:
①东汉豪强地主权利的恶性膨胀,危及中央统治;东后期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失控;在黄巾起义的打击
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豪强地主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
②统治阶级每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西晋的灭亡。
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政权的南移、北方诸民族政权的割据混战,士族权利的形成,南北经济
程度的差异等造成了东晋、南北朝的分裂。
2.这一时期特点:①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分裂
②小统一、大分裂
③大统一和局部统一的时间是是短,分裂时间是是长。
3.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一一共性:民族交融迅速开展;人民的生活范围扩展;边疆的开发和封建化;经济文化的交流;人文地理的改变;海外贸易的开展等。
〔2〕个性:①江南经济的开展和封建消费方式向边疆扩展,已具备统一的经济根底。
②北方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已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③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三国、前秦、北魏、北周局部统一的出现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也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⑤这一时期出现的屡次改革,如曹魏的改革、前秦苻坚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周的改革等,都促成了统一。
4.正确认识分裂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①从分到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是中国历史开展中现象,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的交
替开展中最终走向统一的,每一次从分到合,历史都向前大大迈进,绝不是历史循环过程,历史开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②罗贯中只看到了历史的现象,没有提出历史开展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③分裂只是封建国家的分裂,不是中华民族分裂;分裂之实历史的支流,处于暂时的次要地位;分裂造成了
严重的灾害,但分裂中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统一创造条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
指出: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各地军阀各霸一方,互相混战,使社会消费遭到严重
破坏。
官渡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势逐渐明朗。
讲授新课:
一、三国鼎立
1.曹操根本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不断出击,根本统一北方。
2.刘备权利的开展壮大
刘备投奔刘表后,扩大军队,延揽英才,特别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权利大增。
3.孙权利力的稳固与扩展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4.之战
①孙刘结合一一共抗曹操的场面形成:
A.刘备力量虽有开展但难以单独抗击曹操,按照隆中对决策,决定联孙抗曹。
B.孙权深恐曹操吞并江东,愿与刘备结合抗曹。
②之战是促成“天下三分〞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③曹操失败的原因:
A.曹军“不习水战〞;B.疾疫困扰;C.骄傲轻敌,战术失当;D.曹军的前方很不稳定;E.孙刘结合抗曹。
5.三国鼎立场面的正式形成
之战以后:
①曹操致力于稳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开展经济,进军西北;
②孙权占据岭南,在东南扩展统治范围,实力不断加强;
③刘备出兵入蜀,占据益州,控制了西南一些地区。
④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场面正式确立。
曹丕建魏〔220〕
之战后,曹操南进受挫,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北方。
211年,进军关中,驱逐韩遂、马超。
三年以后平定陇右,215年进军,击败张鲁。
到220年曹操病死时,已占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史称曹魏。
刘备建蜀〔221〕
刘备在之战后据有江南四郡,又向孙权借了南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214年,益州刘焉病死。
刘备派关羽镇守,亲自率师进入益州,战领盆地。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又命关羽进攻,掳于禁,斩庞德,威震许都。
221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孙权建吴〔229〕
孙权在之战后稳固江东,并把权利扩展到岭南地区。
219年,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取。
221年称吴王。
222年,派陆逊迎击为给关羽报仇而率倾国之师东征的刘备,在“猇亭之战〞中火烧连营,彻底击败了刘备的进攻。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以建业为都,国号吴,史称孙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场面最终形成。
6.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权利开展,中央集权统治瓦解的政治割
据形势和区域性封建经济开展的结果。
政治上:三国各自得到豪强地主的支持,有雄厚的阶级根底。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开展,各地区间没有经济依赖性〔主要原因〕
军事上:吴、蜀虽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割据
外交上:吴、蜀长期结合,于魏形成平衡态势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①三国鼎立场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开展的趋势。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①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②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永嘉之乱〞〔永嘉:307—313,晋怀帝年号〕
①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惠帝昏庸无能,动乱迭起。
②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3.西晋的灭亡
①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②西晋速亡的原因
A.以晋武帝为代表的士族官僚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
B.分封宗室导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爆发。
C.流民起义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的偏安与灭亡
①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在相对的江南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②东晋建立之初,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权利,安置南迁士族和农民,开展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
③东晋后期,士族地主仗恃权利,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矛盾随之激化。
④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晋统治名存实亡。
420年,刘裕夺取政权,东晋王朝完毕。
2.南朝的兴替〔420—589年〕
①简况:
宋---→齐---→梁---→陈先后统治南方,都建康(今),史称南朝。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
疆域最大最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