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汽化和液化1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还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运用我校物理组的小课题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能力,又加强他们思维的拓展训练。

【学情分析】
经过熔化实验基础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应该不大,重点在于通过师生的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和加强知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会解释什么是汽化,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2.能说出蒸发和沸腾的条件,以及沸腾探究实验的相关现象;
3.能区分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4.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我校物理组的小课题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试管、打有多个孔的橡胶塞、酒精灯、火柴、热水、秒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引入】
教师完成课本P58图3.3-1的小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并板书: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课堂导学】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实验中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的现象?(引出汽化的两种方式)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观察蒸发现象(探究实验)
1.在手背上涂一下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何感觉?
2.将一支温度计插入烧杯内的酒精中,再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观察温度计示数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归纳总结: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发生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思考与讨论:小丽到服装店买了一件新衣服,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把新衣服洗了。

请你帮小丽想想办法怎样做才能更快的穿上新衣服?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思考:根据生活经验,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2:观察水的沸腾(探究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2.猜想与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
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说明:为了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有效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以淹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宜),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做此实验;②选用热水进行加热;
③加盖子;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
⑤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情况。

实验活动中可让几个学生上台分工合作,如计时、读出温度值,并要求同学们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需要记录的数据:
5.分析和论证:
(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6.交流与评估: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交流、讨论:
①水在沸腾前后液面有何变化?沸腾时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②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会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
③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气泡数目少,上升体积变小;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数目多,上升体积变大。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小资料”并思考与讨论:测量沸水的温度,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
是酒精温度计? 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课堂小结】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课堂练习】
1.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 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D.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2.小腾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里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粽子煮熟;
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水温都不变,用“小火”可节能。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__min 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此时液面上的气压
蒸 发
沸 腾
相同点
都是_____现象,都要_____热量
不同
点 特点
影响因素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7
98
________1标准大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

【课外作业】
1.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2.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会沸腾的慢一点 B.同时沸腾
C.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3.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操作,他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OC.
(2)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思考】
你吃过“纸火锅”吗?“纸火锅”为什么遇到火不燃烧呢?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二、汽化的方式:
1、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特点: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3)影响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
b.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2、沸腾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特点:
a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
b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教学反思】
即日,我应邀上了一节“XX市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物理学科送培送教活动”的示范课,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的《汽化和液化》,本节课还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我设计了较多的问题与学生活动,目的在于运用我校物理组的小课题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和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这节课我先是以课本P58图3.3-1的小实验引入的,以这个演示实验导入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根据实验现象设置好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紧接着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酒精蒸发和通过温度计示数变化精确地观察蒸发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得出蒸发的概念及特点。

沸腾的教学是探究式的,由于采用教材所述的实验器材将水加热至沸腾非常耗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实验效率更高,并且在做实验时我让两名学生配合,一名学生计时,一名学生读数,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绘制沸腾的图像,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沸腾的有关结论,事实上效果较好。

本节课利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解决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行之有效,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课后自我感觉效果好,比较成功,也得到了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三级教授)xx教授的充分肯定。

当然,本节课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陈教授提到的沸腾的实验可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克服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