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正一 吉林省社会救助事业局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管理和执行社会事务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事业单位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国家对于社会各项政策的落实程度。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也在不断地转变着,事业单位在执行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成本支出,特别是近年来,“三公”经费的使用更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本文将从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现状和经费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最终提出应如何提高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154-02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影响下,社会各行业都在稳定、高效的发展,并在不断地突破创新。
事业单位作为管理和执行社会事务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它的存在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相对于其他组织或是机构,事业单位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单位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的税收资金,其日常工作中的开销费用都是与纳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特别是“三公”经费的使用更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一、事业单位中“三公”经费综述
(一)“三公”经费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所谓“三公”经费,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而实际发生的出国考察费,实际用车所需的购买及维修保养等费用,实际日常公务招待中所发生的费用。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三公”经费的应用前提,即是对实际工作需要的定义。
事业单位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一般都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以非法的目的侵占此项经费。
但目前,在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中,“三公”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问题,如有些单位或者个人打着工作需求的幌子随意地进行消费,还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严格的审核报销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和执行,这些现象造成了“三公”经费在日常管理中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三公”经费在具体问题方面的表现形式
常见的“三公”经费在具体问题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是利用公款外出旅游消费。
在一些事业单位日常的工作安排中,有的公务人员会以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名义,利用公款旅游,吃、住、行所发生的费用全部都由公款进行报销。
二是公务用车浪费现象严重。
有一些事业单位在向上级申请购买公务车辆时,会在数量和标准进行超量或高配申请,出现超标准采购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超量或高配的公务车长期闲置,最终导致车辆受损或不得不以低价出售,极大地浪费了公车资源。
还有一些单位出现车轮上的腐败,公车私用现象严重,造成车辆燃油费和维修费的支出大大超过财政部门核定的支出标准。
三是公务接待费用严重超标。
有些单位有时碍于“面子”或是为了达到其他某种目的,往往在进行公务招待时进行超标准接待,虽然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招待费用数额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超过本年度财政预算的2%,但是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招待费用数额都严重地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范围。
二、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保障。
事业单位只有通过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才会使得其整体的控制效果得到不断地提高。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单位整体的工作计划,主要表现在:(1)对于外出度假旅游的相关人员,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
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频繁地利用公出的机会进行的观光旅游,相关的审批部门也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核实,使得事业单位这部分的经费支出数额加大;(2)公车配置不合理。
有的事业单位大量购买公车,使得公车的数量整体上严重超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购买价值较高的公车,也使得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加大;(3)招待费用审批程序监管不到位。
在进行公务招待时,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对相关的审批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使得一些单位的招待费用大大地超出了该单位的财政预算。
(二)“三公”经费核算方面的不准确
在事业单位对于“三公”经费报销范围的规定中,其报销的内容并不具体或不明确。
这种制度上的漏洞使得某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经费花销方面,刻意地将自己个人的消费费用通过一些虚假发票的形式用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报销,这就直接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费用加大。
但是,针对这些虚假的发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有时又没有认真去复核和审查,也没有从整体上对这些费用进行核算,造成了“三公”经费的损失。
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比较分散,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就需要一一分开,逐个核算,这也间接地加大了“三公”经费核算的难度,造成经费核算的不准确。
还有的事业单位为了申请到更多的经费,会将自己额外超出的费用分摊给下属单位,使得“三公”经费的核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也造成了核算结果的偏差。
所以,制定合理科学的核算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三公”费用准确的核算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于本年度的预算是结合上一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测算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预算基数法,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基数法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
同时,由于我国对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之外的收入没有明确的规定,就使得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财政状况的有力措施,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来源决定了它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监督。
但在事业单位的一些财政支出费用的具体用途方面,没有公开或是公开的透明度不够,这也客观地决定了社会舆论无法真正地实施监督。
同时,“三公”经费本身的流动性和相互传递性等特征,也决定了相关的监督机制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即使审计部门也及时地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由于监督过程中缺乏自始至终的坚持,也无法达到监督的最佳效果。
三、加强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和完善“三公”经费的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所有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上,这样才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事业单位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一直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来消除
财经纵横
导签字、授权,会计人员对印付款凭证与相关原始附件进行稽核。
稽核有误的,交由相关会计人员进行修改或者与报销人进行沟通;稽核无误的,交由出纳岗以及各级网银授权人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现金支付的领款人签字确认并加盖“现金付讫”印章。
5.银行支付体系与网上支付的发展,使付款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安全,实行付款时尽可能减少现金支付,使付款经由银行或网上支付机构实现付款追踪。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现金付款范围作出相应规定,非必要情况不允许使作现金支付,特殊情况必须由相关主管领导出具手续,符合公司规定范围的才可以进行现金支付,并做好存档。
6.定期进行银行对账,规时限内进行银行对账可以有效遏制错误及舞弊发生。
对账过程由出纳与会计共同完成,出纳收集银行对账单转交会计,会计于每月3日以前完成上月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核算后负责人签字并存档。
未达账项及时处理,联系很行或相关单位及个人尽快解决,以不跨月为时限。
综上所述,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的经营之本,资金既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源泉,在管理失策的时候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损失。
因此,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必须列入战略中去的重点所在。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不但要树立起科学的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更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严酷的监管体系,更要提升每一名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企业的资金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中稳住阵地。
参考文献:
[1]盛志刚.中小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4).
[2]张枬,孙婉兰.中小企业融资管理建立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28).
[3]王敏燕.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2(27).
其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如规范因公外出的审批程序、控制公车的购买数量和价格、控制或降低招待费用的数额等等。
(二)规范核算方法,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三公”经费的核算结果出现偏差,在对此经费进行核算时,可以利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化知识,采用科学正确的核算方法,同时可以使用目前核算效果最好的会计核算科目,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事业单位的每一笔支出,都能做到准确的记录,从而避免因会计核算对象的分散而造成的核算结果不准确。
同时,采用了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就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专业化水平,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从而达到岗位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要想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达到好的效果,其预算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将会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对于事业单位工作的整体部署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在预算方法上,单位可以改变传统的审批思路,如可先根据该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应地审批。
为了使预算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可以在预算中加入绩效考核,其实质是将事业单位的预算额度与实际的工作业绩挂钩,这样也可以间接地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起到更加规范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能否切实地用到工作所需要的地方,还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去约束。
事业单位传统的监督机制都是在内部完成的,大多只是流于形式。
在当今社会形式的新常态下,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媒体参与其中,主动地进行监督,通过社会媒体的监督,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会变得更加透明,同时也会增加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同时,事业单位也应该主动地联系相关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本单位的“三公”消费清单,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增加社会的认可度。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管理社会事务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它的日常开销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三公”经费,可在实际的管理使用过程中,“三公”经费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深入地分析探讨和解决。
本文通过对“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最终指出了加强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霞.“三公经费”公开制度下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6).
[2]杨绍林.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
[3]咸苏娜.会计视角下M市三公经费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经济价值。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主要采取管理者管理,员工服从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弱化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此,要对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从单向的交流转变为双向沟通。
而为了加强对结算部门的日常管理,应当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工作着手:(1)管理人员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比实际的管束有力的多,只有管理人员自身都能做好才能使员工信服,制定出的规章制度也更加有效;(2)管理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倾听员工的意见,由此才能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理解,使员工一心一意为公司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公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与进步,而结算业务又作为财务公司的核心业务在财务公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即便目前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财务公司结算业务的管理水平势必能够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星建.浅谈如何做好财务公司结算业务[J].时代金融(下旬),2015,(1):148-148,151.
[2]李艳芳.财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控措施探讨[J].河北企业,2012,(2):329-330.
[3]张戈,钱婷婷,李斯仪等.对比商业银行谈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3,(28):286-288.
上接(第152页) 上接(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