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战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改土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赤壁市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
地理位置为北纬29°28’—29°55’,东经113°32’—114°13’。
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
赤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湘、鄂、赣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接合部和武汉、黄石、岳阳等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圈上,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兴建的武广高速铁路、宁樟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拥有长江赤壁深水码头,赤壁市又是国际旅游轮的停靠点。
即将动工的武广高速铁路、宁(波)(西藏)樟(木)高速公路、仙(桃)洪(湖)赤(壁)高速公路及赤壁长江大桥的兴建,将使赤壁处于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
在赤壁境内京珠高速公路有三个出口。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14.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7公里。
全市16个镇办场区全部通了公路,所有乡镇实现了黑色化,村村全部通了公路。
市区北距武汉天河机场140公里,南距长沙机场280公里。
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9公里处,属长江南岸的赤壁镇。
西北临长江,与洪湖乌林隔江相望。
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东至货运码头公路;南至赤壁镇新城区(黄洲街以南);西至长江主航道中心线;北至长江主航道中心线。
区域总面积15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18公顷,水域面积35公顷。
1.2 自然条件
赤壁市为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
南负幕阜山,北临长江。
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构成“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
南部连绵逶迤的是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大小山峰百余座,最高为观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广铁路两侧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北部是滨江滨湖地区。
境内有23条大小河流,全长327.2公里,构成陆水湖、黄盖湖、西梁湖三大水系,注于长江。
还有黄盖湖、西凉湖等数十处大小湖泊,形成环山错湖的地域特色。
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内,年平均气温16.9°C,年平均无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属于丘陵地貌,文化园分为古赤壁遗址区、三国文化娱乐区与赤壁大战分景式实景演出区三大部分。
文化园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北端为赤壁山,海拔高度60米,中段为南屏山,海拔高度44.50米,南端为金鸾山,海拔高度55米; 三国文化娱乐区与赤壁大战分景式实景演出区属于冲积平原与零散丘陵。
1.3 赤壁市社会经济条件
2006年,全市经济速度加快、效益趋好、呈现后劲增强的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0.7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收入4.59亿元,增长2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3亿元,增长16.9%。
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粮食总产达到4.43亿斤,同比增长2.3%。
林纸、粮油、茶果麻和畜牧水产等四大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6.3万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4元,增加392元。
工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7家,总产值58.3亿元、增加值20亿元,同比均增长27.8%。
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5亿元、上缴税收2.4亿元,分别增长21.7%和33.4%。
规模工业上缴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2.5%。
工业用电4.69亿千瓦时,增长18.8%。
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83.1%,上升11.3个百分点。
园区建设进入快速期。
蒲纺改革脱困和招商盘活。
乡镇工业园区已成雏形。
第三产业繁荣兴旺。
旅游全年共接待游客97.2万人次,门票收入1066万元,旅游总收入2.86亿元,分别增长9.1%、12.5%和11%。
商品流通秩序井然。
查
处了各种非法经营行为案件320余件,销毁各类假冒伪劣物品142.5吨。
2007年,赤壁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已建城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0.1%。
交通建设提速创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起步。
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事业。
进一步加强了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
人口、环境、资源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4 规划区文物及保护现状
“赤壁之战遗址”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的长形山丘,以及往西至黄盖湖15公里,往南至柳山4公里,往北东至陆溪口7公里,北面临江的1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曾为孙吴水陆用兵古战场,统称为“赤壁之战遗址”。
此外,赤壁山临江矶头西南侧石崖上,有十余处字、符、诗词、画像等摩崖石刻,其中有唐代留存的楷书“赤壁”二字现为“准国宝”。
该石刻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当地政府很好的保护,赤壁市文物局曾多次请专家对其进行保护治理方案探讨。
目前,“赤壁之战遗址”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本规划将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在保护区范围以外对旅游区进行选址,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对该旅游区进行精心打造。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总体构思
2.1 规划依据
1、《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国家标准,2003年5月;
2、《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国家标准,2003年5月;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2003年5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4年9月20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12月26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9年1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4年5月1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4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6月29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28日;
1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建设部,2000年1月1日实施;
12、《湖北省赤壁市赤壁古战场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13、《赤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北大学旅游学院,2001年4月;
14、《赤壁名胜区规划》,赤壁市旅游委员会,2000年12月。
2.2 规划原则
从规划区的资源特点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分析,本项目是一个以凭吊怀古为主要目的的古战场遗址观光旅游区。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把握以下原则:1)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场景戏旅游立足于赤壁,辐射全国,利用项目区优越的气候条件、赤壁大战人文资源及其它资源优势,充分依托业主雄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以其研究开发和引进的现代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为后盾,大胆采用新
思路、新理念、新手法,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观摩旅游与文化研究基地。
2)以赤壁市旅游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规划为原则依据,从总体布局、竖向设计、空间组织、立面造型、园林绿化等方面,创造一个具有浓郁三国文化、人文风格和地方特色、古今结合、自然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古战场旅游基地。
3) 充分体现并发挥场址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资源特点,按赤壁大战前后各政治集团伐谋、伐交、伐兵的情景示范、人物展示等各项功能合理分区,路网及建、构筑物布局灵活、紧凑、规整,节省用地,提高场区土地的使用效益。
4) 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古战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场区建设条件,科学组合山、石、水、舟、建筑物等旅游文化资源载体,合理选用声、光、电等各种先进实用的现代技术,捉高规划区的旅游人文氛围的同时,深入展现规划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5) 场区内的建筑和小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体现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的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力求典雅、自然、大方,平面布局讲究灵活、适用,外观造型要符合整体构景要求,精巧雅致。
2.3 规划目标
2.3.1总体目标
根据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旅游现状,结合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的性质、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确定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建设发展的总目标是:
利用旅游社会化的大环境和湖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契机,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合理开发。
以深厚的三国赤壁文化为依托,突出赤壁古战场的恢弘场景,高起点、高标准地组织旅游区的规划建设。
联合周边旅游区,尤其是三峡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合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以丰富而具震撼力的旅游项目和优质的服务,使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旅游区成为三峡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2.3.2近期目标
(1)从实际出发,高标准、高起点,用1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游览体系,3年内,建设成湖北省、中南以及全国三国文化场景表演的标志性景区;到2008年底,场景区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600万元。
(2)最大限度地制止人为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提高景区的生物多样性;
(3)在实行有效保护,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
(4)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专业人才,努力造就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爱岗敬业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队伍;
全面体现遗址地理环境特征与古战场原始风貌,三国文化娱乐区,三国宾舍的建设;《赤壁魂》场景戏的演出,强化生态人文环境建设,使整个旅游区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
2.3.3远期目标
(1)确保良好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旅游形象与游船观看场景演出的独特旅游方式;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建立三国文化宣教研基地;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加强专题性研究,使古战场保护和对三国文化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逐步把规划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营高效的AAAA级景区。
(2)规划在远期彻底改善景区面貌,使之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吃、住、行、游、购、娱都形成强烈特色,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全面提高赤壁市旅游综合效益,大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到2015年底,场景区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0万元。
2.4 规划重点
为实现上述规划目标,结合场区地形地貌、周边空间环境现状及业主提出的基本要求,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总体构思为:
1) 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集人文研习、历史再现、情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游览和示范基地,其标志性产品是全方位模拟与打造三国场景戏,让游客身临其境体会赤壁大战之时的战争气氛;标志性旅游方式则是围绕赤壁之战前后“孙、曹、刘”三大政治集团的谋略、外交故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游客移步换景以获得赤壁大战的历史体验。
因此本项规划充分围绕这一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合理利用与改造场区地形条件,正确进行功能分区和平面布置,各功能区之间规划足够的绿地及水体进行过渡和隔离,并结合场景戏,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
2) 场区地形起伏不大,丘岗间谷地视野较为独特,由于规划后的场地以水路为观赏移动方式,因此规划后景观单调的实际情况会得到全面的改观,规划中充分发挥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和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结合园艺排灌系统的需要,合理理水,丰富场区平面和空间景观,并在水体周围进行重点绿化和美化,着力构造水色风景,丰富园区景观要素。
3) 精心布置场区道路和园林绿化景观,通过花坛、草坪、花卉及乔木、灌木树种的孤植、丛植和对植、带植等植物配置及造景手法,精心布置块状绿地,在整个规划区内造成绿化的点、线、面结合、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出良好的休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高标准的旅游体验学习基地。
4) 通过竖向规划,将各建筑群体的立面造型和绿化植物的高矮配置相结合,并根据赤壁大战的水景设计,适当改造场区自然地形,使本“古战场基地”既有大型场景演出空间等高大宽敞的室内观赏空间,同时又在陆地与水域之间穿插布置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开放空间。
整个规划区建成一个高低错落,空间组织和景观层次有开有合、有收有放,由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换构成丰富的场区景观。
2.5 项目创意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役,伴随《三国演义》的传播,赤壁已是名扬海外,尤其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几乎妇孺皆知。
这就意味着本旅游区未来的客源市场范围非常广,境外市场也非常重要,它必然是一个高档次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必须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
目前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的开发依托南屏山、金鸾山、赤壁山开发了诸如凤雏庵、拜风台、小乔茶艺馆、雕塑园、陈列馆等旅游产品。
但总体建设状况给人的基本感觉是“讲起来振振有辞,看起来平淡无奇,玩起来无处插足……”。
为了实现资源转换,在设计中本规划重点突出“赤壁再现三国,游客亲历战争”这个主题。
通过策划“一场中国最大的历史战争场景戏”、让尘封、凝固、枯燥的历史生动鲜活起来、使古旧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站立在人们的面前,举世闻名的长江在这里也就自然地融入“三国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不尽”英雄,使躺在书本里的历史、人物、场景可以体验,可以感觉,可以交流。
项目体验上以三国人文掌故、战斗场面、民俗民风、工艺美术、自然风光为内容,以厚重的三国、长江文化为载体;综合采用庙会、社戏、雕塑、游戏、武术、杂技、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独创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战争场面,进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观光游览品种,让游客乘船进入,步步参与。
整座古战场恢复区,实际上就是汇集了多种功能的游览胜地,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其突出特点是,游客亲历,所到之处没有单纯的被动参观,而是一种参与的、融入性的活动。
到处都是景点景观、到处都是表演舞台。
山是景,水是景,人在景中;船是戏,台是戏,戏在戏中……在虚无飘渺,步换景移中切实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及上古战争的酷烈氛围,进而得到知识的陶冶和身心的愉悦。
由于表演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它是让“死寂”的历史变成“鲜活”的有效手段。
本规划策划了“赤壁再现三国”的这场大戏。
故事剧本由著名导演编写,由专业演员舞台表演。
游客亲历现场,以船只为主要移动工具,逐次观看“大兵压境”、“断案抗曹”、“蒋干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小乔初嫁”六个场景戏。
游览观看过程中,游客犹如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赤壁大战之时,刚
感受曹魏军队的宏大气势、又体会孙权竭力抗曹的气概雄姿;才观看孔明
先生七星坛求来东南风,曹魏数十万大军即刻涂炭火海;游客在经历战争的震撼后,马上回到了小乔初嫁的歌舞升平。
游客从经历战争回到和平,演出徐徐落幕。
整个场景戏的演出按照历史时间的发生顺序在规划区不同的舞台依次排演,游客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规划要求赤壁大战场景戏最终搞成像美国的百老汇、伦敦的皮克迪利广场、巴黎红磨坊夜总会等,既是赤壁的的文化标志,又是盛名远播旅游品牌。
并以其为龙头,采用“吸引力整合模式”对其他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重点对周围的景观、温泉、特产、民俗等几大资源要素进行提炼,打造“新、奇、特”。
奇特铸造品质,创意营造经典。
通过打造全国古战场遗址上唯一的文化主题园,创造全国唯一步换景移、多场景的实景演出,最终形成“点亮眼球、点亮夜色”,即“点亮经济、点亮文化”的体验型文化产业。
这将会提高赤壁旅游形象和档次,大大改变赤壁旅游现状;给三国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既而改变湖北旅游格局;填补湖北历史文化主题园空白;为大型实景演出探索出新的思路。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1年8月)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
规划区目前用地主要有灌溉田、菜地、灌木林地、农村道路、池塘水面、养殖水面、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及荒草地10个三级类别。
具体数量参看下表:
表3.1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农用地占地面积为236188.73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85.3%,其中耕地占76.15%,林地占5.17%,其他农用地占4%;
建设用地占地面积为31304.563,占总规划面积的11.31%,其中商服用地占7.56%,住宅用地占3.75%
未利用地占地面积为9411.21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3.39%。
规划区域由于旅游开发与建设,土地用途变化较大,区域内的土地全部转换为商服用地。
3.2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后的规划区土地全部为建设用地(商服用地)。
根据项目策划的具体要求,规划区地面标高24.5米以下的地块开挖,开挖纵深2米,从长江引入水体,形成规划区的水域场景。
地面标高24.0米以上的土地予以保留。
规划后陆地面积146000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52.7%,水域面积131000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47.3%。
为了保持区域的整体风貌和视觉关系,陆地建筑采用高低错落的建筑方式,并通过形体规划示意和现状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地块控制指标。
控制指标选取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覆盖率。
经过计算得出规划区建筑密度为11.98%,容积率为0.32,绿地覆盖率35%(不包括水域)。
3.3 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及建(构)筑物一览表
表3.2 总平面主要设计指标表
第四章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4.1 总平面规划原则
1) 满足功能,合理分区
湖北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是一个集游览、教育、展示和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古战场示范旅游区,平面布局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基地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特点,按游览观赏、接待服务、旅游商品交易的功能合理分区,合理组织,达到合理用地,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2) 交通组织,流程合理
湖北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在满足功能要求、合理分区的条件下,组织好规划区内部、外部的交通网络系统,使内部工作流程与游客游览流程合理,人流、物流顺畅。
3)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在满足使用功能、交通运输的条件下,结合规划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突出规划区功能与场地特点,创造出一个有利游览、学习、产品展示、安全舒适的区域环境。
4.2 总平面规划设计
主要建设内容有军事指挥中心、魏国、吴国及蜀国。
三个国家由水面自然分割为三个区域,并呈鼎足之势。
具体如下:
(1)军事指挥中心。
主体建筑为赤壁古战场指挥塔,为汉阙式风格。
(2)魏国。
选址在地形较高的丘陵上,港埠公司原址,标志建筑为铜雀台,铜雀台前建一广场,广场两侧各建一魏国将军府,表现北方庭院风格,广场中将再显诸如北方社戏、杂耍等节目。
依此山型下布置餐饮区,为游客提供游览中途的就餐需要。
本区表现北方高大、平直、大方、工整的建筑风格。
(3)吴国。
本区是三国文化娱乐区建设中表现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建筑大多一面临水一面临街,并从功能上分为北方商贸区、集市表现区、吴文化博物馆、餐饮区和高级会所。
其中,高级会所面积约1357.3053平方米,高度约28米。
建
筑风格表现吴国的小桥流水、古朴自然。
(4)蜀国。
依南屏山而建,以山体和栈道表现其蜀道难,以飞来石、瀑布、依山而建的民局表现蜀国巍峨而灵秀的特征。
此区域安排一场场景戏:孔明七擒孟获。
山体中建山洞,设七个洞主,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使用的妖术,加以烟幕、声光电,让游客零距离体会到蜀丞相诸葛先生的智慧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4.3 三国赤壁古战场文化园功能分区规划
规划区不仅要体现赤壁古战场凝重的历史韵味,同时也要营造一种轻松休闲的旅游环境,在整体上既体现赤壁大战的古战争文化,也要抓住三国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地,所以根据基地的场地特征以及赤壁大战旅游项目创意,将本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古战场服务接待区、三国文化娱乐区、赤壁大战场景区。
4.3.1 旅游服务接待区
该区位于古战场入口部,占地面积大约3.9万平方米,为进入古战场的必经区域。
该区主要功能为游客接待。
主要建设内容有游客中心、停车场、三国宾舍、蜀国文化博物馆、温泉浴等。
具体如下:
(1)修建入园大门至景区大门的道路(车道)。
本道路是古战场唯一的一条车行道路,路面宽8米;路旁采用高密植被绿化道路取蜿蜒之式,一是遮挡园外视线,二能让游客豁然开朗地面对性景区广场;
(2)停车场。
生态绿化,供水供电工程;
(3)游客中心建设,包括导游提供、景区咨询、游客休息厅、旅游商品购售、触摸屏导游系统等。
游客中心面积约1144.4132平方米,高度约12米;
(4)雕塑广场。
三国人物再现,结合气势滂湃的景区大门,提供游客拍照与留影的背景;
(5)蜀国文化博物馆。
以“七擒孟获”的故事为线索展现蜀国的风
物人情;
(6)三国宾舍。
规划区内集中供游客就餐、住宿、高级会议、商业会晤的设施,外观建筑采用仿汉代建筑,内部设施采用四星级标准硬件。
三国宾舍面积约8822.7687平方米,高度约12.5米;
(7)温泉休闲中心。
供游客洗浴疗养,与三国宾舍配套;
(8)植被载种,绿化造景。
4.3.2 三国文化娱乐区
该区位于规划区的中段,规划面积为10.8万平方米。
该功能区的功能为游客提供娱乐、游玩、购物等需求。
建设内容有北方商贸区、集市表现区、餐饮区、吴文化博物馆和高级会所。
4.3.3 赤壁大战场景区
该功能区位于规划区的北段,也是规划的重头戏所在区域。
本功能区规划面积12.7万平方米。
场区一共6个场景戏,分别为“大兵压境”、“断案抗曹”、“蒋干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小乔初嫁”。
◆大兵压境:以山体包围舞台,战马嘶鸣于山;以方阵表现曹军之众;舞台设计为战船托举,旌旗招展,号带飘扬,战船上,曹军数十万大军南下,虎视江东,有欲吞东吴之势,配以浑厚凝重的音乐效果,给游客威严与气势之感。
戏尾以12名侍女江边放招魂灯,寓意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残酷。
具体建设内容:山体、舞台、效果营造。
◆断案抗曹:此区为吴军水寨,有战船及汉阙式了望台、寨栅等造型建筑构成,恣肆汪洋,呈大气沉稳之态,以衬托吴军深严壁垒,蔑视强敌的虎虎雄风。
此场景戏为室内戏,游客进入一艘大船之中,来到半圆型舞台前。
曹军逼近,东吴阵营,主战与主降派争论不休,周瑜为孙权分析了局势,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拔剑断去桌案一角,言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转而将剑转赐周瑜。
具体建设内容:魏国铜雀台,该建筑面积约2556.9051平方米,高度约18米。
◆蒋干中计
该区为周瑜之水军大寨,水面上依次排列大小战船数十艘,曲折蜿蜒,势如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