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2.6 新诗二首课件 鲁人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有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却容易凋谢。所以,以 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篱墙。颓圮的篱墙营造了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其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这六个意象外,其余都是表情绪、动作、物 态的词。这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点评: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以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 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
愁之物。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
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 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特质 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 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 忧郁和苦痛复杂思绪的抒写。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错误》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 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 是抗战初期,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
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点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中间隔了两 行,这与传统诗歌中的隔句对的句法暗合。“不来”“不飞”“不响”“不揭”这些否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出生于职员家庭。1923年入上海 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 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他以后 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 表诗歌。诗集《我的记忆》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 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
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
通缉。据施蛰存回忆:“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 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
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此,《雨巷》的问世,除了
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
是归人,是个过客……”,点明了“我”的身份,交代了全诗的抒情主体;“美丽的错误” 与诗题照应,让人想象思妇由满怀希望到失望,以此显示思妇的执著坚贞,读来哀婉 动人。以“美丽”修饰“错误”,既别致有新意,又使诗意更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
人(胡乔木《悼望舒》)”。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 北。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 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错误》一诗的主题是什么?以“错误”为标题有何深意? 提示:《错误》这首诗沿袭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的内容,但这首诗的特别 之处在于,它一反传统诗中思妇本人直接抒情的写法而换以一个独特的抒情视角, 即由一个路过的旅人来设想思妇误以为“归人”已归的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以及 “我”由此而生的歉意,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中以旅人“我”来观照思妇“你”,因而首节中两句写“我”的悬想,有一种“序诗”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彷徨 .. 彳亍 .. 柳絮 . 巷 雨巷 . 巷 道 . 色 酒 . 色 泽 . 读音 páng huá ng chì chù xù xiàng hàng shǎi sè 加点字 寂寥 . 颓圮 . 跫 音 . 散 曲 . 散 散 会 . 落 日 . 落 落 下 . 读音 liáo pǐ qióng sǎn sàn luò là
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诗歌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
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以及他们思想情感的震动。诗中所写的事物还另有象征 之意。“丁香姑娘”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的象征,“雨巷”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的象征。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又失之交臂的故事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 得的精神历程的象征。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词义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太息:叹息。 颓圮:这里指损坏、坍塌。颓,崩坏,倒塌。圮,坍塌。
向晚:接近晚上。
跫音:脚步声。 春帷:帐子。 窗扉:窗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用法
(1)彷徨 犹豫
①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②林志玲在《幸福额度》中不止扮演了拜金女晓红,还出演了晓红的妹妹晓青, 她说自己当初也是犹豫了很久才接下这两个角色。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试分析《雨巷》中的意象。 提示:(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 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使小巷 更加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 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 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 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种冷漠、凄 清的氛围,突出了撑着一把伞独立于风雨中的销魂者的形象。
二者都有“冷清”之义,形容词。区别在于:“寂寥”是指寂静、空旷,多用于描写环 境。“寂寞”指孤单、冷清,多用来指人。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彳亍 踟蹰 ①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光的推移,现今诸多80后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精英 分子。堕落的一代,无知的一代就这样被认可了。不过还有一个群体,就是80后末 的一批人,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前景迷茫,踟蹰不前。80后题材的影视剧风靡也验证 了他们成为主流的现实。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音韵轻柔 修辞巧妙
1.《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地 方。这首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 (1)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 效果。 (2)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到一种强调、舒 缓的效果。 (3)复沓句式的妙用。如第二节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三节中“像梦一般 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 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
二者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区别在于:“彷徨”指犹豫不决,在一 个地方走来走去,有动作的强调意味。“犹豫”指拿不定主意,不知怎么办。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寂寥 寂寞 ①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②2011年9月4日,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携《田连元自传》一书来到沈阳 与读者见面,田连元表示,评书演员很辛苦,不可能一夜成名,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 (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 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 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重要诗作有
《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燕人行》《雪的可能》 《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背景指南 戴望舒生于杭州,他家的周围都是悠长的小巷。他上小学和中学,都得走过好几 条长巷。那朝朝暮暮所走过的江南雨巷,是他灵感的触发点。他写下这首诗也有 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 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 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点评: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
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 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
6 新诗二首
诗歌是语言的皇冠,它如同生命代代相传。诗歌是情感的珍珠,它如同生命熠熠 生辉。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 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柳絮飘飞的小城,落寞紧掩的窗扉,一阵 达达的马蹄牵动出一个空守闺中的女子美丽而空幻的等待。学习文本,要了解戴 望舒和郑愁予及其诗歌特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析语言,培养健 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 篱墙——衰败、凄凉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等待的容颜 东风不来 错误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马蹄声来 美丽的错误→原是过客 寂寞 开——希望 落——失望 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
句段点评
二者读音相同。区别在于:“彳亍”是动词,指慢步走,走走停停。“踟蹰”是形容词, 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记常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 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过
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
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
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 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 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 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句式,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前后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新颖巧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雨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提示:《雨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 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凄 wǎn wǎn 惜 wǎn 如 文 yuàn 窗 fēi fēi 红 fěi 薄 雨雪 fēifēi 易错字 婉 惋 宛 苑 扉 绯 菲 霏 词语 chóu 怅 tì 傥 diāo 零 diāo 堡 春 wéi 芦 wěi 经 wěi 冒天下之大不 wěi 易错字 惆 倜 凋 碉 帷 苇 纬 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