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野战医疗队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野战医疗队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勇;何伟华;董兴宝
【摘要】Unexceptionally,there has been change in crew,equi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new-type 50-crew field medical team,which has brought about new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ield medical team. However,practices,for example strict standards on personnel
selection,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 procedures, intensified business trainings,emphasis on innovation and reform,reinforce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mplemen-tation of allied group training,etc,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effectively,improve medical support capability,quick response ability,continuous medical support capability and self-support capacity of field medical tea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field medical team.%新型野战医疗队人员、装备、职能任务均发生了变化,对野战医疗队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通过严格抽组标准、规范组织流程、强化业务训练、注重创造革新、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联合组训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野战医疗队卫勤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卫勤持续保障能力和自身保障能力,进一步推动野战医疗队整体建设。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2页(P481-482)
【关键词】野战医疗队;规范化;对策
【作者】李勇;何伟华;董兴宝
【作者单位】471031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医务处;471031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医务处;471031 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医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21.1
战役联勤野战医疗队一般由机动卫勤力量野战医疗队组成,在战役后方担负卫勤保障任务,是战时伤病员救治中的重要环节,其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战时卫勤保障的整体效能[1]。
新型野战医疗队是由军队医院抽组形成的应急机动卫勤力量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任务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型野战医疗队新编制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工作实际,对野战医疗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提高野战医疗队应急卫勤保障能力。
1 新型野战医疗队编制体制的变化
1.1 人员整体减少,各组变化差异大野战医疗队落实新编制后,整体人员数量明显减少,除分类后送组和防疫洗消组人数未发生变化外,其余各组人员数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指挥组、救治收容组以及全队战士数量变化较大;手术组与医疗保障组人员略有减少。
1.2 骨干装备全部更新换代本次全军野战医疗队调整建制,最大变化是全部更换新装备,野战帐篷医院系统(医疗队型)、野炊箱组、食品冷藏保温箱组、单兵生活综合保障系统、被服洗涤箱组、淋浴箱组,运输车、救护车、叉车等骨干装备均为新装备。
1.3 职能定位发生改变本次野战医疗队调整,明确了新型野战医疗队卫勤保障
模式,主要配置模式由以前独立展开实施卫勤保障为主,变为以配属或加强师旅救护所联合展开实施伴随卫勤保障为主。
2 新型野战医疗队调整带来的问题
2.1 指挥力量薄弱新建制新型野战医疗队指挥组设置明显薄弱,存在隐患。
一
是缺乏政工干部,平战时政治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二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救援证明,指挥、分类力量强弱是影响救援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且战时还要考虑防卫、物资补充、前接后送等因素,目前指挥组力量不能适应任务需求。
三是一旦遇到队长出差、伤病等突发情况,无合适接替人选,可能造成指挥中断。
2.2 卫勤救治压力增大新建制新型野战医疗队医护人员大幅减少,但总体保障
任务较原编制人数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卫勤使命-2014”实兵演习显示,战
时重伤员比例显著增加,医疗队总体卫勤救治压力加大,满负荷伤员流冲击下难以持续保障。
2.3 自我保障矛盾突出目前规定野战医疗队保障主要立足自身,但实际展开时,人员数量完成自我保障任务压力较大。
一是警戒防卫、担架员等单独依靠自身人员难以完成。
二是目前携运行军需等物资标准主要考虑保障本队人员,但战时除收容任务外,每日需通过大量伤病员,还需考虑运送伤病员的担架员、后送人员、司机的饮食等保障,超出了医疗队自身保障能力。
2.4 训练模式不适应新编制需求新编制下,人员、装备、任务均发生变化,旧
的训练模式不再适应需求。
一是新编制下装备数量较以前人数持平,若按要求时限完成出动,需对人员分工、车辆分配、物资装载等组织流程进行细化和优化。
二是骨干装备全部更新,尤其是帐篷医院系统,其野外开设方式、展开撤收流程变化较大,需要重新规范。
三是新编制下野战医疗队通常以配属加强使用为主,目前独立部署展开相对比较成熟,但配属加强,全军各医疗队均无与部队卫勤力量联合部署演练的成熟经验,人员、装备、组室如何加强、如何衔接无经验可循。
3 对策
3.1 严格人员抽组标准针对卫勤救治和自身保障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医
疗队人员选拔标准,适当放开了非现役文职比例,按照”科室推荐-机关考核-党委研究”的程序和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拔政治思想强、作风纪律严、专业技术精的人员配到野战医疗队中[2],夯实野战医疗队执行卫勤和自身保障任务的人力基础。
3.2 规范拉动展开流程按照受领号令、人员集结、物资装载、紧急出动、快速
投送、部署展开的流程,对人员、物资、装备、运力、时间等要素进行统筹,初步制定了《野战医疗队机动规范》《野战医疗队展开与撤收规范》《野战医疗队组织指挥规范》,做到运力、时间、人员的统筹编排合理科学,提高了野战医疗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业务训练针对指挥力量薄弱、卫勤救治和自我保障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加强业务训练,提高工作能力,立足自身解决问题。
一是针对医疗队指挥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强化指挥员和骨干人才培养,选派综合素质强的人员参加上级战勤参谋、新训骨干集训,培养出一批会医疗、懂指挥的骨干人才,优化队内职能分工,充实加强指挥力量,选拔救治组长兼任副队长,通信参谋兼任政工干事,医师兼任医疗助理。
二是采取桌上推演、伤员模拟、创伤急救模拟人以及基地化卫勤训练等方法,加强战伤救治学习,特别是饱和持续伤员流冲击下指挥筹划、前接后送、物资补充等,提高医疗队卫勤持续保障能力;按照“为实战、讲实际、求实用、重实效”的标准,审视训练内容;按照训练基地“实景、实装、实案”的训练环境,优化训练内容,真正做到“练即战”[3]。
三是针对新编制中后勤保障组驾驶、炊事、维修、水电、警戒等多种职能,狠抓了保障组人员专攻精练和“一专多能”训练,利用野外驻训时机,加强野炊、露营等生存课目训练,提高了自身保障能力。
3.4 注重创造革新针对以往严重影响拉动展开速度的环节如物资装载、伪装、
野炊等,通过创造革新,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解放出来,为野战医疗队实现快速反应打下基础。
一是重新设计制作标示系统,明确了展开定位、存放定位、装载定位,将卫生装备、装载车辆、展开组室、人员分工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保障效能。
二是合理进行物资储备。
将药材、给养物资以车代储,制作标准货架,依托车辆展开,保证了快速展开转移。
三是广泛制作简便器材。
针对笨重箱笼、零散物资,重新设计了新式箱笼,全部实现轮式化,极大地提高了出动速度。
四是定制改装民用装备,解决了“散烟灶”、厕所和“排水沟”挖设;自行设计了炊事箱组和自动鼓风机,实现了散烟灶工具系统集成,效率成倍跃升;制作了伸缩式伪装网撑杆,车辆、帐篷伪装速度显著提升。
3.5 加强信息化建设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成为战争制胜的主导因素,信息
技术在战场上得以广泛应用,通过设计开发适合野战医疗队实际的集辅助决策、伤员信息管理、综合物资存储保障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卫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中间环节,科学组织实施卫勤决策、组织计划、卫勤控制与协同,高效救治与后送伤病员,及时组织卫生物资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阵亡率、伤死率、伤残率,提高伤病员治愈归队率,维护和增进部队战斗力。
3.6 落实联合组训机动卫勤力量要在战时高效遂行卫勤保障任务,需在平时得
到模拟实战的训练。
执行大型军事演习任务可检验和磨炼队伍,有效提高卫勤力量实战救治能力[4]。
笔者所在医院积极向上级申请,将野战医疗队卫勤训练纳入各级军事训练和实兵演练整体计划,争取联合演训机会或在实战演习中独立部署展开,共同组织卫勤指挥与协同行动,探讨人员、装备、组室如何与师旅救护所加强和衔接,以及如何依托部队解决人员、运力、保障物资紧张的问题,不断通过演习提高建设层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承斌,冯青青.野战医疗队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5):469-471.
[2]叶乔生,王茜,李涛,等.医院野战医疗队训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8):759-760.
[3]郑然,黄朝晖,余漩,等.卫勤基地化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2(2):159-160,165.
[4]王浈,杨洋,俞冠东.实兵演习中野战医疗队应急保障的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9):89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