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深度阅读的沃土——实现语文深度阅读的一些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2014·10
会茫然,批注什么内容呢?一般批注的内容会涉及内容理解、表达方式及自己的感受等,课堂中就可以往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引和评价,这样坚持下去,就教会了学生如何去阅读一篇课文。
在拓展上不可架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链接。
很多的课堂都能根据文本语言特点链接相似语段;根据文本特点链接相关背景材料;根据文本共性的特点链接同类文章。
就算是引申到课外阅读的拓展,也要有具体的布置,从而培养学生从读懂一篇课文发展到读懂整本书的方法和习惯。
策略三:注重聚焦的标准和内容
能合理取舍和聚焦是教师教学略读课文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细读文本以后,要根据语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和聚焦。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把学习内容聚焦到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层面上。
聚焦一些言义并举、文质兼美、表达独特的语段,细细品读,达成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的聚焦点:文中对话的部分,指向片段描写中对话提示语的作用。
它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聚焦点: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
它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让学生很具体地感受到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细节部分来
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
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聚焦点:第十七自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板块。
萧红在这一自然段中率性、洒脱、天籁般的自由言语,烙印着作家独特的文风魅力。
这种新鲜、独到、极为个性化的言语值得学生学习、欣赏、模仿。
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蒙娜丽莎之约》聚焦点:读写对比,抒写微笑。
主要采用一种“嵌入式”的课程统整的路径来实现略读课文的教学,即多次呈现画像,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由无意识的抒发观感到学习后有意识、有方法的抒发,再到课后有目的、更自觉的观赏与抒写,强烈的自我言语和文本言语、读前和读后的言语的对比,促使学生寻找到文本和绘画这两种语言的契合线脉,促进学生在语文和艺术领域均有获益和提升。
从以上课例的聚焦点来看,它们的共性有以下几点:一是共同指向于写作秘妙,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对今后的言语实践有很大好处;二是共同指向于学生特别关注的部分,这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阅读价值;三是共同指向于一课一得,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不宜多,扣住一点加强实践就能有所收获。
(责编刘宇帆)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
不然。
“深度阅读”(deepin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
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
这三个方面应该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探究语言,步入深度阅读的自由殿堂
探究语言,促使教学过程不断深入,这是实现深度语文的突破口。
尤其要关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文本语言和导语的探究。
1.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探究
作为教师,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目标定位准确,找到了语言的切入点,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
有一位教师执教《称象》一文,启发学生:“假如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纷纷举手:“用大吊车来称象。
”“可以不用石头,可以改用其他动物。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赞赏。
课堂中,学生很聪明,想出了许多称象的办法,但教师却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水准不够,导致了这堂课失去了可以引领学生攀登思维顶峰的机会。
同样是这一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1:老师,可以用大吊车来称象。
(
学生笑了起来)师:大吊车是一种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应该回到那时的时代去想一想办法。
生2:老师,搬石头太累人了,可以改成其他动物,比如猪、羊,只要把它们赶上去就行了。
师:你很会动脑筋。
可是曹冲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是他没有想到吗?
生3:不是的,在一部动画片中有过这个故事。
当时曹冲
让语文课堂成为深度阅读的沃土
——
—实现语文深度阅读的一些探索江苏启东市新安小学(226200)龚金花
阅读经纬·
课堂透视. All Rights Reserved.
语文2014·10
为了能把大象赶到船上,想出了许多办法。
要把这么多不听
话的猪、羊赶到船上,可能很难。
(评价启发)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是聪明的,通过你们的认真思考,一定会想出许多更好的办法。
但不管怎样,曹冲确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你究竟佩服他什么呢?
可见,没有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即使进行不断的评价,也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显得更矫情造作。
2.教师对导语的探究
在教师深入钻研文本之后,如何来有效调控课堂,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呢?这时,我们教师的引导语言就起到了关键的调控、激励作用。
例如,在导入新课《江南》时,可以用以下导语:“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
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莲花就全都开了,这个
地方就是——
—江南。
”精当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有效的导语设计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时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实际,设计好导语,以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探究。
二、激发思维,调动深度阅读的灵性感悟
孩子是有灵性的,但孩子的思维还比较稚嫩。
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呢?这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1.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眼于文本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而不只局限于文本的表面内容和情节。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领,不断拓展文本的内涵,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借助文本的注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没有多大难度的。
但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满足于常规的解读,从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师:同学们,柳宗元他真的是在钓鱼吗?
(出示填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1:此翁意在散心。
生2:此翁意在思念亲人。
生3:此翁意在修身养性。
生4:此翁意在锻炼意志。
生5:此翁意在等待时机,他在钓一个“春天”。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正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活力。
2.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创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抓住了第三自然段
后面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去续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创造能力。
师:同学们,你了解这里省略号的作用吗?
生1:成百上千的
“飞天”,姿态各异。
这里省略了很多的姿态。
师:是的,我们说,想象是一种美妙的东西,你能想象出壁画上姿态万千的“飞天”吗?
生2:有的头戴金冠,身穿长裙,绸带飘飞。
生3:有的纷纷扬扬地洒着花瓣。
生4:有的随着乐曲,载歌载舞。
师:是呀,走进如此姿态万千、瑰丽无比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神奇的艺术殿堂。
看来,想象的力量是无穷。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格外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情感,走进深度阅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也因此而变得更为迷人。
情感是深度阅读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无法走向深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情感主线,感染学生,激起情感的共鸣,并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情感的最深处。
如《丑小鸭》一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
那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这个童话形象更加立体起来呢?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计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情境,让他们有所体会,引发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产生共鸣。
文中讲到“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我们可以以此设置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哥哥姐姐、公鸡是如何咬他、啄他的。
紧接着追问:“如果你是丑小鸭,你想对谁说什么?”进而把学生的情感积淀逐步推向高潮。
最后,通过一个“钻”字,让学生感受:钻出篱笆意味着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丑小鸭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并将这种情感植入心田。
总之,深度阅读是一种教学思想,而非教学模式。
在此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当然,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价值,把这种价值体现到学生的学习上来,让语文课堂成为深度阅读的沃土!
(责编刘宇帆)
阅读经纬·
课堂透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