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终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终五篇)
第一篇: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要点
第一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
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
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
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杀等。

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
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5、声音是通过振动的传递而传播的。

6、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

7、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8、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

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9、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10、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
信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4、了解一种写密信的方法:用米汤在纸上写字,字迹干后用碘酒在白纸上涂抹,能现出字迹。

5、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6、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7、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由字符(或数字)与电码符号构成。

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 ” 读做“滴” ;
“—” 读做“哒”。

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0、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

11、专用电话号码不可随意乱拨。

12、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1)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2)娱乐方式的改变(3)网上购物(4)远程控制(5)方便了查询。

13、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

14、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时间,(2)控制使用范围,(3)提高警惕,(4)不要随意去网吧。

15、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
水的变化
1、沸腾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把水加热到100℃时,水里会冒出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

2、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

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3、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的现象。

4、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5、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6、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8、冰是固体状态的水。

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

水——→

9、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10、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11、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

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

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第六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

通过不同方法获取的资料其可信度是有区别的。

2、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搜集资料时注意:首先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

4、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运动着的世界
一、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搜集资料、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书、读报、询问长辈、上网查询等。

完整的资料卡片包括:资料类别、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

第二课动物
运动会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几类。

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途径有去动物园、上网查询、在家观察等。

二、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

按动物的食物分:草食性的、肉食性的、杂食性的。

按动物的运动方式分:飞的、跑的、游的、跳的、爬的。

按运动空间分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

三、动物的身体特点:跑——四肢发达有力跳——后腿发达有力飞——翅膀发达有力
游——尾巴发达有力第三课生命在于运动
一、游泳运动员肩膀宽,举重运动员上臂比较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游泳运动员经常锻炼肩膀的肌肉,所以肩膀比较宽,举重运动员主要锻炼手臂的肌肉,并且能够锻炼骨骼,使骨骼变粗增长,所以上臂比较粗。

二、什么是合理的体育运动?
合理运动包括合适的运动类型和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等。

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和频率,对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第四课小吊车
一、吊车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

人们利用它可以把比较重的物体提到高处。

二、小吊车的组成:底座支架吊臂
三、小吊车的臂是怎样工作的?小吊车的臂的运动与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

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

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四、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断人和动物的肢体是怎样运动的? 动物的运动均由肌肉来控制。

如人体的前臂运动,就是靠一组肌肉牵动的,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内收。

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展。

五、仿生学是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
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

我们的祖先根据飞蓬草种子发明了车轮,根据响尾蛇热眼发明了人造热眼。

根据狗鼻子的构造发明了电子鼻。

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日光灯。

根据蛇发明了蛇形机器人。

滑翔机模仿鹰的滑翔,屋顶模仿蛋壳结构,钢筋混凝土模仿树根。

第五课确定位置
一、参照物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要准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参照物。

参照物也叫参考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这个物体被假定是不动的。

从参照物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它就在运动。

二、确定位置的三要素:参照物距离方向
三、如何选择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为了研究方便,应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要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最方便的是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研究正在行驶的船舱里的人的运动时,则以船舱内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四、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到政区图、交通图等等,这些图能帮助我们找出方向,确定位置。

比例尺常用线段表示,即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1:50000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线段,代表实际距离500000厘米。

看地图还要学会辨别方向,除了按指示标判读方向外,还可以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这些都没有,就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看地图还要认识图例和注记。

第六课做沙盘
一、沙盘最初的意义是用沙土做成的地形模型,由于它一般用木盘盛着,所以叫沙盘。

二、做沙盘步骤:画出平面图——准备实验材料——制作沙盘。

画平面图,先要测量出校园内主要建筑物、树木之间的距离,再按一定比例缩小。

第七课动与静
一、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第一步:选择好参照物第二步:判断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
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被研究物体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被研究物体是静止的。

由于参照物是任意选取的,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就具有相对性。

例如卡车载着机器在行驶,坐在卡车上的人看机器是静止的,而站在公路旁的人认为机器与随着卡车一起运动着。

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只有在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

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
9iki,以什么为参照物时,竹排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以两岸或岸上的树来说,竹排是运动的,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

三、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旋转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

第八课快与慢
一、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二、小车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车运动的地面摩擦力的大小。

2、作用在小车上的力的大小
3、小车的重量。

第九课推和拉
一、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它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必定是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推和拉是物体间作用的两种形式,推是使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

如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用力推,放风筝、升国旗都是用力拉。

第十课常见的力
一、常见的力有扭力、弹力、磁力、静电引力、浮力、地球的引力、摩擦力、压力。

二、地球对物体具有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的引力是指向地心的,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三、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在生产生活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重锤是根据重力垂直向下的原理制作的。

人们利用它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

第十一课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一、让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用力推或拉。

要使运动的小球向左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左的力;要使它向右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右的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机械运动的几种形式
1、平动
2、转动
3、机械振动。

第十二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一、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阻力。

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阻碍物体做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二、为了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同时为了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也需要对物体施加外力,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也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有时要增大摩擦,有时要减少摩擦。

第十三课我们的地球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鸡蛋形麦哲伦环球航行球形
二-。

观察地球仪经线纬线赤道地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冰川。

东经120°北纬40°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是北京。

第十四课太阳和影子
一、影子——早晨长、正午短、傍晚长。

温度——早晨低、中午高、傍晚低。

二、古人很早就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晷就是根据这种规律制作的测时仪器。

第十五课
一、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考虑。

二、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

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


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三、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是上海,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

东边的总比西边的先看到太阳。

第十六课昼夜与生物行为
一、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没有昼夜更替,各种生物的生物节律将会被打乱,无法很好地安排作息时间,不利于各种生物的生存。

地球的一面将会永远背对着太阳,一面将永远面向太阳,那么,面向太阳的地区温度将会升到几百度,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将会下到零下几百度,除了细菌和微生物,所有生物都会灭绝。

二、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经将一些开闭时间不同的花栽在一个大花坛里,利用花的开闭来报时,并把这个大花坛称为花钟。

三、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一天(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都是昼夜节律的表现。

人体生理功能、记忆能力、情绪、学习和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因此,更需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

四、人类掌握了生物昼夜节律,就能通过技术更好地利用有益生物和防治有害生物。

第十七课交通工具一、二百多年前,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帆船和马车。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今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不断改进、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变得越来越便利。

二、如何选择交通工具,需要考虑什么?需要考虑时间、价格、舒适程度、是否便利。

三、汽车的发展
1769年,法国人尼古拉。

居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蒸汽机汽车,后不实用,后来,德国的卡尔。

本茨和哥德利布。

戴姆勒分别制成了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汽车,并试车成功,由此宣布汽车时代的到来。

四、火车,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五、1816年,德国的德莱斯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

第十八课交通与生活
一、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便捷的交通工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快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对虾等海产品需要轮船、摩托车、汽车、飞机等。

煤炭需要汽车、火车、轮船。

三、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有哪些?
1、交通阻塞
2、交通事故
3、公共交通问题
4、步行者问题
5、停车问题。

第十九课展示会
一、定期整理搜集到的学习资料是学习《科学》课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自己确定资料分类的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资料整理可以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有条理。

二、整理资料的具体方法
1、卡片
2、剪贴
3、打印
4、复印
5、电子文档保存在磁盘中。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色的、颗粒状、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放入水中,一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分布。

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并均匀分布。

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再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

3.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在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

但可以溶解在洗洁精中)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的高低、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热水、搅拌等。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