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纪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纪年
南北朝纪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北朝中的北魏早在十六国时期的386年已经建国(当年是重建的代国,很快改名),而北魏到了439年才统一黄河流域。
通常宋武帝刘裕登基的420年作为南北朝的开始,隋文帝杨坚(581年代周)灭陈的589年作为南北朝的结束。
南北朝直接对立的时期是公元439-581年。
南朝是继承东晋的地位而来,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为与其他国号相同的朝代区分,可按照国姓和地域称为刘宋、南齐、萧梁等。
北朝是继承五胡十六国的地位而来,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各自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这些国家的地位都互相平等,南朝梁国(萧梁)的沉约为刘宋写了《宋书》(注意不是北宋南宋的《宋史》),南朝梁国的萧子显写了《南齐书》,唐朝姚思廉为萧梁写了《梁书》,唐朝姚思廉为南朝陈国写了《陈书》,北齐魏收为北魏、东魏、西魏写了《魏书》,唐朝李百药写了《北齐书》,唐朝令狐德棻等写了《周书》,唐朝的李延寿又为南朝四国合写成《南史》,为五胡十六国、北朝五国、隋朝合写为《北史》。
这样,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半写的是南北朝的历史,尽管南北朝的历史并不长。
以综合国力计,北朝较南朝强大,而且占据了当时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黄河流域,南朝则更多的继承了汉族的文化和政治。
由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名为元宏,坚决推行鲜卑族汉化运动,鲜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全部融入了汉族,后来唐朝人把北朝也认作正统中国。
在纪年上南北朝各自的年号是对等的,但是由于北朝经过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使用南朝的年号较北朝方便。
下面我以南朝的年号为标准对比北朝的年号:
宋(420年——479年)通常称为刘宋
从刘宋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乱时期(420年--439年)
宋武帝刘裕
420 庚申永初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五年)
421 辛酉永初二年(泰常六年)
422 壬戌永初三年(泰常七年)
宋少帝刘义符
423 癸亥景平元年(泰常八年)
424 甲子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宋文帝登基当年就改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
424 甲子嘉元元年(景平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5 乙丑嘉元二年(始光二年)〈夏废主赫连昌承光元年〉
426 丙寅嘉元三年(始光三年)
427 丁卯嘉元四年(始光四年)
428 戊辰嘉元五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五年当年改为神麚元年)〈夏后主赫连定胜光元年〉〈西秦乞伏幕末永弘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承玄元年〉
429 己巳嘉元六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麚二年)
430 庚午嘉元七年(神麚三年)
431 辛未嘉元八年(神麚四年)〈北燕冯弘太兴元年〉〈北凉沮渠蒙逊义和元年〉(胜光四年吐谷浑灭夏)
432 壬申嘉元九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和元年)
433 癸酉嘉元十年(延和二年)〈北凉沮渠牧犍永和元年〉
434 甲戌嘉元十一年(延和三年)
435 乙亥嘉元十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元年)
436 丙子嘉元十三年(太延二年)
437 丁丑嘉元十四年(太延三年)
438 戊寅嘉元十五年(太延四年)
439 己卯嘉元十六年(太延五年)北魏灭北凉,五胡十六国历史结束,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刘宋与北魏对峙(公元439年-479年)南北朝格局全面形成
宋文帝刘义隆(他已经于424年登基)
439 己卯嘉元十六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形成南北朝直接对峙局面
440 庚辰嘉元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改太延六年为太平真君元年)
441 辛巳嘉元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
442 壬午嘉元十九年(太平真君三年)
443 癸未嘉元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北凉沮渠无讳承平元年> 原北凉王族沮渠无讳逃往新疆的高昌,自称高昌王,重建北凉。
高昌地处西域,不列入五胡十六国。
要注意作为高昌前身的北凉和五胡十六国的北凉的区别。
444 甲申嘉元二十一年 (太平真君五年) <北凉沮渠无讳承平二年> 445 乙酉嘉元二十二年 (太平真君六年) <高昌王沮渠安周承平三年>沮渠安周登基未改年号,但不再使用北凉国号。
446 丙戌嘉元二十三年 (太平真君七年)
447 丁亥嘉元二十四年 (太平真君八年)
448 戊子嘉元二十五年 (太平真君九年)
449 己丑嘉元二十六年 (太平真君十年)
450 庚寅嘉元二十七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
451 辛卯嘉元二十八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改太平真君十二年为正平元年)
452 壬辰嘉元二十九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平二年)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承平元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元年)
453 癸巳嘉元三十年(宋刘劭太初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二年)
宋孝武帝刘骏
454 甲午孝建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改兴安三年为兴光元年)
455 乙未孝建二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改兴光二年为太安元年)456 丙申孝建三年(太安二年)
457 丁酉大明元年(太安三年)
458 戊戌大明二年(太安四年)
459 己亥大明三年(太安五年)
460 庚子大明四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元年)柔然灭前高昌(即重建的北凉)
461 辛丑大明五年(和平二年)
462 壬寅大明六年(和平三年)
463 癸卯大明七年(和平四年)
464 甲辰大明八年(和平五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
465 乙巳永光元年又改为景和元年当年宋明帝又登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六年)这一年有4个年号
宋明帝刘彧
465 乙巳泰始元年(即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和永光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和平六年)
466 丙午泰始二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
467 丁未泰始三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改天安二年为皇兴元年)468 戊申泰始四年(皇兴二年)
469 己酉泰始五年(皇兴三年)
470 庚戌泰始六年(皇兴四年)
471 辛亥泰始七年(皇兴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登基后再政权上实施封建化,在民族上推进通婚、融合,在语言文化上推行鲜卑人汉化。
从孝文帝起,北魏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
472 壬子泰豫元年 (延兴二年)
宋后废帝刘昱
473 癸丑元徽元年 (延兴三年)
474 甲寅元徽二年 (延兴四年)
475 乙卯元徽三年 (延兴五年)
476 丙辰元徽四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改延兴六年为承明元年)
477 丁巳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 当年宋顺帝刘准又改年号为升明
宋顺帝刘准
477 丁巳升明元年(即宋后废帝刘昱元徽五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
478 戊午升明二年 (太和二年)
479 己未升明三年 (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南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此时的中原王朝是北魏
齐高帝萧道成
479 己未建元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三年) 齐太祖高帝萧道成灭刘宋,南北朝进入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
这一年也是宋顺帝刘准的升明三年。
480 庚申建元二年 (太和四年)
481 辛酉建元三年 (太和五年)
482 壬戌建元四年 (太和六年)
齐武帝萧赜
483 癸亥永明元年 (太和七年)
484 甲子永明二年 (太和八年)
485 乙丑永明三年 (太和九年)
486 丙寅永明四年 (太和十年)
487 丁卯永明五年 (太和十一年)
488 戊辰永明六年 (太和十二年)
489 己巳永明七年 (太和十三年)
490 庚午永明八年 (太和十四年)
491 辛未永明九年 (太和十五年)
492 壬申永明十年 (太和十六年)
493 癸酉永明十一年 (太和十七年)
齐郁林王萧昭业
494 甲戌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改其为延兴元年,齐明帝萧鸾再改为建武元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这一年南齐政坛动荡,2位君王被杀,换了3个年号。
齐海陵王萧昭文
494 甲戌延兴元年(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齐明帝萧鸾
494 甲戌建武元年(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齐海陵王萧昭文延兴元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
495 乙亥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
496 丙子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
497 丁丑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
498 戊寅永泰元年(建武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齐东昏侯萧宝卷
499 己卯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
500 庚辰永元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元年)
501 辛巳永元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齐和帝当年即改年号为中兴
齐和帝萧宝融
501 辛巳中兴元年(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二年)
502 壬午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梁武帝萧衍灭齐,改国号为梁,改年号为天监
南朝梁国(公元502年-557年)
其中,在534年和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都是傀儡政权,分别是北齐和北周前身。
在南朝为萧梁一国的时间内,北朝先后存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国。
南朝梁国与北魏对峙时期(公元502——534年)
梁武帝萧衍
502 壬午天监元年(原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
503 癸未天监二年(景明四年)
504 甲申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元年)
505 乙酉天监四年(正始二年)
506 丙戌天监五年(正始三年)
507 丁亥天监六年(正始四年)
508 戊子天监七年(正始五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509 己丑天监八年(正始二年)
510 庚寅天监九年(正始三年)
511 辛卯天监十年(正始四年)
512 壬辰天监十一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改正始五年为延昌元年)513 癸巳天监十二年(延昌二年)
514 甲午天监十三年(延昌三年)
515 乙未天监十四年(延昌四年)
516 丙申天监十五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熙平元年)
517 丁酉天监十六年(熙平二年)
518 戊戌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熙平三年为神龟元年)519 己亥天监十八年(神龟二年)
520 庚子普通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神龟三年为正光元年)521 辛丑普通二年(正光二年)
522 壬寅普通三年(正光三年)
523 癸卯普通四年(正光四年)
524 甲辰普通五年(正光五年)
525 乙巳普通六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改正光六年为孝昌元年)526 丙午普通七年(孝昌二年)
527 丁未改普通八年为大通元年(孝昌三年)
528 戊申大通二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元年)
529 己酉改大通三年为中大通元年(永安二年)
530 庚戌中大通二年(北魏孝明帝元诩永安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建明元年)
531 辛亥中大通三年(北魏长广王元晔建明二年)(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元年)
532 壬子中大通四年(普泰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兴元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533 癸丑中大通五年(永熙二年)
534 甲寅中大通六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北魏孝武帝西逃长安,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国皇帝(东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535 乙卯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魏国皇帝(西魏文帝),都城长安,史称西魏。
魏国正式分裂。
从535年至577年,北朝都是两国并立。
南朝萧梁与北朝两国对峙时期(公元535年——557年)
梁武帝萧衍(他已经于502年登基)
535 乙卯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元年)536 丙辰大同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二年)
537 丁巳大同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三年)
538 戊午大同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四年)
539 己未大同五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五年)
540 庚申大同六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六年)
541 辛酉大同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
542 壬戌大同八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八年)
543 癸亥大同九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九年)
544 甲子大同十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年)
545 乙丑大同十一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三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
546 丙寅改大同十二年为中大同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四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二年)
547 丁卯改中大同二年为太清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五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三年)
548 戊辰太清二年(梁临贺王萧正德正平元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六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四年)
549 己巳太清三年(梁临贺王萧正德正平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五年)
梁简文帝萧纲
550 庚午大宝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六年)551 辛未大宝二年(梁豫章王萧栋天正元年)(不承认梁简文帝的地区为太清五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
梁元帝萧绎
552 壬申承圣元年(梁武陵王萧纪天正二年)(部分地区为太清五年或大宝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西魏废帝元钦没有使用年号,直接在他的帝号后加年份就可以了553 癸酉承圣二年(谢天谢地,萧梁几个年号并用的割据局面结
束了)(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4 甲戌承圣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五年)(西魏废帝元钦三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拓跋廓原名元廓,即位后改回皇族的鲜卑姓氏。
555 乙亥承圣四年(梁建安公萧渊明天成元年)(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梁建安公萧渊明
555 乙亥天成元年(就是承圣四年或绍泰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
梁敬帝萧方智
555 乙亥绍泰元年(就是天成元年或承圣四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
556 丙子当年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拓跋廓,西魏灭亡。
557 丁丑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
他的长兄宇文毓废北周闵帝宇文觉,自己登基称帝。
他俩都没有使用年号。
同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萧梁灭亡,陈朝建立。
这一年也是陈武帝陈霸先的永定元年。
南北朝进入北齐、北周、陈三国鼎立时期。
南北朝
陈(公元557年--589年)此时的中原王朝先后有北齐、北周、隋
陈武帝陈霸先
557 丁丑永定元年(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元年)陈朝灭亡梁朝,北周代替西魏。
558 戊寅永定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九年)(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年)
559 己卯永定三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十年)(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当了近3年的皇帝后,宇文毓
才开始用年号
陈文帝陈蒨
560 庚辰天嘉元年(北齐废帝高殷乾明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
561 辛巳天嘉二年(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二年)(北齐武成帝高湛太宁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
562 壬午天嘉三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
563 癸未天嘉四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
564 甲申天嘉五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四年)
565 乙酉天嘉六年(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四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五年)
566 丙戌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
陈废帝(临海王)陈伯宗
567 丁亥光大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二年)
568 戊子光大二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
陈宣帝陈顼
569 己丑太建元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
570 庚寅太建二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五年)
571 辛卯太建三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六年)
572 壬辰太建四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
573 癸巳太建五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
574 甲午太建六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
575 乙未太建七年(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
576 丙申太建八年(北齐后主高纬改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北齐高延宗德昌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
577 丁酉太建九年(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北齐高绍义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北齐被北周灭亡。
北朝重新统一。
578 戊戌太建十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建德七年为宣政元年)579 己亥太建十一年(北周宣帝宇文齑大成元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元年)
580 庚子太建十二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
581 辛丑太建十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
北朝纪年结束。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
582 壬寅太建十四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
陈后主陈叔宝
583 癸卯至德元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
584 甲辰至德二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四年)
585 乙巳至德三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五年)
586 丙午至德四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
587 丁未祯明元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废掉长期依附西魏、后周、隋的割据政权后梁。
588 戊申祯明二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八年)
589 己酉祯明三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南朝纪年结束。
从公元291年至589年,中国已历经298年的混
乱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