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区别
初中化学重难点分析
![初中化学重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4792faaea998fcc220e80.png)
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 的粒子原子。 2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 子。
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 和 H2 O 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7.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有:造纸术、火药、烧瓷器 28.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或得到氧的化学反应),不是一种基本反应类 型。 缓慢氧化:缓慢进行不易被人觉察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 燃烧必备的二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自燃: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 封保存。
硝酸铵(NH4 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 N-3 价 ,后 N+5 价。
2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常见危化品理化性质统计
![常见危化品理化性质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9160c5aa00b52acfc7ca64.png)
3
C6H12O2
116.16
二级易燃液体
62030
0.872
4.00
难溶于水
27
-73.5
112.3
421
4 5
C4H9OH C3H8O
74.12 60.1
易燃 易燃液体
0.8109 0.8036
2.55
7.7%(重量) 溶于水
35 22
-88.9 -127
117.5 97.19
365
2673.2
丁醇是无色液体,有酒味,易燃,具刺激性。与乙醇\乙醚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有像乙醇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毒性及刺激性大于乙醇,能对眼部造成严重损伤,蒸汽可能导致困倦或头晕。 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 乙酸的熔点为16.6℃(289.6 K)。沸点117.9℃(391.2 K)。相对 密度1.05,闪点39℃,爆炸极限4%~17%(体积)。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 酸。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乙酸盐也易溶于水。,乙酸稀溶液常被用作除垢剂。
/view/348229.htm#sub11141
/view/83708.htm#1
/view/4913.htm#sub4913
/view/4718.htm#sub1368029
氯仿 硼氢化钾 氧气 复合溶媒
CHCl₃ KBH4
119.38 53.94
1.484 1.178
4.12
微溶于水 易溶于水
21 22
O2
32
氧化剂
1.429
不易溶于水
-218
-183
氧气是空气的组分之一,无色、无臭、无味。氧气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 升,能溶于水,但溶解度很小。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 状的淡蓝色固体。
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76e28bd7cd184254a353529.png)
氧气的性质要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以液态形式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要点诠释】1.氧气不易溶于水,不等于氧气不溶于水,只是溶解较少而已。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大,利用这一性质可推出收集氧气的方法之一是向上排空气法。
3.氧气的沸点比氮气的沸点高,所以加热蒸发液态空气时氮气会先蒸发出来。
要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要点诠释】1.氧气支持燃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根据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如硫),还有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铁),可得到如下结论:(1)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3.做硫、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气受热膨胀,大量氧气逸出到瓶外,可燃物将不能持续燃烧。
4.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必须用细铁丝,铁丝表面要用砂纸打磨光亮;细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下端要系根火柴;必须待火柴快要烧尽时,才可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如果火柴一着火就立即伸入瓶内,火柴燃烧会耗尽瓶内的氧气,而观察不到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同时,集气瓶底要预先放一些细沙或水,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可燃物不能接触集气瓶壁,否则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5.有几个概念不要搞混淆。
生物碱
![生物碱](https://img.taocdn.com/s3/m/2c90f93e580216fc700afd13.png)
2.极性溶剂 极性较大的生物碱可用中性甲醇、乙醇、酸性甲 醇、乙醇、酸水(常用0.1%-1%盐酸、硫酸、乙酸 、酒石酸等)以及缓冲液等进行提取,这方法较 简便,但提出的杂质较多,需进一步净化。 3.混合溶剂
10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常用的有冷浸、渗漉、 超声波振荡、索氏提取、热回流提取。 在含量测定中常用的提取方法为超声波振荡提 取,大部分待测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提出。
24
3)比色法测定总碱含量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 根据生物碱的颜色、官能团与特定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的 颜色,或生物碱与酸性染料在一定条件所成的复合物颜 色等,按比色法完成总碱的测定的。 4)大多数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在紫外区有吸 收,因此,可按紫外分光光度法于特定波长处测定吸收 系数相近的总碱含量。同理,有荧光的生物碱也可用荧 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以上均属测定总碱的好方法,但测定指定成分的含量, 就有一定的困难。
7
5.沉淀反应
生物碱在酸性水溶液或酸性稀醇(<50%)中能与生物 碱沉淀试剂生成难溶性沉淀。 沉淀反应的阳性结果,往往并不可靠,但阴性反应却 可以证实其不含生物碱。检查时常需用3种以上灵敏的沉 淀试剂对照观察。 生物碱沉淀一般都是试剂分子的阴离子,与生物碱阳 离子形成难溶络盐而产生沉淀(沉淀剂多为重金属盐类 或分子量较大的复盐)。 常用的生物碱试剂有:碘-碘化钾(Wagner试剂)、碘 化铋钾(Dragendorff试剂)、碘化汞钾(Mayer试剂)、 硅钨酸(Bertrand试剂)等。
3
生物碱类型
序号 类型 1 吡咯啶衍生物类 2 吡啶衍生物类 3 喹啉衍生物类 4 异喹啉衍生物类 5 吲哚衍生物类 6 咪唑衍生物类 7 喹唑酮衍生物类 8 嘌呤衍生物类 9 甾体生物碱类 10 莨菪烷衍生物类 11 无环生物碱类 12 其它
能溶,易容,可溶,不易溶,难溶有什么区别??
![能溶,易容,可溶,不易溶,难溶有什么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350b2119581b6bd97f19eaf7.png)
能溶,易容,可溶,不易溶,难溶有什么区别??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2-26 17:22最好有口诀!!提问者:噼里啪啦Grace - 二级最佳答案溶解度〉10g为易溶溶解度1g<x<10g为可溶溶解度0.01g<x<1g为微溶溶解度<0.01g为难溶,习惯上把难容物质叫做不溶物质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是易溶溶解度在1g/100g-10g/100g水之间的是可溶溶解度在1g/100g水以下的为难溶溶解性大小没有绝对界线,也没有绝对不容。
溶解度不溶〈难溶〈可溶〈易溶。
这些只能靠举一反三的记忆。
难溶于水=不易溶于水。
溶解度的标准是(一般指常温20摄氏度)1·小于0·01克--难溶2·0·01-1克--微溶3·1-10克--可溶4·大于10克--易溶溶解性指1·在100克溶质中2·在一定温度(一般20摄氏度,谢谢楼下同学的提醒)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单位;克)溶解度的标准是(一般指常温20摄氏度)1·小于0·01克--难溶2·0·01-1克--微溶3·1-10克--可溶4·大于10克--易溶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在该温度下,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它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学习有关酸、碱、盐的知识时,发现对它们的溶解性的了解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判断物质间能否反应时,这个知识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这个知识点如何掌握呢?只有将书后《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的内容全部记忆下来吗?对的,但并不是枯燥地背下整表格。
下面我们介绍掌握常见酸、碱、盐溶解性的另一种方法:1、初中常见的酸全都能溶于水2、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高三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3)—《卤素》
![高三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3)—《卤素》](https://img.taocdn.com/s3/m/556f552dfc4ffe473368ab32.png)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卤素1.氯气[氯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氯气的化学性质]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2)与氢气反应. H2 + Cl2 2HCl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3)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Cl- +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稀盐酸,溶液的pH<7.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燥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能使湿布条褪色.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氯气 + 可溶碱→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 ClO- + H2O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Ca(ClO)2+2HCl=CaCl2+2HClO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氯气的用途]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次氯酸]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HClO 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 =2H+ + 2Cl- + O2↑,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2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氧气PPT课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氧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90ecca844769eae109ed0f.png)
现象: 在空气中: 铁丝红热, 不能燃烧。 在氧气中: ⑴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⑵放热;
⑶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
[提问]
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 ①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 ②火柴起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 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
①为防止生成的高温融化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 ②利用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达到着
它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 它极难溶于水; 一升一氧化碳约重1.25g(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燃烧放出大量热量, 燃烧后产生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化学性质)
A.都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需要点燃 D.都是非金属和氧气反应
课堂练习
1.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D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B.细铁丝可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C.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2)氧气与木炭的反应
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在氧气中燃烧发白 光; 都是放出热量; 生成无色的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气体。
[思考] ➢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没有变化? ➢将木炭加热至红热, 应怎样放入氧气瓶中?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 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 (1)木炭没有点燃 (2)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3)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们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 溶解性如何?
氧气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
常见的无机酸碱盐等的水溶性
![常见的无机酸碱盐等的水溶性](https://img.taocdn.com/s3/m/e0f17368b9f3f90f77c61bab.png)
常见的无机酸碱盐等的水溶性物质溶解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与反应无关的溶解,溶质为投放物,如:将蔗糖、、溶于水后,溶质仍为对应的投放物;另一方面是与水反应有关的溶解,其溶质是反应后的某生成物,如:将、分别溶于过量的水中,其溶质分别为、而不是、等。
无论何种情况,溶质都以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现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一、常见的无机酸碱盐的水溶性通常我们所说的物质溶解性,是指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即水溶性)。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水溶性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之一,是正确书写某些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式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制取物质,鉴定离子是否能共存的理论依据。
通过课本中的实验和探究活动,部分物质的水溶性学生已略知一二,再从书末的附录Ⅱ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中,我们研究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b、常见的酸:除硅酸(也称偏硅酸)属于难溶物以外,其余多数的酸均能溶于水。
c、常见的盐(以下按其酸根离子进行分类)1、盐酸盐:除和难溶于水以外,其余的盐酸盐,均能溶于水。
2、硫酸盐:除、属于难溶物,、属微溶物以外,其余多数的硫酸盐均能溶于水。
3、所有的硝酸盐都能溶于水。
4、碳酸盐和磷酸盐:除铵钾钠对应的碳酸盐和磷酸盐能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难溶于水。
另外,常见的碳酸和磷酸的酸式盐大多能溶于水。
综上所述:当某类少数特殊物于易(或难)溶物时,要予以熟记,方能推出多数同类的难(或易)溶物,现将其常见的碱酸盐的水溶性规律分类总结如下:氨钾钠钡的碱溶,硅酸难溶于水中;钾钠铵根硝酸根,每种离子盐易溶;盐酸盐的难溶物,氯化亚汞氯化银;钡铅钙银的硫酸盐,分属难溶和微溶;碳酸盐和磷酸盐,多数难溶水水中;记住少数特殊物,方知多数溶不溶。
二、常见的重要无机酸碱盐的难溶物颜色难溶于水的固体粉末物质放入水中振荡后形成悬浊液(或叫悬浮液),如:泥沙、面粉、碳酸钙等。
难溶于水的液体放入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或叫乳状液),如:食用油、牛奶、滴滴涕等。
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ff66a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1.png)
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到了初三,我们通过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将会了解很多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那么你掌握了氧气的相关知识点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总结归纳1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3O2==2Al2O3碳C+O2==CO2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2025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2025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9bb37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4.png)
7.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化学
第六单元
课题3
第1课时
碳和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化学
2022版课标要求:
1.内容要求: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
续进行。
③不宜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反应速率太快,
不便收集气体。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化学
3.操作步骤
步 (1)连接装置,
骤 检查气密性
(2)加入固 (3)加入液体 (4)收集气
体试剂
试剂
体
示
意
图
注意:液体需浸没长颈漏斗末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化学
4.收集、检验和验满
(1)二氧化碳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依据是什么?
铃声伴读
1.CO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CO具有可燃性,燃烧发出蓝色火焰(可用作燃料)。
3.CO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该性质可用于冶金工业。
4.CO还原氧化铜的现象:黑色固体变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
5.CO中毒的原因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6.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注意开窗通风。如果发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集气瓶
B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序号),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九年级化学绪言
![九年级化学绪言](https://img.taocdn.com/s3/m/9c184d8d6529647d2728521e.png)
九年级化学绪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试要求】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揭秘电解水实验(含解析)(2021年整理)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揭秘电解水实验(含解析)(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c47f1908a1284ac85043f7.png)
(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揭秘电解水实验(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揭秘电解水实验(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揭秘电解水实验(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揭秘电解水实验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 可燃性2H 2+O 22H 2O (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检验I. 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 II. 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点燃氢气时,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气体不纯,若声音很小则表明气体较纯. 说明:氢气燃烧可以验证水的组成。
注意: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否则易发生危险。
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的可燃性气体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二、电解水实验实验现象:1. 通电后,两电极均生成无色气体2。
V 正极:V 负极=1:23。
管1中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氧气(正氧)4。
管2中气体可燃,火焰呈淡蓝色(如气体量少,可发出爆鸣声)负极产生氢气(负氢)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5。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注意:电解水的反应条件应写“通电",而非“电解”。
说明:①电极对应生成的气体可用“正氧负氢”来概括记忆。
②V(H 2):V(O 2)=2:1,与水分子中的H 、O 原子个数比相同。
③参考H 2的密度为0。
0899 g/L ,O 2的密度为1.429 g/L ,可以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V(H 2):V(O 2)=2:1]计算出水分子中H 、O 的原子个数比为2:1,从而确定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 2O 。
①气体不易溶于水且常温下不和水反应排水法氧气的性质及
![①气体不易溶于水且常温下不和水反应排水法氧气的性质及](https://img.taocdn.com/s3/m/4388402177232f60dccca157.png)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2005,湖北宜昌)⑴下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有少量水。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图,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燃烧更旺。
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性质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有A、B、C、D四种物质。
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
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请将答案填在空格内。
A是____;B是____;C是______;D是_______。
1.反应原理A.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C.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先均匀预热再定点加热,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第一组实验】小明欲证明该双氧水是否失效。
实验过程:①在试管中加入5ml“双氧水”,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未复燃;②用酒精灯给上述试管加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仍未复燃;③如右下图装置进行操作,带火星的木条燃烧,水槽中冰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第二组实验】小明欲证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该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⑴实验原理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二氧化锰装入大试管中并加入5ml“双氧水”;③待反应结束后,将大试管里的固体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称量;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4bb91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7.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溶解度
![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ef77242f0066f5335a8121b5.png)
溶解度一、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都易溶(即X酸钾,X酸钠,X酸铵都易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即硝酸盐都能溶于水)硫酸钡、铅沉水中。
(硫酸钙微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即氯化银不溶)碳酸盐中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碱类只有:钾、钠、氨、钡溶二、常温下一些物质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性①常温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HCl(1:500)②常温溶于水的:CO2(1:1)、Cl2(1:2)、H2S(1:2.6)、SO2(1:40)③微溶于水的:O2,O3,C2H2等。
④难溶于水的:H2,N2,CH4,C2H2,NO,CO等。
(2)液体的溶解性①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等。
②微溶于水的:乙酸乙酯等用作香精的低级酯。
③难溶于水的:液态烃、醚和卤代烃等。
(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
(4)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
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甚小的物质常见的有NaCl。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
![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35ece3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8.png)
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导语:无机物一般指的就是不含碳元素以及部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而有机物则是指含碳元素的物质。
那么,他们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呢?无机物也有着少量含碳元素的化合物,说明不仅仅是以碳来取决于他们的分类。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区别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机物多数不溶于水而容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底(400度以下),并且多数是非电解质,化学反应复杂,有些有复杂的副反应。
无机物多数易溶于水,化学反应简单,难融化,耐热。
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有机物的特点: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
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
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
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
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
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
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400℃。
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
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
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无机物即无机化合物。
一般指碳元素以外各元素的化合物,如水、食盐、硫酸、石灰等。
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碳化物等,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也作为无机物来研究。
人教版氧气制取
![人教版氧气制取](https://img.taocdn.com/s3/m/3b37052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f.png)
某些酶制剂还是宝贵的 药物
04
02
实验室制氧②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
二氧化锰 MnO2
实验室制氧②
比较两幅图的不同: 注意仪器的正确位置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长颈漏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中, 即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实验室制氧③
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制氧
在上图所示装置中,使用 了哪些仪器? 过氧化氢制氧气和氯酸钾 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能否相 同?
二氧化锰 仍然起加 速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念:催化剂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 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 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
♠催化剂的特点:
♠一 变:化学反应速率变
♠二不变:质量不变、化学性质 不变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 两种含义;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 能改变; ♪催化剂不能决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质 量; ♪催化剂是针对具体反应而言的(专用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 化氢分解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 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双氧 水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也可以选 择氧化铁或硫酸铜做催化剂。
无色液态 黑色固态
H2O2 MnO2 H2O+O2
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制氧
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加热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KClO3
MnO2 △
KCl+O2
概念: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特点:一变多 AB→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认为不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没有区别。
绝对不溶的物质没有,所以难溶就认为是
不溶。
易溶: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
1g;难溶(不溶):小于0.01g。
溶解度计算
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
单位是克。
溶解度有定义就是指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溶解度的单位
是克。
溶解度用s表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也有相
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简介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
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
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