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是如何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下面分享研究生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经验。
现在的大学采用过分的专业化教育,虽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去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的视野也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再加上我们缺乏有效的通识教育,使得我们大多数学生变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古语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对于我们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应该多读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这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学识,而且还能拓展我们的视野,甚至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学,但是我并没有把精力都发在社会学的书籍上面,而是拿出大局部的时间仔细阅读诸如《正义论》、《文明的冲突及世界次序的重建》、《通往奴役之路》、《巨变》,《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等书,后来陆续读了阿玛蒂亚森、阿伦特、哈贝马斯、亚当斯密、福柯、福山、赫希曼、道格拉斯—诺斯、张五常、汪丁丁等人的著作,这些书虽然很杂,但是于我而言,却成了一种珍贵的财富,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在以后的研究中,我所阅读的书更是涉及到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正因为有了这些前期的积累之后,我才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学的研究,因为并没有这方面的根底,所以我就选了马克思韦伯、吉登斯、费孝通等几个人的经典著作认真阅读,运用之前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接纳,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广阔的视野
和前期的积累必不可少,我们大多数人也很清楚这个道理,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无视这点。
因此,我们在写作或从事学术研究之前,不妨拿出一点时间,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些经典书籍,这样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
理论和经验对话,需要学术研究在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根底上实现整合融合,这就是研究复合化。
现行学术研究根本是沿着“技术理性”、形式的合理化和“价值理性”这三种取向展开,只是各有侧重,整体来说各个学科在技术、形式和价值三个根本层面普遍缺乏有效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和方法来解决技术、形式与价值在本学科的整合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各个学科的开展。
研究的学术根底主要有三种:文献、经验和逻辑。
研究者对文献、逻辑与经验的把握水平不仅表达了学术研究标准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精细程度和开展水平。
总体上看,一项研究同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结合各种学理取向、综合各种研究根底都是有可能、有必要的。
能称为真文章、真学问,单单做好一个方法、根底和学理还只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根底的相互融合,这也是对学术研究及研究者更高层次的考验和要求,对学术视野的开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增长乃是更大的支援;至于作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层次,不拘于形式与方法约束的“坐而论道”,是对各种研究方法、学理逻辑和研究根底融合的超越,而非跨越,这恐怕是学术至高境界,非一般学术功力所能为。
研究内容和过程的提升仍然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严谨的复合运用和创新,而研究的结构和逻辑形式依赖于使用理论框架来改善。
理论框架可为各学科提供研究进路的支撑,是解决宏观理论和经验世
界连接的有效工具。
理论框架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作为根底,形成一定的研究视角、参照系和研究工具,针对特定问题或选题建立关于学理逻辑结构和路径的系统化理论解析模式。
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陈述:作为研究参照系的对话框架;作为研究工具、研究逻辑和路径的研究框架和逻辑框架;作为研究结论的结论框架。
我们的学术研究应在文献综述、理论对话、研究工具、学理逻辑结构、研究路径、阐释表述、解构主张和结论陈述等诸多方面全面树立框架化的意识和强化框架的使用。
当前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缺乏使用理论框架的意识,即使使用空间也很有限。
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框架是一项研究能长久保存下来的珍贵财富,学科借助自身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理论框架而开展起来。
以上谈论的几点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最根本的东西,也是必要的训练过程,我认为真正的学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研究别人不愿意研究的问题,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步一步慢慢走来,或许就会收获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后,我想以一个老师回复我的邮件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章,希愿与各位读者诸君共勉,共同进步:你说的质性研究和伦理关心,我很赞同,确实非常重要。
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没有比培养远大的抱负、独立的人格和科学的思维更为重要的了。
现在谈学术的多,说学问的少。
我对学问的理解是学问、学问,学从问来,做致用之学,为人民而问。
文以载道!学问必须有关心和创新。
一流的人才做最难的事。
厚积薄发,你们现在是积累和思考的阶段,多做读书笔记和学术札记,随时写下所思所想,积少成多,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