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中学政治余月利
内容概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它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上次张广静老师就校本课程设置侧重理论层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本文就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操作层面,结合以前的粗浅实践,给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个学习汇报。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2、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3、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4、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方式
1、主体: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一评估一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2、方式:课程开发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课程选用是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新思维、新理念、新职业不断涌现。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势必造成教育的紧张局面,因为教育界要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和接受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所提出的各种新的挑战。

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途径就是以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适应日益增多的需求和迅速变革的世界,满足人才多样化。

即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向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整体取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活动”,绝非编教材或活动课,意味着对“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系统安排和规划。

有关需求的调研、教育哲学的确立、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的筛选编写和组织以及教学的安排、课程评价的开展等等,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有整体的设计或结构性规划的。

只有“整体设计”,各种课程资源才能统一在一定的教育哲学及课程目标的“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活动取向。

活动课程的探索应该是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雏形,对于那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具有学校特色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的、具有相对稳定内容和独特功能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如果能实施“课程化”的改造,即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走向“校本课程开发”,无疑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3、综合取向。

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各种分门别类的课程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是要发生整合作用。

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内容是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对象,注重科学的逻辑性,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心理逻辑、兴趣;缺乏科际之间的统整,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常常肢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于分科课程以系统的方式传递文化教育遗产,课程设计中注重学术化的理性知识的设计和选择,较少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合理有效地
吸纳进来,以满足学生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目的。

4、道德与人文取向。

“成人比成材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培养道德与人格的力量,保证人文精神来指引并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因此,世界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人文学科的分量,道德与人文教育也应是我国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取向.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根据国内部分重点中学的多年实践,校本课程大致分为五大类:
1、科学素养类;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2、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讲、时政热点、文学欣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辩论、地方文化等。

3、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武术、围棋、旱冰等。

4、生活职业技能类:如铜管乐、民乐、声乐、摄影、书法、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烹任、插花艺术、科学栽培等。

5、学科拓展延伸类:如语文课中的宋词赏折,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文剧场、科技英语,化学学科中的生活与化学,EPD教育项目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建立组织(2)校情分析(3)目标拟定(4)方案编制(5)组织与实施(6)评价与完善等,其具体操作中几个步骤可以同时进行。

1、建立组织:建立由校长、教研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课程专家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职能是审议学校每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件及教师申报的课程,检查、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校情分析
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课程资源
3、目标拟定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形成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形成每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4、方案编制
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1)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与学校背景,包括政策依据
(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与归纳)
(3)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课程安排(课表)
(5)校本课程的管理细则
教师层面的课程方案
(1)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
(2)课程目标陈述
(3)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4)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5)考试评价说明(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5、组织与实施步骤(1)教师申报课程
(2)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发布课程
(3)学生自主选课(开课老师集体向学生推介),组建教学班级
(4)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进入学校总课表组织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形成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为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作参考或有利于推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

六、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1、校本课程管理的重点。

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对课程的管理。

2、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本身的综合评价;
(2)对教师的“教”的评价,要求:
——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
——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自我评价:主要是两种途径,建立并研究“教历”,在课程开设一段时间后,对开发情况进行整体的自我反思。

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情况和数据。

(3)对课程资料的评价:一是评价某些课程资料撰写的品质,
二是评价课程资料的规范、齐备程度。

(4)对学生的“学”的评价
——评价的功能侧重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一般根据教师掌握的出勤学习情况、笔试成绩、作业、个人或小组完成的实验报告、论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实践样本等。

——对学生观察或与学生交流已掌握的情况
——学生自我总结
——学生小组的评价结果
总之,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评价学生,对校本课程一般进行学分记载管理。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再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8期
(2)《江阴高中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林淑媛《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