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资料中国古代和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亲公主,是以和睦亲善为目的,被出嫁给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邻邦的公主。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因此,和亲公主,首先应该是皇帝的女儿,是真正的公主。

然而,在古代和亲历史中,真正以公主和亲者,却寥寥无几。

以宗室女,皇帝的外孙女、外甥女,名之为公主者有之;以他人之女,名之为公主,如交河公主、崇徽公主等有之;以他人之妻,名之为公主,如唐固安公主,后交河公主等有之;甚至,以后宫女嫁出,如王昭君等亦有之。

真正以中原的公主和亲者(“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中的地方政权除外),历史有明确记载者,仅有唐朝末年的三位公主:唐肃宗李亨之女——宁国公主、唐德宗李适之女——咸安公主、唐宪宗李纯之女——太和公主,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等几位公主而已。

和亲,不以公主出嫁,是因为皇帝的女儿少么?当然不是!以唐玄宗为例:唐玄宗共送出9名和亲公主,但是,没有一名是他的女儿或孙女。

他没有女儿、孙女么?当然不是。

他有29个女儿,至于孙女,因为有30个皇子,他的孙女就更多了。

那么,历史中有名的铁腕皇后——汉高后吕雉,以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待和亲又是怎样呢?她们都不肯将自己亲生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外嫁。

汉高后吕雉说:“妾仅有一男一女,以太子、公主自慰,奈何弃之匈奴!” 则天皇后在吐蕃提出以其女儿——太平公主和亲时,“后不欲弃之夷”“以拒和亲”。

“奈何弃
之匈奴!”与“后不欲弃之夷”,这就是手握实权的皇后、女皇的态度。

一个古代和亲少女的乡愁
秦末汉初,北方的匈奴民族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他们恃强好战,经常侵犯汉朝边界掠夺财物,还欺压周边的其他民族。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刘彻觊觎西方的“汗血马”,也为了疏通连接西域的商贾通道,一方面重拳打击日益猖獗的匈奴势力;另一方面,对那些被匈奴欺凌的民族,采取“和亲”等怀柔措施,以达到疏远和孤立匈奴的目的。

乌孙是生活在今新疆伊宁一带的古代民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正是汉朝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昔日,由于乌孙势单力薄经常受到匈奴的欺压和盘剥,当地民众怨声鼎沸,苦不堪言.
足智多谋的汉武帝想利用西域的乌孙做“桥头堡”,来牵制北方的匈奴,便主动接近乌孙,试图用“和亲”等手段,与乌孙永结秦晋之好。

乌孙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挑选了一千多匹上乘的乌孙“西极马”,又带上当地产的奇珍异宝为聘礼,派人东到汉邦迎亲。

汉武帝康慨地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赐封为“江都公主”,遣到西域和亲。

刘建是汉武帝之兄刘非的儿子,因谋反未遂而畏罪自杀,家人连坐,其女刘细君被收入宫中。

刘细君品貌出众,由于出身罪人家庭,从小就受尽了别人的冷漠
和轻蔑,养成孤僻和多愁善感的内向型性格。

她憎恨自己的家庭出身,厌恶这个不平等的世界。

大多数的女孩儿把“和亲”当作是步入恐怖的“坟墓”,成为活着的“僵尸”。

而刘细君则把去“和亲”,视作是一种解脱和新生。

当她听说自己被选中去“和亲”,显得异常兴奋——她想到:自己就要摆脱像阴影一样笼罩在自己身上的家庭出身问题,成为一位自由的人,一位令人瞩目、光彩照人的公主,一位乌孙王名正言顺的妃子……她的心情格外愉悦。

公元前116年,时龄十七岁的刘细君,拜别了刘氏宗祠,拜别了大汉天子,也拜别了她的亲人以及朝夕相处的伙伴们,携着少女绚烂的憧憬,乘坐豪华、舒适的车辂,在长长的送亲队伍簇拥下,向遥远的西域驶去。

经过几个月漫长的行程,翻越了崇山峻岭,涉过了湖泊河川,走出了隔壁大漠,历尽千辛万苦,刘细君拖着一身疲惫和虚弱终于来到了乌孙。

当刘细君走下车辂之时,迎接她的是一位沧桑的古稀老人————他就是乌孙王昆莫、自己未来的夫君。

之后的一段时日,刘细君与他经过繁文缛节的礼仪,结拜了夫妻,进了迎亲的毡房。

地域的偏远,语言的障碍,加上习俗的差异,使刘细君先前的美丽幻想破灭,对生活又失去了希冀,重新陷入无限的绝望之中。

绵绵的思乡之情,像野草一样在她心中生发,摧残着她那颗原本就已经破碎的心灵。

往昔的恩恩怨怨都淡淡远去,童年的凄清苦日也都被这彻骨的乡愁湮没得无影无踪。

眼前的一山一水,都让
她触景生情,追忆故国;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她思念不已,泪流满面、肝肠寸断……
在乌孙的日子里,刘细君每天早晨都第一个起床,来到帐外久久凝视那霞光满天的东方————那里是她的家乡,那里有她最熟稔的事物……她默默祈祷着自己能够早日回到中原,回到故乡。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着刘细君每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归梦遥遥无期;千万里的道路,怎能像去邻居家一样方便?她那童心未泯的脑海中冥思臆念,突发奇想:若能如鸟羽化,就可翱翔蓝天,来去自由;就可飞回遥不可及的故乡;就可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还有童年天真烂漫的伙伴了……
刘细君想到这里泪如雨下,遂咏出一首题为《黄鹄歌》的诗,聊以寄托心中无尽的乡愁。

其诗: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的这首《黄鹄歌》诗,抒怨情,怨而不怒;诉悲痛,哀而不伤,真情感人。

身居皇都长安未央宫里的汉武帝刘彻,知道侄孙女刘细君思念家乡,派人为她送去了锦缎和各种价格昂贵的饰物,表达慈恩,并捎去口谕嘱咐她安心边疆生活,完成好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要辜负大汉对她的重托。

乌孙王昆莫病殁,其孙军须靡继位做了乌孙王,他改国号为“昆弥”,并按当地人的习俗,纳刘细君为妃。

日子久了,刘细君也渐渐习惯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爱上了乌孙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爱上了丰富灿烂、独具魅力的西域文化。

她与乌孙新王军须靡年龄相当,同龄人固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感情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婚后,刘细君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娇美可爱的小女孩,取名叫少夫。

刘细君怀中抱着心肝女儿,依偎在英俊潇洒的丈夫身边,她从未体验过生活竟如此幸福和美满,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对生活的热望。

她决心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帮助军须靡保护和建设好乌孙,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乌孙与汉朝之间的联盟关系。

正在这时,刘细君染上了一场重病,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她年轻而又美丽的生命。

她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这一年是公元前110年。

刘细君用青春和生命,为大汉和乌孙两国之间,谱写了一曲友谊的颂歌。

她那首脍炙人口的《黄鹄歌》,如今读起来依旧叫人心
生恻隐、催人泪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