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简短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子推简短的故事
1.清明节关于介子推的小故事短一点60到70个字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

2.谁能跟我简洁讲讲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

周晋(今山西介休)人。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

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

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
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此说显然不足信。

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

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

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
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

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

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

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

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

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

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
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3.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

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了,悲痛不已。

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4.关于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扩展资料:
寒食节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

隋唐时期多在清明节前第二天,宋代则在清明前第三天。

一般的说法是在冬至后105天过寒食节,所以也称“百五节”。

流传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节前一、二、三天过寒食节的不同说法。

禁火并非寒食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
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5.介子推的故事大概
清明节民风民俗可以写介子推的故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
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
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子推的传说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
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6.介子推的事迹
介子推
-----------------------------------------------------------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

周晋(今山西介休)人。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

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得,
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

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此说显然不足信。

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

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

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

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

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

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

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

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
的问题。

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7.介子推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
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

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注解:“股”非“臀”,意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救得重耳!辞官不言禄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
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

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

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
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8.介子推的名人事迹200字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

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

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

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

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

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

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

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

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

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望采纳,谢谢。

9.关于清明节的故事,要简短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东西。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
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