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荣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荣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小题。

(16分)
漫话“渔樵”
“渔樵”中的“渔”和“樵”,本意分别为“打渔”和“砍柴”,是农耕社会时期极其常见和平凡的两种劳动;它们合在一起时则指两种身份,即渔父和樵夫。

有意思的是,这两类劳动者在中国历史中被一些文人合二而一,并被赋予了高雅、旷达甚至超凡入圣的品性,每每具有哲人的智慧。

就说《屈原列传》中的那位渔父吧,在屈原表明自己不会听从劝告,宁死也不愿让光明纯洁蒙上世俗尘埃的意思之后,他只好笑着拍打船桨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其中就包含一种与世推移的思考,足可见得这不是一般的渔父,他的举止和言谈都有不同寻常的高雅。

《观棋烂柯》的传说,则将樵夫的隐逸高超流传于世: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童叟下棋,站在一旁观看,一局终了,拾起斧头欲去,斧柄已经腐朽,回到家里,无人相识,原来已经过了百年。

这和那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真可谓异曲同工,仿佛都在表明“渔”和“樵”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除开传说,真实的渔父和樵夫还有的是,像姜子牙、严子陵就都曾是“钓叟”,朱买臣得志之前也曾经砍柴卖柴,有了这些青史留名的“渔”“樵”,也就难怪“渔樵”要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一起了。

渔和樵本来是两码事,为什么被文人、被历史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樵夫和渔父和山水最亲近,所以就很自然地被看成超然物外、远离名利却又旁观兴亡成败的理想人物。

在一些士大夫笔下,他们尽管大字不识,却德才兼备,博古通今,而且在饮酒食鱼之中享用无尽的自由,甚至于被推崇为“不识字渔樵士大夫”。

历史的真实是,渔樵和士大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

那些渔樵,苦于生活的基本需要,风里来雨里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谓渔父生活的写照,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历史上樵民的普遍心态。

这样的“渔樵”,其实是很难有财力学问、闲情逸致去饮酒品茗、说古道今的。

之所以有“不识字渔樵士大夫”,是和文人即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的。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就是“士”,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其进身之阶往往是儒家道统下的“学而优则仕”。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仕途坎坷,一些人虽然屡有作为,也往往因为正直、犯颜而屡屡遭遇不平。

儒家固然主张“入世”,却也并不排除“出世”即退隐的必要,孔子就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况且,在服膺儒教的同时,还会接受道和佛的影响,自给自足、遗世独立也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

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无论怎样廉洁正直,怎样热衷事功,自我宽解,力求旷达,也难免时有退隐避世的虚无之感,托身渔樵、寄情山水也就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取材于刘禹轩《漫话“渔樵”》,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渔樵”一词中的“渔”和“樵”,最初只是指平常的打渔和砍柴两种劳作,后来才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

B.屈原不为渔父的劝说所动,选择用死来捍卫光明纯洁,显示出他和那些有与世推移处世思想之人的不同。

C.在中国历史上,“渔樵”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晋人王质以及武陵渔人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

D.一些青史留名的渔父和樵夫,加强了人们对渔樵身份的美好想象,让渔樵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了一起。

2.下列有关渔樵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解释渔樵文化的成因,可以从理解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入手。

B.对所谓的“不识字渔樵士大夫”的推崇,美化了渔樵文化中的渔樵劳作。

C.渔樵文化内涵的最后确定,有赖于渔父樵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

D.渔樵文化中本来就兼有儒家的仕、隐观念,与道、佛等还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答案:
1.c(认为“渔樵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错。


2.c(“有赖于渔父樵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于文无据)
2.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木车的激情(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

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

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

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

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1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6分)
13、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

(6分)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参考答案:
11、答: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12、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13、答: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14、答案:A、C(解析: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

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

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艺术整体。

他接受了克罗齐的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独特个性的观点,却不赞成他完全无视文学作品具体背景的反历史主义倾向;他赞成维谢洛夫斯基创立的“历史诗学”,却不满意他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截然两分的观点。

他认为,把内容与形式分开,就可能使人们忽视文学艺术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因此,他宁愿采用“材料”、“结构”之类的说法取代“内容”、“形式”,即把“所有一切与审美没有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而把一切与审美发生关系的因素称为
‘结构’。

”“材料”既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一些部分,也包含了原先认为是形式的一些部分,而“结构”也同样包含了原先的内容与形式中依审美目地组织起来的部分。

由此我
们不难看出,他基本上是在发展英伽登关于文学艺术品具有多种不同意义层面的理论,却摈弃了英伽登仅对作品加以解析而不做审美判断的纯现象学的偏颇。

他提出了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作品的所谓“透视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要求从结构、符号、价值三个不同维度审视作品。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学作品要通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批评家和别的艺术家的头脑的阅读和解析,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它将不断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永久的。

以这种“透视主义”的理论为依据,韦氏把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表述为三个主要层面: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韵律之类)、意义层面(包括语言结构、文体风格之类)、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要求从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点来透视文学艺术品。

这样文学艺术品就被看作一个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6. 下列关于韦勒克“文学”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B. 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性质与价值的艺术品。

C. 文学是“材料”和“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D. 文学是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品,是一种具有某种审美目的的审美结构。

7. 下列关于各个文艺理论家的观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罗齐主张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可以脱离时代背景而具有独特个性。

B. 维谢洛夫斯基主张艺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合体。

C. 英伽登主张艺术品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D. 韦勒克主张艺术内含着几个不同的审美维度,阅读者只需要从一个维度切入就可以把握住这个动态的艺术整体。

8.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合理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历来被公认为是“沉郁顿挫”,这与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穷困的个人生活、深广的思想感情、以及沉著蕴藉的表现手法有关,这种诗风应属于要表现的事物层面。

B.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所用韵脚的韵母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这种悠长又潇洒灵动的韵味应属于意义层面。

C. 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些意象如“杨柳”、“明月”、“青草”等反复出现,在文学的长河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含义,这种现象应属于声音层面。

D. 咏物诗的本质是通过对所咏事物的描写以显示某种抽象的思想、意向、品德、情绪,这属于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
参考答案:
6. C(“有机结合体”是指“材料”和“结构”可以分开)
7. D(应该从不同维度审视作品)
8. D(D是指象征,属于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

A 诗风是意义层面;B韵律是声音层面;
C 意象是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①南宫生,吴人。

伟躯干,博涉书传。

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陈法①。

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②。

②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

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


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

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

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③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

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与人论议,蕲必胜③,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时藩府数用师④,生私策其隽蹶,多中。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

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⑤而贤过之。

④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辟一室,庋⑥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

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閟⑦,希复执笔。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⑤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⑥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

尚侠末矣。

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

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注释: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

陈,通“阵”。

②具区:太湖古名。

③蕲:通“祈”,求。

④藩府:指张士诚府第。

⑤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

⑥庋guǐ:藏。

⑦閟:通“秘”,隐藏不露。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谢:辞别,告别。

B. 故人皆多生多:称赞,赞许。

C. 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数:数落,列举。

D. 患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希:希求,希望。

8.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南宫生“任侠尚气”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②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
④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⑤时藩府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
⑥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 ②⑤⑥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宫生轻财任侠。

他本来家财丰足,由于他周济宾客,以及与少年喝酒、赌博、游玩、嬉戏,花光了家中的财产。

B.南宫生善于交游,不分贵贱。

居家时以重气节而闻名,士绅都很仰慕他,争相去迎候,他门前停放的车每天有数十辆。

C.南宫生豪侠尚气。

他以气势折服“恃武横甚”的二将军;他还善于辩论,喜好恳切规劝友人的过错,不留私怨。

D.南宫生一生“行凡三变”:“少任侠”、“壮学兵”、“思自树功业”;但苦于无志同道合之人,而“静退”、“怡然处约”。

文章表现了一个不得志的封建士子的人生际遇。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②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参考答案:
7.D(希:同“稀”,是“少”的意思。


8.A(②反映了南宫生的志向的改变,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④表现了南宫生“好箴切友过”的个性。

⑤表现了南宫生的才智和远见。

①③⑥反映了南宫生“任侠尚气”的性格特点。


9.D(“苦于无志同道合的人”在文中没有实据。


10.①有一天,他看见南宫生独自骑马外出,带领手下人,拿着刀骑马跟在南宫生后面,好像就要放纵施暴。

(“从、踵、肆暴”各1分,大意2分)
②有人把南宫生推荐给藩府,想把他招纳到幕下,没有成功;就想设计中伤南宫生,使他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凭借智慧免除了这场灾祸。

(“致、中、以”各1分,大意2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3题。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遥襟甫畅甫:刚,顿时
B. 纤歌凝而白云遏遏:阻止
C.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舛:顺利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地势极而南溟深
B 处涸辙以犹欢
觉今是而昨非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C 觉宇宙之无穷
D 目吴会于云间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1、与例句加点的字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例句:目吴会于云间
A水击三千里 B策扶老以流憩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襟三江而带五湖
12、在“奉宣室以何年”一句中,作者用了谁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文。

⑵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文。

参考答案:
9.C 10.A 11.B
12.用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典故来自比,表达渴望得到皇帝的重用的愿望
13.(1)年老气概应当更壮,岂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自己的心志?在困厄中意志更加坚强,决不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

(3分)
(2)我想奉命急速奔走效劳(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我的申诉又得不到允许。

(3分)
6.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8题。

(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②。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途,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葫芦。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谓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

洴澼,在水上漂洗。

絖,古“纩”字,即絮。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分辨,分别
B.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勉励
C.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摧折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辟:开辟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剖之以为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渔父莞尔而笑
16.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其实都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B. 宋荣子能置世人的毁誉与诽谤于度外,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

C.惠子用“大瓠之种”和“大树樗”的事例,都是为了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则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D.《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8.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