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思路及策略——以柳州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经济
新常态下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思路及策略
——以柳州为例
陈新连 柳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新增长点的内涵的分析出发,结合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柳州市在培育工业经济新经济增
长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方面,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约束。
从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加强全产业链培育、加快龙头企业引
进方面提出了柳州市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创新创业;柳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473-03
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1]。
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1]。
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
一、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柳州市经济增长速度从2009年的19.9%,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5.9%。
受各因素综合影响柳州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图1柳州市工业增加值折线及对数趋势线图
1.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有利条件
柳州市经过多年来的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了覆盖全市各县区的工业园区,形成较好的产业综合承载能力,以及按行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
柳州作为重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孕育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制造业配套能力强,产品检测等服务完善。
各支柱产业不仅为柳州提供了较大经济贡献,而且培养了一支技术硬、素质高的产业工人大军。
柳州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区,处在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重要节点上,同时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和枢纽。
从国家战略与地缘优势上为柳州的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2.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不利条件
与发达地区相比,传统产业内部结构极不合理,集中度太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较低,拉动力不强;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小,竞争力不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政策力度存在劣势;招商引资已签约项目推进速度缓慢,资金到位率低;先进的服务行业较少层次低,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如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批发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大,而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社区服务、体育健身、餐饮服务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比重小、发展总体水平低,难以满足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当前新常态下,围绕从“从无到有、有的更优、扶优扶强”的工作思路,引导资源集聚、人才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培育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柳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
1.加快园区载体建设,营造产业聚集环境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柳州自治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广西“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其建成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开放创新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样板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的先导区。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链建设,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开展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其他工业园区升级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高层次的产业聚集。
三是加快特色园区的建设。
完善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洛维工业园、新兴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积极引进高端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各县工业集中区集约化、差异化发展。
打造一批各层级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2.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营造宜居创业环境
建立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和健全多元人才投入体系,实施重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引进一批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创业培训咨询人才、工艺和操作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激发柳州创新创业活力。
3.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环境
现代经济信息
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广西打造国际通道、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的有利契机[12],加强与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鼓励技术引进和技术出口,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支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的胸襟融入全国及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提升国际化水平。
主动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3]”、“南柳桂北自主创新示范区”、“柳来河一体化”等区域合作和协作创新,拓展对外交通新格局、加快区域产业集聚、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展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构筑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
三、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实现“从无到有”
抓住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契机,全面加快实施企业创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8]。
形成具备体系化、可复制性的示范经验,在广西全区推广,并逐步辐射东盟等周边区域。
重点在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开展微型企业创业辅导、创业企业提供财务诊断和指导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引导服务。
在全市建立从乡镇(街道)、县(区)、市一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机制。
奖励优秀参赛项目,鼓励参赛项目的创业,对新创业项目给予办公场所、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的政策扶持。
加强创业宣传、创业平台搭建、创业服务、创业政策等措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全产业链培育,实现“从弱到强”
1.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培育
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搭建创新主体孕育成长空间。
一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提升公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质量水平,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模式创新[7];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道路。
二是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探索以“众筹、众包、众创、众扶”为主的模式,建设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针对小微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完善创业辅导、研发设计、试验测试、投融资、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空间载体,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加快小微企业的成长速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培育
首先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具有创新能力强,科技型人才占比高,经济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大的高新技术领域内的科技型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建立一定数量的库存企业,对于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予以出库,同时及时补充企业入库。
其次要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和拥有专利的情况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表现,政府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企业研发项目,通过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开展科研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对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
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资金引导的研发投入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研发,实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鼓励科技型企业人才引进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人才构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要鼓励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提升高学历研发的比例;一方面是鼓励企业提升管理能力,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推动企业高效运营。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咨询服务,组织咨询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开展认定培训等咨询服务,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政策的宣传。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按照国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5大领域8个产业,40个重点方向下的174个子方向,以柳州市现有工业基础和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找准产业方向。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4]。
依托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汽车主机厂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研发和规模产能能力,产品客户群基础,加快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新产品。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6],在现有汽车产业基础上实现传统汽车优势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汽车整车企业联合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协同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柳州市具有很好的装备制造技术和加工生产基础,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产品需求、工程建设等面向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的趋势日渐增长,对生产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找准专业性生产线、生产装备新产品,以及制造生产线和传统装备智能化升级,走出一条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工业化之路。
发展新材料产业。
依托柳州市国家新材料基地,建立新材料产业园区,引进国内外新材料高端研发机构建立分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强人才与智力的引进,重点突破现有优势稀缺资源铟深加工高附加值新产品,以及在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其他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的产业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推动新材料的本地应用推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根据产业关联度建立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新技术产业,着重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和人工智能。
发展生物产业,着重培育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质提取等。
突破一批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出一批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新产品,实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实现“结构优化”
1.引进轨道交通产业
根据柳州市规划实施建设轻轨项目[5],结合我市制造加工能力强的特点,以“项目+产业”模式发展培育轨道交通产业,积极引进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及工程龙头企业,以轨道交通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电设备系统产品制造为重点,配套服务产业为拓展方向,充分发挥柳州市机车车辆协同发展优势,加速打造轨道交通高
地方经济
住房类型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
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阶层差异反映在社会空间之中。
不过从历史上看,户口和单位制度的影响仍然延续至今。
注释:
①劳动年龄人口指15至59岁常住人口。
②为与2010年上海市数据对比,本文定义65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浦东新区,/wiki/%E6%B5%A6% E4%B8%9C%E6%96%B0%E5%8C%BA.
[2]张利,雷军,张小雷,等.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6):817-828.
[3]封丹,Werner Breitung,朱竑,等.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61-70.
[4]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2006,26(6):117-137.
[5]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等.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6):60-67.
[6]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48-52.
[7]何静.上海市杨浦区低保家庭聚居区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8]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9]吴启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3):005.
[10]Li Z, Wu F. 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33(3):404-419.
[11]Wang Y P, Murie A. The new affordable and social housing provision system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omparative housing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 2011,11(3):237-254.
端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辐射周边地级市的项目需求和服务,打造新兴产业链。
2.引进装配式建筑产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内“生产”房屋集成件,再到“搭积木式”建房屋,能够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和质量,在推广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PC)、装配式预制钢结构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等建筑产业为主要发展培育方向,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关键材料、基础部件、施工工艺及装备、关键装置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应用,推进建筑材料产业化,拓展机械装备在建筑材料设备生产及建筑安装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聚集。
3.引进智能制造产业
围绕柳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业、钢铁、制药业、化工等企业,创新招商体制,推进生产智能化,加工自动化[7]。
发展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引进智能机器人装备制造企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3D打印技术服务业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如ERP)等[8]。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及高校合作加强培养智能制造业需要的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以智能制造服务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研发产品、生产产品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世清.新常态经济学的理论建构[EB/OL].中国经济网.2015-4-21.
[2]钟振清,李东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四大特点及对广西的启示[J].广西经济,2017(2):34-35.
[3]王博,马红梅.区域合作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6(22):44-45.
[4]唐葆君,刘江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6.
[5]陈光明.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培植产业[N].柳州日报,2015-11-16(004).
[6]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7]唐德淼.“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3):35-36+49.
[8]刘现允.中国制造2025下的专用车产业智能制造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74-175.
[9]曾小静.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化运行模式及推进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0]瞿晓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41-47.
[11]郭兴.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83-86+73.
[12]罗苏华.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陈新连(1973-),男,汉族,广西灵川人,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柳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师,学历:本科,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经济研究。
上接(第4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