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的定义
•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是威因里希(Uriel Weinrich)1957年提出的。
1959年豪根(Haugen)在文献中正式运用。
•语言规划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管理社会语言而进行的各种工作。
它是作用于语言的社会活动。
语言规划三个层面的内容
•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
•确定和制订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标准、法规规章。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语言可以规划的原因
•一、语言是使用与交流的一种工具。
正如使用工具的人可以评价、改进以至于替换他们的工具一样,使用语言的人也可以评价、改进、替换和创制他们的语言及其成分。
•二、语言是一种社会代码、而社会代码一般都是规范化的。
语言规范是语言本质的一部分,是进行经济而有效的语言交流的前提。
•比利时的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在433个被调查者当中,89%的人都希望有一个权威机构担负起指定语言规范的任务。
语言规划的必然性
• 1.国家通用语和世界通用语的矛盾需要语言规划。
• 2.多民族多语种国家如何确定各种语言的使用地位及其发挥作用的领域需要语言规划。
• 3.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矛盾需要语言规划。
•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的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豪根(E.Haugen)指出:原则上是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
• a.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例如学院。
• b.文化名人,特别是语言工作者、社会学家等。
•2.语言规划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程。
•3.语言规划活动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a.规划活动会直接影响到某些言语共同体的利益,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b.规划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者遏止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实际调查
• 1.清楚的了解准备实施语言规划的社会语言学背景。
• 2.适当了解其它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和发展。
•(二)目标
•根据实际调查,确定规划的目标,预示其可能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策略。
•(三)实施
•在将语言规划付诸实施时,应注意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评估
•语言规划每个内容都离不开评估。
•在实际调查阶段,它帮助规划者确定自己的需要,分析出有关的问题;
•在目标阶段,它帮助规划者认定和制订可替换的目标和提出结果,制订和确定各种措施以及相应的价值;
•最后,在实施阶段,针对可替换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提出轻重缓急的优先程序。
4.评估
1.实际调查
2.确定和说明
a.目标——
b.结果——
c.策略——
3.实施
•1.提高社会交流效率,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2.表达民族感情,强化统一国家的意识。
•3.影响语言本身的变化。
•语言规划的重点可以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相对于其它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地位,也可以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自身结构或内部状况。
前一类规划称为地位规划,后一类规划称为本体规划。
•语言地位规划是使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功能发生变化,因而也是说这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人的权利发生变化。
•语言地位规划的内容:
• 1.语言政策的制定
• 2.官方语言的选择
• 3.采取语言协调措施
•语言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哪一种语言为国语,即全民共同语。
•确立国语的三个决定因素:
• 1.政治因素
•台湾为例,日据时期顶层语言是日语,光复后,国民政府推行国语运动。
• 2.人口因素
•日本为例,说日语的大和族占全国人口的99.5%。
• 3.通用程度、经济和文化因素
•印度为例,虽然印度早已独立,但至今英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
•有的较大的国家,不仅有全国通用的国语或官方语言,而且有地区官方语言,即高层语言。
•如,中国香港行政区和中国澳门行政区。
•也有的国家实行双语或多语政策。
•如,瑞士、比利时、新加坡等。
语言地位规划的步骤
•1.选择规范。
•指的是选择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作为官方语言。
•2.使规范法典化。
•规范一经选定,就需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其标准化、稳定化。
语言规划的步骤
•3.推广使用。
•已经选定并且发电话的规范语言,须由政府机构、社会社团和作家们采纳和推广。
•4.完善功能。
•语言规划工作的最后一环,是扩展规范语言的适用范围,增加可供选择的形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语言功能的复杂要求。
语言本体规划
•语言本体规划是指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标准化,也就是说,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使它能够充分履行他的各种社会职能。
•语言本体规划的内容:
• 1.推广共同语。
• 2.书面语的口语化。
• 3.为无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
• 4.字母与拼写法改革。
• 5.字符改革。
• 6.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现代汉语标准语的确立
1.清末“京音国语”阶段(1902-1903)
•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学堂章程》,规定以北京的官话为标准音。
• 2.民国初年“老国音”阶段(1913-1925)
•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综合南北方音的特点,定下官话发音标准,叫做“国音”。
• 3.“新国音”阶段(1926—)
•1926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国音词典增修委员会对旧国音进行修正,议决“凡字音概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
现代汉语标准书面语的确立
•1919年五四运动前,汉语的书面语是文言文。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曾大力提倡“言文合一”,
并且出版白话报。
这一时期还大量出版了白话小说。
•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于1917年。
这个运动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几位知识精英发起的。
•20世纪20年代初,教育部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教白话,白话从此有了法定地位。
•20世纪30年代,白话全面取代文言文,成为现代汉语标准书面语。
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
•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 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语言规划, 实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现在中国大陆的语言规划。
•两个特点:
• 1.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
• 2.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传承性
•这个时期中国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大多传承自20世纪上半叶乃至更早的中国语文运动、语文改革的内容,是此前语文运动、语文改革等的延续与
发展。
阶段性
•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立国建设阶段,
以语言地位规划为主, 实行语言平等, 保障民族语言权利, 选择、推广全民共同语, 实行文字改革为主要任务的前一阶段。
• 2.80年代初至现在的改革发展阶段, 以语言本体规划为主, 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普通话, 以及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后一阶段。
•(一)社会背景
•这个阶段的中国, 是建立新中国、建设新国家, 全社会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国家这个总任务来进行。
语言规划也不能例外, 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事业发展与社会交际服务, 并有利于建设经济、普及教育、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二)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 1. 贯彻、推行国家制定的各民族语言平等和推广全民共同语等各项语言政策。
• 2. 进行文字改革。
• 3. 推广普通话。
• 4. 加强现代汉语规范化。
• 5. 彻底完成文体改革。
•(三) 立国建设阶段语言规划工作的方针、任务• 1.文字改革方面。
汉字必须改革, 必须简化汉字,
以利目前的应用。
•具体任务有两项:
• a.整理并简化汉字;
• b.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具体工作如下:
•精简字数、精简笔画以及汉字“四定”。
• 2.推广普通话方面。
大力提倡, 重点推行, 逐步普及。
•具体任务有3项:
• a.确定普通话的规范标准;
• b.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
• c.在全国范围内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汉语方言普查。
• 3.现代汉语规范化方面。
没有确定具体方针, 按总方针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工作。
•具体任务主要有4项:
• a.大力宣传、提倡汉语规范化;
• b.开展标准语和汉语规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 c.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规范, 制定规范标准;
• d.编写规范性语文辞书、教材、读物。
• 4.文体改革方面。
在以前文体改革的基础上, 彻底完成文体改革, 白话文完全替代文言文。
•具体任务有5项:
• a.书面语口语化, 新闻、公文、布告等用白话文写作;
• b.汉字排版、书写横排、横写;
• c.采用新式标点符号;
• d.采用阿拉伯数字;
• e.进行文风改革。
•语言规划的措施、方法
• 1.发挥立法、行政的权威作用。
•如国务院成立语言规划主管部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2月6日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7年11月1日作出“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作出“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 2. 发挥新闻、出版的作用, 大力宣传语言规范化的意义、作用、内容、做法和规定, 号召、动员社会大众广泛参与。
•如1951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 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并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这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规范化影响很大。
• 3.发挥学术研究的作用。
•如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对普通话和规范化的涵义作了说明, 指出“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规范化并不是限制语言的发展, 而是根据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把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分歧适当地加以整理, 引导它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加速发展”。
•4)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这一阶段中, 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青联、文联和各党派, 都积极参与国家语言规划活动, 如组织、参与各种有关会议、活动, 发表倡议书、文章, 宣传、落实语言规划工作,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语言规划活动, 对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 5.发挥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社会名人等的个人作用。
•如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吴玉章、胡乔木关于文字改革、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等问题的言论、讲话、报告、文章,对这一阶段的中国语言规划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郭沫若、马叙伦、胡愈之、叶圣陶、老舍、丁西林、罗常培、王力、吕叔湘、周有光等积极参与这一阶段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充分发挥社会名人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 6.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 即在高等学校设立语言专业, 开
设语言规划方面的课程, 并成立语言专修班、研
究班,招收、培养了大批语言专业人才, 其中许多人从事语言规划工作。
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
研究所从1956年开始, 合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 1959年8月开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合办,该
研究班共举办9期, 培养语言规划专业干部1666名。
这一大批专业干部, 在这一阶段及以后的语言规
划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背景
•这个阶段的中国,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社会由乱而治, 并开始现代化建设,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整个中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语言规划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为适合国家、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需要, 这个阶段的语言规划, 主要目的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 二) 改革发展阶段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 1.贯彻、执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政策和法令。
• 2.巩固、消化前一阶段语言规划的成果, 延续前一阶段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3.确定推广普通话和加强语言规范化为核心内容。
• 4.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与管理。
• 5.加强语言法规建设, 依法管理语言文字工作。
•( 三) 改革发展阶段语言规划工作的方针、任务•工作的方针: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 使语言文字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的主要任务是:
• 1.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 2.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 制定各项有关标准;
• 3.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 4.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 参与鉴定有关成果; • 5.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新世纪语言规划各项工作的具体方针、目标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为: 大力推行, 积极普及, 逐步提高。
目标是2010年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2050年前全国普及普通话。
•汉字方面, 指出对汉字简化应持极为谨慎的态度, 使汉字形体保持相对的稳定, 并对现行汉字进行四定, 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加强社会用字管理, 改变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到2010年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实现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面, 强调汉语拼音的实际作用, 规定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
•在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 强调加强宏观管理, 逐步实现中文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统一。
•另还有, 加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 开展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等。
•改革发展阶段语言规划的措施、方法
• 1.进一步发挥立法、行政的作用。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项法律, 它体现了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乃至近百年语言规划的成功经验,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并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作出具体规定。
• 2.继续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个阶段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 在宣传、贯
彻国家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和跨世纪语言文字
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特别是对《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全国普通话大赛、社会用字管理、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语
言信息处理管理等的宣传, 更加集中、有力, 让
社会各界对这些重要工作和活动及其意义有更多
的了解, 并积极参与, 收到更大的实效。
• 3.制定、推行各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为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这个阶段中制定了多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如1988年1月26日,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年3月25日, 由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2001年12月19日, 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 。
• 4.加速推广、普及普通话, 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强调在推普中要发挥教育部门的基础作用, 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的带头作用,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等媒体的示范作用, 相关社会服务行业的先行作用, 对这些部门、行业的有关人员提出普通话水
平要求。
国家语言规划主持者还制定《普通话水
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对中小学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
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
这些措施与做法, 有效促
进普通话的普及。
• 5.加强语言应用研究。
•比较重要的如:
•由语言规划主管部门国家语委编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科研规划,为语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第134次会议批准,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立项。
• 6.培养语言规划高层次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中, 有些高等院校设置了应用语言学专业, 开设语言规划课程, 招收、培养语言应用与语言规划的硕士生、博士生, 为中国语言规划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 一) 少数民族语言及民族语言政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有55个。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多少种,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说法。
•中国为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 制定了一系列民族语言政策, 其核心是实行语言平等, 禁止语言歧视, 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 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并用法律的形式对民族语言政策加以肯定。
•《宪法》规定: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 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 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立国建设阶段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
• 1.成立民族语言规划职能部门和研究、教学、翻译、出版机构。
• 2.加强民族语言立法, 确定民族语言地位, 保障民族语言权利。
• 3.开展民族语言大调查。
• 4.为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