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给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写作
小学作文从中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做到“留心周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1]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作文能力。

所谓作文能力,是“完成某种书面表达的本领。

这一种书面表达的完成,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操作方式,还必须有相关的心理能力参与。

”[2]根据大纲要求,观察力占据着主要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它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表现出来,具有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可分割的要素。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观察是人们通过感官仔细了解并体味客观事物和现象,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观察不等于观看,除了要求准确之外,还要强调新鲜、独特,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理想抱负,同时还要有感觉、想象、思维等的参与。

”[3]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但是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操作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很多学生下笔写作时,常常感觉为难,比如:写日记无话可说或是乏味无意义;命题作文粗糙概括而不细致;选材有从众心理和懒惰思想,往往抓住老师举的事例或是换汤不换药,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题材,宽泛、空洞、缺乏表现力,不善于标新立异写出与众不同的或是符合自己情况的作文……出现这种现象有各方面原因,但主要在平时生活中缺少“发现”,观察事物的目的性不明确,观察内容不系统、不精确、不深刻。

只有多留心,细观察,才会有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写文章才有话可写。

观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观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正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阅读以外,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一、揭开遮挡孩子双眼的神秘面纱
“对于孩子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没有发现,怎么才能开采矿山?没有发现,怎么才能梦笔生花?没有发现,作文只能在传统的套路中原地踏步。

是什么遮挡了孩子发现的双眼?思考、研究,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一)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对作文能力的影响
初入学的小学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有系统的训练,观察力不断发展起来。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观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小学儿童的观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并受各自生活经验的影响。

自我中心主义是指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

对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他绝然不能接受。

据统计,在未接受系统作文训练的孩子身上,作文中一段一段的话里,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人称代词“我”。

描写人物的作文里,喧宾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明明是写别人,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了主角;看图写话训练,主观臆断情况明显,多以自我生活经验来判断图画中的人和事,而缺乏客观的评价分析,这就影响了作文的真实性,造成观点片面,以偏概全,在作文训练中,应纠正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他们能正确、客观地评析事实。

2、小学儿童的观察品质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观察品质包括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判断力。

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的精确性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观察不精确,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述和读者的判断,尤其在细节上,笼统、模糊的描写缺乏表现力,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观察表态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

在作文教学中,针对不同体裁作文,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有路可寻,并且训练学生根据作文需要选择合理的观察顺序,这是确保作文条理性、层次性的基本方法。

一篇优秀的习作,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隐含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观察的判断力。

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学生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又有显著提高。

那么,因势利导,在低年级时,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鼓励学生观察,把自己的点滴的见闻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年级开始,在原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判断力,在观察事物表象的同时,能够分析本质,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理想抱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选择观察的角度,发现新鲜、独特的视角,参与感觉、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心理能力,加强作文的深度。

(二)观察指导对作文能力的影响
作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同时,观察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也会产生影响。

一方面,观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指导语的影响。

比如,当要求儿童说出图中“有些什么”时,观察易于偏向“列举”;要求说出“在做什么”时,观察多属“描述”和“解释”;要求说出“画的是什么事情”时,容易注意整个图画内容,属于“解释”阶段。

教师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观察的方向,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好问题的方式和语气,保证教学语言的简洁、明白。

另一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发展小学生观察力,要先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所谓直观性原则,即:“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来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奠定基础,其中主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赋予孩子发现作文的黄金钥匙
(一)观察的目的性是确定写作方向的首要条件1、低年级段观察目的具体化
怎样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要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情况而定。

对低年级可以分阶段地引导得具体些。

如观察植物的叶,先引导学生观看叶上“有些什么”,再看其他叶是否也是这样,然后归纳叶上有什么,再进行下一步的观察。

最初阶段需要一步步的领着进行。

2、中高年级段观察目的自主化
根据儿童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从三年级开始有所改善,对中高年级不可不引导,又不宜引导得过于具体。

作文始终要以兴趣为根本前提,要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思想,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呈现优秀习作。

那么写什么?怎样写?要给孩子自主权,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

以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


(二)观察的判断力是决定作文深度的关键
观察必须努力捕捉对象的特征,因为特征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两只完全一样的鼻子。

能否抓住事物的特征,使其外在形象具体生动,内在本质丰富深刻,是决定一篇习作好坏的关键。

在培养小学生观察判断力上,对比观察是简单而又快捷的方法。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固然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即使记忆再强,也不免遗失许多有用的材料,或者只剩下一些模模糊糊
赠给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司启芬 (甘肃省康乐县八松小学 731500)
【摘 要】 学习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于上青天。

要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学会用语文表达观察,把观察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起来,让观察与写作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让孩子学会发现”观点,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为此,强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并提出对比观察、定向观察、随机观察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若干策略。

同时指出观察力的培养要与平时的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 观察品质;直观性原则;发现学习;对比观察【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8-0238-02
阅读写作
的印象,因此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笔记,记下一段有趣的对话,或是瞬间的感想,不仅能促使孩子时时处处注意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记观察笔记本身也是一种写作练笔。

有人说,写作的成败往往不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

正所谓“成竹在胸”、“文思如泉”。

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模式,以生活中的人、事(特别是偶发事件)、景(尤其是瞬间即逝的自然现象)、物为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作文。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结合上述方法,注重观察的目的性、准确性、判断力和持久性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方法,发现途径,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语文老师所探索和头疼的事。

好多学生也因为写作水平差,而害怕上作文课。

甚者,作文课上,学生迫不得已就会找本作文范文来应付;大考之前,老师也会给学生一些范文,让其背下来。

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

”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

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

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

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

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

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

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写作贵在积累,厚积薄发
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

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

“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

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

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

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

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

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

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

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四、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每次进行作文练习,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具体步骤是:一是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

二是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

三是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审题、立意、选材是作文指导的方向,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谋篇布局等。

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五、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
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

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

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可谓是“保留节目”。

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

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查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报刊上的仿写题编的是有疏漏的),更要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

教师精选出一些结构整齐完整并且语言优美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或者是开头结尾非常好的作文。

先读,让学生赏析、评品,说出作文的优缺点,取其长处,摒弃缺点,进行仿写。

或者仿结构、或者仿开头结尾、或者仿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文化底蕴,修改加工,最后成文。

以期达到模仿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其写作能力。

总之,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师与生间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给予学生信心,要以“练”为主,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苏启顺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白圩中学 530507)
【摘 要】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

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8-023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