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选读
一、关于史记
《史记》的产生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

《史记》在史学领域,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后来的《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纪传体。

清人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为后代史书树立了典范,从此纪传体成为史学的主要体裁。

从《史记》一直到《清史稿》,一共二十五部纪传体正史,四千零四十二卷,洋洋四千五百万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从不间断。

二、关于司马迁
(宋)秦观
子长少不羁,发轫遍邱壑。

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

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

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

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

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

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

【作者简介】秦观,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

三、史记精言妙语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魏世家》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16.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19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列传》
2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名篇赏析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解读
项羽是一位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年头,兵败自杀时年仅三十二岁。

司马迁考察项羽短暂而非凡的人生,深为项羽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的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以“勇”字贯穿始末,“勇”是项羽的基本特点。

以灭秦为界,将项羽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描写。

前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带动天下人之勇,推翻暴秦的统治;后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征服天下之勇,结束自己的统治。

作品将刻画项羽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和揭示项羽悲剧性格的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羽的形象不仅极为鲜明生动,而且还意蕴深厚,令人仰慕叹惋,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说:“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

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

令人三叹。

”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期的价值区别。

前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升值,风云际会,蓬勃兴起;后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贬值,众叛亲离,倏然灭亡。

《鸿门宴》中樊哙指责项羽是“亡秦之续耳”,指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史记》中两次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其上篇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中篇指出“秦离战
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当反秦斗争结束之后,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实际上就是“守天下”的开始。

项羽缺乏一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逆取而顺守”的道理,一味迷信于自己的神勇善战,满足于做一个西楚霸王,分封未毕,旋即征讨。

文末的论赞明确反对“以力征经营天下”,可见《项羽本纪》的主题与《秦始皇本纪》颇有相同之处。

所不同的是,项羽形象中表现出了反暴英雄令人崇敬和同情的一面。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高艺术成就。

首先是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

《项羽本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大事颇多,战阵就有七十多次。

全面铺开,则显得庞杂。

司马迁确认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在项羽一生中极为关键,于是截取这三个重要的横断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再现项羽威猛刚强、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壮烈形象,项羽的品格、气质、才识、胆略、武艺等,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其他史实穿插其间,补充前因后果,丰富了项羽的完整形象。

其次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项羽的英雄本色。

钜鹿之战是起义军与秦朝主力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

义军与秦军之间的殊死斗争是主要矛盾,秦朝君臣之间,率军将领与用事权臣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楚军君臣之间,主帅与其他将领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

作为反秦的战略家,必须具有目无强秦的伟大气魄和正确无误的战略部署。

项羽诛杀宋义,排除阻碍反秦斗争的羁绊,解决内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军二万渡河救赵,安定钜鹿城中义军的军心。

然后破釜沉舟,大举进军,采用反包围,消灭钜鹿城下的王离军,解除钜鹿之围,随后围歼秦军,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土崩瓦解。

“鸿门宴”是反秦斗争结束而楚汉之争即将开始时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楚汉之争上升为主要矛盾。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序幕。

曹无伤告密,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分别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内部矛盾,都是次要矛盾。

曹无伤告密激化了主要矛盾,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闯帐,怒责项羽,则缓和了主要矛盾。

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意味着项羽集团的内部矛盾冲淡了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

鸿门宴的矛盾冲突与转化,展示出项羽重感情、少城府、憨厚宽容的性格,同时暴露出项羽缺乏政治远见和优柔寡断的一面。

项羽斩会稽守之头,斩上将军宋义之头,破釜沉舟救钜鹿,何等刚决果断!但面对并肩作战的刘邦,他却当断不断,不忍下手。

宴前当击不击,宴中可杀不杀,宴后宜追不追,而刘邦及其随从刚柔相济,全身而退。

鸿门宴通过双方斗智斗勇,刻画出项羽和刘邦性格的差异、见识的高低,从而揭示出汉兴楚败的必然趋势。

垓下之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项羽陷于“两难”境地之中的生死抉择。

类似的情形刘邦曾多次遭遇,却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项羽也有突围逃生、卷土重来的机会,但他突围而不逃生,只是要显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突围又复聚,“乃欲东渡乌江”,尚未彻底放弃卷土重来的希望。

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的时候,他反而决意不渡。

无面目复见江东父老,独愧于心,一个“愧”字使他彻底放弃了逃生的欲念。

生得惭愧,死得痛快,“两难”的抉择在项羽做来并不困难,即使在最后的时刻,项羽还谈笑风生般地将项上人头赠送故人,显得何等豪迈!如果说钜鹿之战是一曲勇壮的凯歌,那么,垓下之围则是一首壮烈的挽歌。

写奏凯的场面容易显示力量,而写失败的结局则容易流于衰飒。

垓下之围写得豪气干云,悲壮而不哀戚,殊
无衰飒之感。

再次是虚实相间,烘托对比,具有浓厚的小说因素。

司马迁对钜鹿之战的战略部署和实施采取正面描写,而对具体的杀敌场面采用侧面描写。

在正面描写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项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反秦灭秦的战略决心,完满地表现项羽杰出的指挥才能。

对于项羽战斗的雄姿和楚军将士奋勇杀敌的情形,则采用侧面烘托。

从诸侯军队在壁垒上观战的角度,描摹其“无不人人惴恐”的特殊感受,烘托楚军一以当十的勇猛气势;从诸侯将领入辕门见项羽的角度,描摹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特殊行为,烘托项羽所向无敌的勇圣威风。

钜鹿之战的战场描写侧重于“虚”,鸿门宴的宴会描写则侧重于“实”。

诸如宴会坐次排列,范增举玦示意、授计舞剑、撞破玉斗,樊哙持盾闯帐、啖肉饮酒、义责项羽,项羽默然不应,项庄、项伯舞剑,刘邦逃席,张良留谢等,描写细腻传神,情景生动逼真,具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

双方人物中,项羽与刘邦、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项伯与曹无伤,两两相对,相映成趣,更增戏剧色彩。

垓下之围的描述更是虚实相间。

悲歌别姬描写具体,却纯属虚构。

以项羽的文化修为“足以记名姓而已”,如何写得出《垓下歌》?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之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项羽面临失败并不气馁,陶醉于拔山盖世的勇力,不承认自己的无能和过失,将失败的原因推向客观时运,歌诗内容完全符合项羽的心理。

盖世英雄最终竟无能保护爱姬,从而为项羽的英雄形象刻上浓重的悲剧印记,他的可爱和可悲都在于此。

突围搏战是正面实写,既写出了先声夺人、疾如狂飚的战斗风格,也写出了分散聚合、莫不如意的指挥艺术。

项羽认为这是一场得意的“快战”,其实是一场最无意义的恶战,它仅仅证明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这一实写紧密照应《垓下歌》。

项羽缺乏统一和安定天下的政治远见,却分裂天下,称霸诸侯,违背历史的潮流。

最后以区区二十八骑为赌注,为自己的失败挽回面子,可谓至死不悟。

阴陵田父绐陷大泽,乌江亭长舣船相待,这两个细节并非闲笔。

一方面说明项羽有人恨也有人爱,项羽对于人心向背茫然不知;另一方面项羽由此引发“愧于心”的感慨,愧于心即是“知耻”,而知耻是“勇”的前提。

迷失道路时寻找逃生之路,而面临逃生之路却决意自杀,晚唐胡曾《咏史诗·乌江》云:“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正所谓“耻辱者,勇之决也”。

在天下反秦最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站到历史的前沿,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暴秦大军;在意识到愧对江东父老的时候,毅然地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这是英雄的本色,也是项羽形象的悲剧意蕴之所在。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解读
《淮阴侯列传》是汉司马迁《史记》中所著篇章,《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两千年间的历史,为中国史传文学开创了先河。

它以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屈原、荆轲、项羽、刘邦、韩信、樊哙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此文本主要就韩信的事业成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韩信(公元前230—公元前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娴习兵书,熟谙兵法,不仅继承了《孙子兵法》等前代诸家兵法,还对这些兵法有所创新和发展。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汉军出陈仓、定三秦,继之破魏、下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韩信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其博大精深的军事谋略和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但由于其功高震主,遭刘邦猜忌。

他的精锐部队,经常被刘邦抽走。

但韩信不知实务,竟然在楚汉相争难解之时,逞兵挟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就种下了灭族的祸胎。

项羽死后,韩信
的兵权立即被解除,迁为楚王,随后又以谋反罪削王贬爵为淮阴侯,牢笼于京都。

至此,韩信每天生活的郁郁寡欢。

于是在人生的低谷之迹动了谋反的想法,暗中与陈稀勾结,企图谋反,被萧何用计捕杀,夷灭三族。

一、一个人的成与败,不仅与其自身的主观因素相关联,与周围所处的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主观因素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而客观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韩信的出生与童年、少年时的生活对于他的成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他后面的成才有着莫大的作用。

如“胯下之辱”,便成就了他能“忍”的性格,这对于在后面的事业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只是,他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有点急功近利,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祸根。

而对于漂母、萧何、刘邦等人对于他的影响则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了,从漂母来说,也许是母性的散发,导致了其“饭信,竟漂数十日”及“吾哀王孙而进食”。

而“成也萧何”,是因为萧何所处的职位与忠君所决定的;而“败也萧何”不仅是由于他的忠君,也由于他自己的一种利益的危胁。

刘邦所做的一切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来说,是另人发指的,但是从一个君主的角度来说,却是“情有可原”的,作为一个君主,就必需有一种魄力去分析与果断的作出一切不利于他成就大业、稳定大业的因素。

或许,杀刘邦与否在当时是有非常大的争议的,但是君主就不容不得太多的犹疑。

接下来就其的主客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

二、从韩信成为“悲剧英雄”的客观因素来说,总的可聚为一句话。

即“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1)。

韩信少年时,家里很贫穷,经常四处流浪,但是他具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企图心,他先是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但是官不过郎中,言不听,计不用,所以背楚归汉。

后经萧何极力推荐,还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之后,终引起了汉王刘邦的注意,被拜为大将军。

从而得已施展自己的军事用兵才华,因而有后面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佳话。

这也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半个故事。

至于“败也萧何”,至此又可以拉扯上一妇人——“吕后”了。

他说的是韩信谋反的事被吕后知道了,但是如何抓韩信很棘手,于是萧何出面,请韩信到长乐宫,说是皇上打了胜仗,“陈稀已得死,列侯群皆贺”。

由于韩信十分信任萧何,乃前去。

可是到了之后,便发生了“命丧钟室”的生命结局。

此便“败也萧何”。

“生死两妇人”,一位是策划韩信之死的吕后,而另一位便是于河边“漂母”。

韩信年轻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当流落至此,“漂母”可怜他,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

一连数十日。

还恨铁不成则的对他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便是至使韩信之“生”的一大推动。

一个“萧何”,两个“妇人”便成就了萧何的成与败,生与死。

呜呼哀哉!以韩信之意,便是“岂非天哉”。

但这一切,也不能忽视韩信的悲剧中刘邦的角色。

刘邦收拾韩信,是一步一步来的。

也可以说,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就在韩信发兵帮刘邦打败项羽没多久,刘邦就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然后借口“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把他打发到下邳当楚王。

这种事刘邦以前就干过一回。

他曾在某个清晨佯称汉使,飞骑驰入军营,趁韩信和赵王张耳还没起床,就在他们的卧室内夺走印符,调兵遣将,弄得韩信和张耳大惊失色。

这一次又故伎重演,趁着平定鲁国的机会,突然“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有过经验教训的韩信,应该想到刘邦会来这一手。

在两次被突然袭击后,韩信也应该有所警觉。

可惜他没有。

有一次,刘邦问道:“诸将议论何事?”张良故作危言:“正欲谋反!”刘邦惊愕不止,急忙追问:“天下刚刚安定,何故又要谋反?”张良回答道:“陛下起自布衣,与此辈同取天下。

现今陛下贵为天子,所封皆昔日故旧、亲信,所诛皆平生结怨之人。

此辈恐不仅不能受封,反因往时过错而被杀,所以才相聚谋反。

”刘顾转生忧虑,问道:“那要怎么处置?”张良微微一笑,反问:“陛下平日最恨的人且为群臣共知的是谁?”刘邦答:“雍齿与我有旧怨,起事后又曾叛汉降魏,并再三困辱过我。

我早想杀他,只因其功多,不忍心下手。

”张良说:“赶快先封雍齿,后则人人自安。

”刘邦依言,千金封雍齿为什方侯,。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说:“像雍齿那样的人尚能封侯,我们更无忧虑了。

”从这可以看出,刘邦对于雍齿那样的仇人都还来不及去对付,更何况韩信乎。

蒯通也早就对韩信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因为所谓君臣关系,诚如韩非子所言,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双方的关系之所以能够维持,全在于人君手上有足够用于封赏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总是不够用,或总是有用武之地。

如果某个人臣的智力和功勋已大得赏无可赏,这个买卖就做不下去了。

因为,再下一步,便只有请人君让出自己的交椅,这是任何一个稍有头脑和稍有能力的君主都断然不能接受的。

刘邦和韩信的关系便正是这样。

所以,刘邦非干掉韩信不可。

所谓“天授”,是指“天子”还是“天才”,可以先不管,“将将”一说,则值得琢磨。

刘邦确实善于将将,也确有领袖的天分。

刘邦对自己和项羽得失天下原因是这样总结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搬到刘邦身上,就是“善假于人也”。

(2)可见,在政治领域,不仅项羽斗不过刘邦,韩信更不是他的对手,这一盘棋局,刘邦是元帅,韩信只他手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从萧何角度来说,作为一个臣子,为君请命,为君谋事是一个臣子的职责。

当整个局势对自己的君主产生负面影响时,就必须站在君主前面帮他除去一切执政的障碍。

当年萧何提拔韩信,是因为韩信的才干对刘邦成就大事业有利,因而“月下追韩信”,对他加以扶持。

但是如今状况不同了。

韩信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君主的地位的稳固性,不除不行。

因而出谋画策,钟室杀害韩信。

三、从韩信生死悲剧的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由其坚忍、勇略、犹疑而又不懂政治的权衡”(3)和“妇人之仁”的性格所造成的。

在军事方面,不容置疑他的军事带兵才能,但是在政治领域,显然他不能与刘邦、萧何与张良等人相比。

韩信身为大将,其职责是攻城略地,至于政治上的措置自有汉王布置,无须他操心,但是,韩信打下赵地以后,“乃遣使报汉,因请立为张耳为王,以镇抚其国”,这是一种越殂代庖的行为。

实际上这一行动也包藏了韩信的私心。

郦食其说降齐国,已经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之势。

可是韩信为了邀功,掌握齐国,背信袭齐,破坏了这一形势,明李贽说:“即此一端,信有此道矣。


韩信拒武涉、蒯通之说,不忍负汉,也是从形势上考虑,当时并没有三分天下的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