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处于何种认知、意识水平?
2.四川民族学院在校大学生道德的教育现状具体如何?
3.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的反应当前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应采取怎样的举措?
4.怎样才能解决或者减少生态道德教育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5.如何探寻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三、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方法、步骤、措施和研究进度
第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这种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消耗资源多、浪费和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转而采取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第三,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紧密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动高校新型德育工作的开展,弥补高校德育工作在主观轮动性、积极性和认识性的不足。
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四川民族学院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情况、教育的普及、重视程度等等。还包括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认知水平、意识水平和行为态度,通过采取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并给出调查的结果和分析概述。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当前四川民族学院的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科学的、正确的方案措施,积极探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2.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资料)
对本论文相关的文献(文章、报刊、书籍等)进行查阅和分析,知晓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当今的现状,了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状况、所面临的困境等等,掌握目前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
3.归纳总结法(归纳整理文献)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获得新知识和理解的方法。可以为撰写论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启示,便于论文有深厚的理论支撑。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而在教育理论界,提出生态环境中也有道德问题,也是近十年的事情,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鲁洁教授写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目前,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说明,王安忠等学者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张驰学者在《浅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其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还可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李长达等学者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必须要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道德观念,才能起到提升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作用,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普遍在生态伦理和环境理论框架类内研究生态道德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模式,但尚未对大学生生态教育归纳为一个体系并进行研究,相反的,国内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相对深入,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理论意义:
第一,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教育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长远之计。
第二,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便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促进生态道德的传承和发展:生态道德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伦理,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念。
4.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督促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大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并深刻的认识自然之美、生命可贵、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一)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
1.采用问卷调查法(明确研究对象)
以民院的学生为主要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学生填写完成后进行一个总的调查概述,调查概述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时间与方法、问卷的主要内容以及调查的样本特征四个方面。最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及分析:包括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认知、意识水平;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行为态度;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情况三个方面。
4.理论分析法(分析与并得出结论)
在新时代绿色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下,对四川民族学院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解析,正确、恰当的指出当前教育工作做的好的地方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努力探寻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四川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
一、本论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是以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的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国外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改造自然而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开始了对自然界的热烈讨论。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大卫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到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自然伦理思想,再到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等等,生态道德教育理论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1968年,“生物圈会议”召开,该会议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能够有效指导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决议。1992年6月,联合国在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生态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是不可缺少的。”而生态道德教育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的道德教育内容。
1.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处于何种认知、意识水平?
2.四川民族学院在校大学生道德的教育现状具体如何?
3.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的反应当前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应采取怎样的举措?
4.怎样才能解决或者减少生态道德教育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5.如何探寻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三、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方法、步骤、措施和研究进度
第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这种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消耗资源多、浪费和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转而采取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第三,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紧密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动高校新型德育工作的开展,弥补高校德育工作在主观轮动性、积极性和认识性的不足。
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四川民族学院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情况、教育的普及、重视程度等等。还包括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认知水平、意识水平和行为态度,通过采取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并给出调查的结果和分析概述。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当前四川民族学院的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科学的、正确的方案措施,积极探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2.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资料)
对本论文相关的文献(文章、报刊、书籍等)进行查阅和分析,知晓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当今的现状,了解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状况、所面临的困境等等,掌握目前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
3.归纳总结法(归纳整理文献)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获得新知识和理解的方法。可以为撰写论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启示,便于论文有深厚的理论支撑。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而在教育理论界,提出生态环境中也有道德问题,也是近十年的事情,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鲁洁教授写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目前,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说明,王安忠等学者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张驰学者在《浅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其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还可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李长达等学者在《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必须要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道德观念,才能起到提升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作用,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普遍在生态伦理和环境理论框架类内研究生态道德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模式,但尚未对大学生生态教育归纳为一个体系并进行研究,相反的,国内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相对深入,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理论意义:
第一,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教育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长远之计。
第二,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便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促进生态道德的传承和发展:生态道德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伦理,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念。
4.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督促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大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并深刻的认识自然之美、生命可贵、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一)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
1.采用问卷调查法(明确研究对象)
以民院的学生为主要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学生填写完成后进行一个总的调查概述,调查概述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时间与方法、问卷的主要内容以及调查的样本特征四个方面。最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及分析:包括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认知、意识水平;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行为态度;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情况三个方面。
4.理论分析法(分析与并得出结论)
在新时代绿色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下,对四川民族学院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的解析,正确、恰当的指出当前教育工作做的好的地方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努力探寻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四川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
一、本论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是以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的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国外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改造自然而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开始了对自然界的热烈讨论。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大卫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到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自然伦理思想,再到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等等,生态道德教育理论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1968年,“生物圈会议”召开,该会议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能够有效指导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决议。1992年6月,联合国在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生态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是不可缺少的。”而生态道德教育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的道德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