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奴隶社会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柱斝》商代后 期,温酒器, 1973年陕西岐山 贺家村出土,通高 41厘米,口径19.5 厘米,陕西省博物 馆藏。
垒
商.亚醜垒,高42厘 米,口径13.4厘米, 圆盖,直口,深腹, 圈足,两兽耳带环。 周身布满花纹,纹 饰较平。盖、腹部 多饰涡汶间以四瓣 花纹,正面腹下部 有一穿击用的盖首 钮。济南市博物馆 收藏。
凤纹尊,盛酒器, 西周早期, 1976年江苏丹 阳司徒出土,高 34厘米,口径 41.4厘米,镇江 市博物馆藏。
夒纹牺尊, 盛酒器 商代后期,1983年 陕西洋县张村出土 通高19.2厘米,通 长22厘米,洋县文 管会藏。
卣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 5厘米 1994年山东膝州 前掌大村出土。此器 子母口,竖颈,圆腹, 下部微鼓,圈足。器 侧面附有提梁,有盖。 盖顶有一菌状钮,钮 顶面饰涡纹。盖、腹 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 的龙。提梁饰龙纹, 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 羊首。器内有铭文 “史”宇。此器出土 时内盛透明液体,有 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 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车马饰件及多 种工具,而每一种类中由于使用的配套及作用的不同, 又有多种形制,如食器中有鼎、簋、鬲、甗(yan )、 簠、盨(xu);酒器中有爵、觚、般、盉、尊、壶、卣 ( you)、彝、咒、觚、牺尊等;水器中有盘、鉴等; 乐器中有钟、钲、銧等。 • 造型 庄重、伟严、庞大、浑厚 • 装饰 主要内容不外有三种:饕餮、夔龙和云雷纹。 注:浑厚规整无多附饰的器物造型,饰以细丽繁密的装饰 纹样,一简一繁,相互辉映,形成盛期青铜器独特的艺 术特点。
鬲
三羊鬲,商代后 期,炊具,1958 年湖南征集,通 高22.8厘米,湖 南省博物馆藏。
伯矩鬲,西周 早期,盛酒器, 1975年北京房 山琉璃河出土, 通高33厘米,口 径22.9厘米,首 都博物馆藏。
甗
青铜甗 商代 (约公元前十六 至十一世纪)通 高:98.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 女墓出土,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 所所藏。
(二)鼎盛期
(商晚期——西周早期 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十世纪)
•
在礼乐盛行这种社会背景下鼎盛期青 铜工艺的明显特点是出现成套的礼乐器, 器型庞大浑厚、纹饰新奇绚丽。鼎盛期青 铜器造型无论大件、小件,也无论饮食或 饮酒用器,由于其大多作为礼器,用于隆 重仪式之时,或祭祖、占卜,“钟鸣鼎 食”,所以表现出了奴隶制的一定威严和 奴隶主统治政权的不可企及,庄重、伟严、 庞大、浑厚,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明显 特点。
尊
龙虎尊,1957年 安徽阜南朱寨润 河出土,盛酒器, 商代后期,高 50.5厘米,口径 45厘米,中国历 史博物馆藏。
青铜方尊 西周早 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 器,一般为圆形。 这件尊为圆口方体。 器上的装饰以兽面 纹为主,肩部四周 各饰有立体的大象, 象鼻高高翘起,庄 严中略带诙谐。尊 的四角有镂雕棱脊, 雕工精细。此器形 体虽不大,而其气 度则深厚雄健,仿 佛大器。
公卣,盛酒器, 西周早期,1965 年安徽屯溪奕棋 出土,通高23.5 厘米,口径12.9 厘米,安徽省博 物馆藏。
十字孔铜方卣,商 (约公元前16世 纪——公元前11世 纪)。1989年江西 省新幹县大洋州出 土,通高27.8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二祀邲其卣,盛 酒器,商代后期, 传河南安阳出土, 通高38.4厘米, 腹径16.9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饕餮纹垒,商代 前期,容器, 1955年河南郑州 白家庄出土,高 25厘米,腹径19 厘米,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镂孔雷纹觚, 1974年湖北黄陂盘 龙城出土,盛酒器, 商代前期,高6.5 厘米,口径12.6厘 米,盘龙城考古工 作站藏。
虎耳方鼎,商(约 公元前16世纪—公 元前11世纪)。 1989年江西省新幹 县大洋洲出土,高 95厘米,江西省博物 馆藏。
第一节概述 奴隶社会经历有夏、商、周三代
• 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 二、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 • 三、①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
②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盉
人面盉,盛酒器, 商代后期,传河 南安阳出土,通 高18.5厘米,美 国弗利尔美术馆 藏。
蟠龙盖盉,盛 酒器,西周早期, 1954年江苏丹徒 烟墩山出土,通 高30.5厘米,腹 径17厘米,南京 博物院藏。
彝
妇好偶方彝,1976年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盛酒器,商代后期, 高60厘米,长88.2厘 米,重71公斤,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
总结育成期青铜器的种类、造型、和装饰
• 种类: 鼎、爵、斝、舰、觚、簋、鬲及武器中的戈、箭、簇等,以鼎、爵、 斝、盉为常见的器型,既有饮食器又有酒器。 • 造型 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 器体扁平,方中有柔;有的呈圆形,柔中寓刚。器壁厚,器体不甚庞 大,趋于实用。器物的流、望、柱、足、底等局部处理,既是实用要 求又是美的加工。 • 装饰 很少施纹 注:出现庞大复杂的器物造型和装饰面积增加的器物,一是说明当时制 作工艺的发展和铸造规模的巨大,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器物已很可能是 礼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鼎盛期青铜器特点的先现。
饕餮纹单柱爵, 1954年河南郑州杨 庄出土,饮酒器,商 代前期,高18.7厘米, 流尾长14厘米,河南 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 (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 作祭神的祼器,是中 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 双柱作帽形,下有三 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 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 所以有温酒的作用。 器物的颈、腹部各饰 兽面纹。腹部兽面纹, 双目突出,带有神秘 感。此器形体高大, 器壁匀薄,在口沿上 有一周加厚的唇边, 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 器的铸造特色。
水 器
鱼龙纹盘 西周
波曲纹四耳鉴
黄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 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 器喇叭口,高圈足, 中间细腰可以把手。 口部和颈部饰三角 形变形兽纹,中腹 部饰两组对称的龙 纹。尤为特殊的是 在圈足上的曲角龙 纹采用透雕的样式, 装饰性极强,同时 也显示出极为高超 的铸造技术。
总结鼎盛期青铜器的种类、造型、和装饰
妇好扁足方 鼎,商代后期, 炊器, 1976年河南安 阳小屯出土, 高42.4厘米, 口横长33.3厘 米,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卧虎立耳扁足鼎 商代晚期作品, 通高64厘米, 1989年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 馆。此鼎较全面 的反映了商周时 期的工艺水平, 极为珍贵
大禾人面方鼎, 礼器,商代后期, 1959年湖南宁乡 黄材出土,通高 38.5厘米,口长 29.8厘米,宽 23.7厘米,湖南 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鼎,通高 21cm,宽18.3cm, 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 壁,平口沿外折,口 沿上有双立耳。腹下 三扁足,足作夔形, 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 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 重要的一类器物,自 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 化时期开始出现,一 直沿用至明清时代, 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 最长的器物。
兽面纹爵 兽面纹 爵,通高16.1cm,宽 14.8cm,重0.24kg。 1956年收购,是故宫 博物院现藏青铜器中时 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 椭圆体,口内侧有一圈 唇边,长流,短尾,流 口上有二小柱,束腰, 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宽带, 平底,底下有三锥足。 腹饰兽面纹,无地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 纹饰简单,铸造粗糙, 是青铜器的初级阶段。
弦纹盉 弦纹盉,通 高21.2cm,宽14.7cm 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 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 流,流的根部有一桃 形口,口上有唇边, 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 尖足,有一素鋬,颈 部有一窄沿,下饰弦 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 始,其设计、铸造水 平均不高,具有商代 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饕餮纹盉,1976 年河南省中牟黄 店出土,温酒器, 商代前期,高25 厘米,河南省博 物馆藏。
•
2、二里冈文化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1)造型特点: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 (2)装饰纹样: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 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 的兽面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 多平雕,个别主纹 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 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 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 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 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簋
《簋》是古代用以盛 食物的器具。铜簋, 最早见于商代。西周 时,簋和鼎配合使用, 成为标志贵族等级的 器物。簋多以偶数出 现,并有一套完整的 使用制度。据文献记 载:天子八簋、诸侯 六簋、大夫四簋、士 二簋。琱生铜簋内有 铭文,文中主要提及 的人物便是琱生和召 伯虎。所谓"琱生"就是 琱氏之甥。琱氏与召 伯虎同宗,召伯虎是 召氏宗子,琱生为支 系。
簠
西周。1984年于安徽省 利辛县管台子出土。通高 17.3厘米。簠是古人盛放 黍、稷、稻、粱的方形器 皿,文献中又称“胡”或 “瑚”。此器呈长方形, 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 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 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 合成一体。在盖与器的两 短边坡面铸有上下相应的 兽首耳。器身与盖上饰满 富丽的花纹,有夔龙纹、 象首纹、凤鸟纹、云纹等, 器盖顶亦饰有夔龙纹图案。 全器造型规整,制作考究, 纹样细密而多种,尤其是 凤鸟纹与其他纹饰的有机 结合,增强了装饰效果, 是同类青铜器中的佼佼者。 现藏于安徽省利辛县文物 管理所。
第二节 青铜工艺
一、青铜工艺的产生及铸造
• 概念 所谓青铜器,指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这种合金的颜 色呈青灰色,因此得名,原始遗址中发现的铜制器 具大多是纯铜制作,纯铜颜色呈褐红,所以有人曾 认为在“青铜时代”以前有个“红铜时代”。纯铜 质地软,不易做大型器物和锋锐有刃器物,并且熔 点高。青铜熔点低而硬度高,宜制大型器和有刃器。 另外,熔液流荡,铸浇时无微不入,与陶范保持密 合,能铸出特别细丽清楚的花纹。 • 时间 铜器制作非始于夏商,史籍有所记载,地下发现也已 逐渐证明。 • 青铜铸造工艺程序 1.模范注浆法 制范、熔液、浇铸、修正 2.失蜡法(熔模法)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青 铜,高133.2厘 米,器口长110 厘米,宽78厘 米,重875公斤, 河南安阳武官 村出土,河南 省博物馆藏。
四羊方尊,商 代后期,盛酒器, 1938年湖南宁乡月 山铺出土,高58.3 厘米,口边各长 52.4厘米,重34.5 公斤,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
食 器
鼎
二、青铜工艺的分期及特点
(一)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
1、二里头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1)造型特点:如《狭流爵》、《圆钉纹斝》,基本 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 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 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 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 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2)装饰纹样: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 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部有圆 饼状突起,。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 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 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爵.夏,青铜,高 22.5厘米,流尾全长 31.5厘米,1975年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 文化遗址出土,河南 偃师县文管会藏。
素爵,二里头文化, 1974年河南新郑望 京楼出土,高15.4 厘米,流尾长18.9 厘米,新郑县文化 馆藏。
铜爵夏(约公元 前21世纪—公元 前16世纪)高 20.7厘米,1984 年河南省偃师县 二里头出土,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藏。
垒
商.亚醜垒,高42厘 米,口径13.4厘米, 圆盖,直口,深腹, 圈足,两兽耳带环。 周身布满花纹,纹 饰较平。盖、腹部 多饰涡汶间以四瓣 花纹,正面腹下部 有一穿击用的盖首 钮。济南市博物馆 收藏。
凤纹尊,盛酒器, 西周早期, 1976年江苏丹 阳司徒出土,高 34厘米,口径 41.4厘米,镇江 市博物馆藏。
夒纹牺尊, 盛酒器 商代后期,1983年 陕西洋县张村出土 通高19.2厘米,通 长22厘米,洋县文 管会藏。
卣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 5厘米 1994年山东膝州 前掌大村出土。此器 子母口,竖颈,圆腹, 下部微鼓,圈足。器 侧面附有提梁,有盖。 盖顶有一菌状钮,钮 顶面饰涡纹。盖、腹 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 的龙。提梁饰龙纹, 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 羊首。器内有铭文 “史”宇。此器出土 时内盛透明液体,有 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 种类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车马饰件及多 种工具,而每一种类中由于使用的配套及作用的不同, 又有多种形制,如食器中有鼎、簋、鬲、甗(yan )、 簠、盨(xu);酒器中有爵、觚、般、盉、尊、壶、卣 ( you)、彝、咒、觚、牺尊等;水器中有盘、鉴等; 乐器中有钟、钲、銧等。 • 造型 庄重、伟严、庞大、浑厚 • 装饰 主要内容不外有三种:饕餮、夔龙和云雷纹。 注:浑厚规整无多附饰的器物造型,饰以细丽繁密的装饰 纹样,一简一繁,相互辉映,形成盛期青铜器独特的艺 术特点。
鬲
三羊鬲,商代后 期,炊具,1958 年湖南征集,通 高22.8厘米,湖 南省博物馆藏。
伯矩鬲,西周 早期,盛酒器, 1975年北京房 山琉璃河出土, 通高33厘米,口 径22.9厘米,首 都博物馆藏。
甗
青铜甗 商代 (约公元前十六 至十一世纪)通 高:98.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 女墓出土,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 所所藏。
(二)鼎盛期
(商晚期——西周早期 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十世纪)
•
在礼乐盛行这种社会背景下鼎盛期青 铜工艺的明显特点是出现成套的礼乐器, 器型庞大浑厚、纹饰新奇绚丽。鼎盛期青 铜器造型无论大件、小件,也无论饮食或 饮酒用器,由于其大多作为礼器,用于隆 重仪式之时,或祭祖、占卜,“钟鸣鼎 食”,所以表现出了奴隶制的一定威严和 奴隶主统治政权的不可企及,庄重、伟严、 庞大、浑厚,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明显 特点。
尊
龙虎尊,1957年 安徽阜南朱寨润 河出土,盛酒器, 商代后期,高 50.5厘米,口径 45厘米,中国历 史博物馆藏。
青铜方尊 西周早 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 器,一般为圆形。 这件尊为圆口方体。 器上的装饰以兽面 纹为主,肩部四周 各饰有立体的大象, 象鼻高高翘起,庄 严中略带诙谐。尊 的四角有镂雕棱脊, 雕工精细。此器形 体虽不大,而其气 度则深厚雄健,仿 佛大器。
公卣,盛酒器, 西周早期,1965 年安徽屯溪奕棋 出土,通高23.5 厘米,口径12.9 厘米,安徽省博 物馆藏。
十字孔铜方卣,商 (约公元前16世 纪——公元前11世 纪)。1989年江西 省新幹县大洋州出 土,通高27.8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二祀邲其卣,盛 酒器,商代后期, 传河南安阳出土, 通高38.4厘米, 腹径16.9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饕餮纹垒,商代 前期,容器, 1955年河南郑州 白家庄出土,高 25厘米,腹径19 厘米,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镂孔雷纹觚, 1974年湖北黄陂盘 龙城出土,盛酒器, 商代前期,高6.5 厘米,口径12.6厘 米,盘龙城考古工 作站藏。
虎耳方鼎,商(约 公元前16世纪—公 元前11世纪)。 1989年江西省新幹 县大洋洲出土,高 95厘米,江西省博物 馆藏。
第一节概述 奴隶社会经历有夏、商、周三代
• 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 • 二、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 • 三、①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
②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盉
人面盉,盛酒器, 商代后期,传河 南安阳出土,通 高18.5厘米,美 国弗利尔美术馆 藏。
蟠龙盖盉,盛 酒器,西周早期, 1954年江苏丹徒 烟墩山出土,通 高30.5厘米,腹 径17厘米,南京 博物院藏。
彝
妇好偶方彝,1976年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盛酒器,商代后期, 高60厘米,长88.2厘 米,重71公斤,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
总结育成期青铜器的种类、造型、和装饰
• 种类: 鼎、爵、斝、舰、觚、簋、鬲及武器中的戈、箭、簇等,以鼎、爵、 斝、盉为常见的器型,既有饮食器又有酒器。 • 造型 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 器体扁平,方中有柔;有的呈圆形,柔中寓刚。器壁厚,器体不甚庞 大,趋于实用。器物的流、望、柱、足、底等局部处理,既是实用要 求又是美的加工。 • 装饰 很少施纹 注:出现庞大复杂的器物造型和装饰面积增加的器物,一是说明当时制 作工艺的发展和铸造规模的巨大,同时也反映出这些器物已很可能是 礼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鼎盛期青铜器特点的先现。
饕餮纹单柱爵, 1954年河南郑州杨 庄出土,饮酒器,商 代前期,高18.7厘米, 流尾长14厘米,河南 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 (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 作祭神的祼器,是中 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 双柱作帽形,下有三 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 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 所以有温酒的作用。 器物的颈、腹部各饰 兽面纹。腹部兽面纹, 双目突出,带有神秘 感。此器形体高大, 器壁匀薄,在口沿上 有一周加厚的唇边, 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 器的铸造特色。
水 器
鱼龙纹盘 西周
波曲纹四耳鉴
黄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 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 器喇叭口,高圈足, 中间细腰可以把手。 口部和颈部饰三角 形变形兽纹,中腹 部饰两组对称的龙 纹。尤为特殊的是 在圈足上的曲角龙 纹采用透雕的样式, 装饰性极强,同时 也显示出极为高超 的铸造技术。
总结鼎盛期青铜器的种类、造型、和装饰
妇好扁足方 鼎,商代后期, 炊器, 1976年河南安 阳小屯出土, 高42.4厘米, 口横长33.3厘 米,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卧虎立耳扁足鼎 商代晚期作品, 通高64厘米, 1989年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 馆。此鼎较全面 的反映了商周时 期的工艺水平, 极为珍贵
大禾人面方鼎, 礼器,商代后期, 1959年湖南宁乡 黄材出土,通高 38.5厘米,口长 29.8厘米,宽 23.7厘米,湖南 省博物馆藏。
兽面纹鼎,通高 21cm,宽18.3cm, 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 壁,平口沿外折,口 沿上有双立耳。腹下 三扁足,足作夔形, 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 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 重要的一类器物,自 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 化时期开始出现,一 直沿用至明清时代, 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 最长的器物。
兽面纹爵 兽面纹 爵,通高16.1cm,宽 14.8cm,重0.24kg。 1956年收购,是故宫 博物院现藏青铜器中时 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 椭圆体,口内侧有一圈 唇边,长流,短尾,流 口上有二小柱,束腰, 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宽带, 平底,底下有三锥足。 腹饰兽面纹,无地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 纹饰简单,铸造粗糙, 是青铜器的初级阶段。
弦纹盉 弦纹盉,通 高21.2cm,宽14.7cm 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 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 流,流的根部有一桃 形口,口上有唇边, 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 尖足,有一素鋬,颈 部有一窄沿,下饰弦 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 始,其设计、铸造水 平均不高,具有商代 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饕餮纹盉,1976 年河南省中牟黄 店出土,温酒器, 商代前期,高25 厘米,河南省博 物馆藏。
•
2、二里冈文化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1)造型特点: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 (2)装饰纹样: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 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 的兽面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 多平雕,个别主纹 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 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 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 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 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簋
《簋》是古代用以盛 食物的器具。铜簋, 最早见于商代。西周 时,簋和鼎配合使用, 成为标志贵族等级的 器物。簋多以偶数出 现,并有一套完整的 使用制度。据文献记 载:天子八簋、诸侯 六簋、大夫四簋、士 二簋。琱生铜簋内有 铭文,文中主要提及 的人物便是琱生和召 伯虎。所谓"琱生"就是 琱氏之甥。琱氏与召 伯虎同宗,召伯虎是 召氏宗子,琱生为支 系。
簠
西周。1984年于安徽省 利辛县管台子出土。通高 17.3厘米。簠是古人盛放 黍、稷、稻、粱的方形器 皿,文献中又称“胡”或 “瑚”。此器呈长方形, 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 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 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 合成一体。在盖与器的两 短边坡面铸有上下相应的 兽首耳。器身与盖上饰满 富丽的花纹,有夔龙纹、 象首纹、凤鸟纹、云纹等, 器盖顶亦饰有夔龙纹图案。 全器造型规整,制作考究, 纹样细密而多种,尤其是 凤鸟纹与其他纹饰的有机 结合,增强了装饰效果, 是同类青铜器中的佼佼者。 现藏于安徽省利辛县文物 管理所。
第二节 青铜工艺
一、青铜工艺的产生及铸造
• 概念 所谓青铜器,指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这种合金的颜 色呈青灰色,因此得名,原始遗址中发现的铜制器 具大多是纯铜制作,纯铜颜色呈褐红,所以有人曾 认为在“青铜时代”以前有个“红铜时代”。纯铜 质地软,不易做大型器物和锋锐有刃器物,并且熔 点高。青铜熔点低而硬度高,宜制大型器和有刃器。 另外,熔液流荡,铸浇时无微不入,与陶范保持密 合,能铸出特别细丽清楚的花纹。 • 时间 铜器制作非始于夏商,史籍有所记载,地下发现也已 逐渐证明。 • 青铜铸造工艺程序 1.模范注浆法 制范、熔液、浇铸、修正 2.失蜡法(熔模法)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青 铜,高133.2厘 米,器口长110 厘米,宽78厘 米,重875公斤, 河南安阳武官 村出土,河南 省博物馆藏。
四羊方尊,商 代后期,盛酒器, 1938年湖南宁乡月 山铺出土,高58.3 厘米,口边各长 52.4厘米,重34.5 公斤,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
食 器
鼎
二、青铜工艺的分期及特点
(一)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
1、二里头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1)造型特点:如《狭流爵》、《圆钉纹斝》,基本 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 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 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 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 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2)装饰纹样: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 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部有圆 饼状突起,。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 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 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爵.夏,青铜,高 22.5厘米,流尾全长 31.5厘米,1975年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 文化遗址出土,河南 偃师县文管会藏。
素爵,二里头文化, 1974年河南新郑望 京楼出土,高15.4 厘米,流尾长18.9 厘米,新郑县文化 馆藏。
铜爵夏(约公元 前21世纪—公元 前16世纪)高 20.7厘米,1984 年河南省偃师县 二里头出土,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