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僧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僧铭》
宋代著名高僧翠岩可真禅师凡一披缁,便非庸类。
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立志立心,宜勇宜锐。
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动随静,忘外忘内。
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饭,信施信馈。
饱享饱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
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
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
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
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翠岩禅师的铭文,分别从进道修身、为人处世、持戒修福等方面论述了僧人应当在德行方面堪为人天师范。
一、进德修道,精勤用功
翠岩禅师在《警僧铭》中,首先告诫出家人应当认识到自己披上缁衣,便与俗世中人不同,应当要求自己在人品学问方面不同流俗。
佛教把出家人称为人天师表,这个称呼也是对僧人提出的要求,在一般人眼中,出家人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道德学问上,都应当成为世人的导师,言行举止应当受到世人的尊敬。
因此,翠岩禅师便在偈颂中说:“凡一披缁,便非庸类。
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
翠岩禅师这几句偈语,是让出家人在出家时,要意识到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出家之后,在人品修行上都要有个质的飞跃,要从威仪和言行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世人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真正受人尊崇的出家人形象。
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举,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翠岩禅师接着在《警僧铭》中说:“立志立心,宜勇宜锐。
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这是禅师对僧人道德修行方面的要求。
禅师认为,一个人在发愿出家之后,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内心深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丝毫不能产生退却的心理。
在这几句偈语中,翠岩禅师要求出家人做到身出家心也出家。
出家之后,不怕困难,刻苦磨砺自己的心性,从而有所作为。
西行求法的高僧法显和玄奘,为了求得原本佛教经典,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崇山峻岭,出入虎狼出没的深山老林,睡卧毒蛇盘踞的危险之境。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终于到达印度,在那里度过多年清苦的求法生活,为中国带回大量经典。
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业绩也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二、韬光养晦,超凡脱俗
翠岩禅师在《警僧铭》中告诫出家人,在平时生活中不论自己有多大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不可让才华过分显露,一个人如果不知收敛才华,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翠岩禅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铭文中反复强调。
铭文云:“处众处独,宜韬宜晦。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保护自己,当自己在某一方面胜于别人时,便狂妄自大,盛气凌人。
他们总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特长,以获得他人的赞叹。
殊不知,过分张扬自己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妒忌,长此以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有的甚至是杀身之祸。
古语“枪打出头鸟,雨淋露檐椽”,正是对喜欢张扬自己的人的最好诠释。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比较有才华的人。
但是,此人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才华,经常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曹操每做一件事,他都喜欢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重的曹操十分反感。
最后,终于因道破“鸡肋”的意义,招来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有很多高僧,是善于韬光养晦的典范。
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在从黄梅五祖手中接法之后,遵从弘忍禅师的教诲,连夜离开黄梅,南下隐居于猎人队中十六年。
在这十六年中,他处处隐姓埋名,坚持戒律,以“但吃肉边菜”与猎人和睦共处。
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因为点破“风幡之争”的玄义,被印宗认出,才正式出家弘法,从而开演了南宗法门。
慧能禅师的这十六年,既是保全自己的十六年,也是等待弘法机缘的十六年,正因为有了长时间的韬光养晦,才使他的南宗顿悟法门在中国不断发扬光大。
翠岩禅师还在铭文中说:“随动随静,忘外忘内。
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禅师告诫出家人要注重自己内在的修养。
在平日生活中,应当随缘度日,既不被外境所转,更不受外境诱惑,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因各种突然的变故而发生情绪的波动,处处以一颗平常心来为人处世。
心中也不要有凡圣的区分,更不能有功名利禄的分别。
三、珍惜信施,不论人非
出家人的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日常用品,都是来自于信徒的供养。
没有信徒的供养,出家人不仅无法安心修道,有时甚至连正常的生活也难以维持。
因此,历代高僧劝人要珍惜信徒的衣食供养,时常生起惭愧之心。
于是,佛门中便流传着“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甲还”的告诫。
出家人在早午过堂用斋时,都要念诵“供养偈”,将此功德回向给那些施主,使他们都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在过堂时,还要求出家人要“食存五观”:1、记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出家人每天通过五种观想,警示自己珍惜信施,并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退失道心。
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都是非常惜福节俭的人,仅就近代而言,印光大师和弘一法师就是惜福的典范。
印光大师一生,对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
衣、食、住等,皆极为简单。
大师住普陀山期间,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
大师自己曾说:“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
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
师食之,饭、菜皆尽。
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
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弘一大师曾亲近过印光大师,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
在饮食方面,他继承了印光大师的习惯。
在他的眼中什么都是好的,都值得珍惜。
弘一大师曾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
翠岩禅师还警示僧人莫说人是非,争论是非。
禅师在铭文中云:“勿效庸僧,成群逐队。
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
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
佛陀住世之时,要求僧团以“六和”精神安住。
“六和”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翠岩禅师的警语正是对“六和”精神的倡导。
禅师认为,僧团中的庸僧,不思修道,拉帮结派,搅得僧团不得安宁。
更有甚者,整天爱说东家长、西家短,使本来和睦的人际关系因为说是道非,弄得十分紧张。
也有人不知自己的轻重,有了一点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喜欢在人前自大自夸。
这样的人,修道的信心已经不知去向,每天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恶业。
翠岩禅师正是看到佛门中存在的弊端,所以要求出家人一定要和合团结,不论人非,不逞己能,安心于道业。
其实,不论人非,不仅是佛陀所倡导的,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在诗文开示中作这种警示。
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在其警语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宋代诗僧慈受禅师在诗歌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人与人相处,如果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世间便会少了很多纷争。
四、严持戒律,不虚度日
翠岩禅师十分重视出家人对戒律的持守,同时,他还告诫出家人要珍惜光阴,精进道业,不要将时光都耗费在无益之事上。
他在《警僧铭》中说:“凡戒凡律,或犯或背。
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
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
佛陀住世时,非常重视戒律的制定与持守。
在僧团中,每当弟子有与佛法不相符的举止行为时,佛陀都会及时制定戒条,对弟子的行为加以规范。
即使佛陀在即将涅槃之际,面对弟子阿难的请问,他还告诉众弟子,在佛入灭之后,大众应当以戒为师。
佛陀认为,持戒的人,虽然离佛千里,却如在佛跟前;不持戒的人,虽然在佛身边,却如离佛千里。
翠岩禅师为了让正法能够久住世间,告诫出家人一定要畏惧戒律,持守戒律,真正做到以戒为师。
翠岩禅师在铭文中还告诫出家人要珍惜时光,好好修行。
人一生的时光很短暂,且不说遭遇意外事故而幼年夭折或英年早逝的人,即便是一个能够活到八九十岁高龄的人,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间。
人生苦短,佛陀经常劝诫弟子要善用人生,珍惜生命,精进修道。
如佛教晚课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