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八讲、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阅读文章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读了一遍文章,我们就要大致了解它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我们只有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给文章分段,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岀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如《新型玻璃》一文,我们通过通读知道文章分别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把这几种玻璃名称提岀来,把“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保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联法。
对于文中有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的,我们把这些基本要素弄出来,再用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串起来,大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时间是“1935年秋天”,地点是“草地“,人物是“老班长、'我'和另外两个伤员”,事件起因是指导员让老班长照顾三个伤员,经过是老班长钓到鱼做成了鱼汤,自己不喝,全给了三个伤员,而自己却只吃鱼骨头,结果是老班长最后牺牲在草地上。
我们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段来总结主要内容,这种句段主要是课文中的中心句或中心段。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可以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自答法。
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自我提问,主要是这样的几个问题:写人和事的文章是“谁在干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呢?”状物类的文章是“什么(事物)东西怎么样?”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就要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这样就概括岀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谁在干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呢?”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作答,再把各个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张海迪住院期间
3月10日,张海迪住进北京部队总医院疗养。
第二天早晨,刚从睡梦中醒来,张海迪就喃喃地用英语说道:“水、水。
“护士急忙把水送到她的唇边。
可是,海迪却把水推开了:“谢谢!我是在学习。
”接着,从海迪嘴里又蹦出了一串英语单词。
这下医务人员才知道,原来张海迪有每天清晨学习外语的习惯。
此后,当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病房的时候,英语、法语、日语,就会从这间小小的病房里,融入那春日的晴空。
每天晚上从十点多开始,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是海迪写作的时间。
她不写
够自己规定的时间、字数,绝不肯睡觉。
她说:“我要向吴运铎同志学习。
吴老说过,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
张海迪住院期间,远不只是读书写作,只要有可能,她总想多做一些事情。
一天中午,她正躺在病床上看书,忽然听到对面病房里传来清脆的破碎声,原来是一位叫小高的患者,因药物反应,关节疼痛难忍,浑身一个劲儿地打颤,失手将碗碰翻了。
海迪立即要求医护人员推她去看望小高。
她来到小高的病床前,用准确而熟练的方法,为他按摩起来。
半小时过去了,豆粒大的汗珠,一颗颗从海迪的额上渗出来整个病房,除了海迪按摩发出的声音,一切声音似乎停止了。
这出奇的安静,使小高感到异样,他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他猛地跨下床,热泪盈眶地喊道:“海迪姐!我的好姐姐!“
张海迪住院期间,就是这样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如果我今天能对别人有更多的帮助,那我就过得更加充实。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出奇——()熟练——()
2.短文写了张海迪住院期间所做的哪几件事?
3.小高“睁开紧闭的双眼,一下子惊呆了”。
请你写出他惊呆的原因。
4.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題指导】1解读第4题,我们读了短文后,就可以采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第1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北京疗养。
第2自然段讲张海迪在医院背英语单词。
第3自然段讲她在医院坚持写作。
第4自然段讲她尽可能多做事情。
第5、6自然段讲病友小高因为疼痛把碗打翻了,张海迪去给他按摩。
我们把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合并起来就是短文的主要内容了。
【签案】 1.探望好奇熟悉
2.写了她背诵单词、写作、探望小高并为他按摩。
3.因为他看到同样住院的张海迪来看望他并给他按摩,他非常感动。
4.本文讲了张海迪住院期间坚持学习,并且关心病友的事情。
赞扬了张海迪顽强学习、关心他人的精神。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
有一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想听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当时,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位17岁的女生姜建华。
她端庄典雅,神情凝重,一声长叹开头后,旋律渐起,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
时而缠缠绵绵,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了下去。
在场的人们大惊,姜建华也不知所措地停止了演奏。
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样惊呆了,以为小泽征尔年事已高,出了什么意外。
赶紧拉着他的手把他扶到座位上,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
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
就这样,他一直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
演奏结束后,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去演奏它的。
'‘随后又喃喃自语:“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
小泽征尔是世界顶尖级的指挥大师,赫赫有名。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一个乞丐艺人,而演奏者是一个17岁的学生,同样微不足道。
可是,小泽征尔却下跪了,真诚地下跪了。
不为什么,就因为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知所措:
2.用“”画出表示音乐优美的句子。
3.小泽征尔为什么会下跪?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参考答案
1.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2.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哀婉凄凉,时而缠缠绵绵。
3.小泽征尔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让他认为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挚爱。
4.小泽征尔听姜建华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被那优美的旋律迷住了,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使他忍不住下跪。
2.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
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3.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
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不行!”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
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
我心里盘算: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
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
我高兴极了。
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
....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
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
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
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
还有你。
”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
”老弟嘴里嘟囔着。
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
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是填志愿。
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
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
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
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
”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
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
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
我晕倒!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时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
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
人瘦了一大圈。
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
“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
从小到大,我都希
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
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栋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
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
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
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
....,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老爸,我爱你。
”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
2.文中不同的故事所要讲述的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请你概括说明。
3.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请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
4.体会文中加点词,并回答问题。
(1)“我小心翼翼
....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句中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我”。
(2)“喜欢和他煲电话粥
....,一煲几个小时”中的“煲电话粥”一词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父爱深沉而浓烈,这种爱有时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1.改名字“我”胜利;择校之争“我”失败;填志愿之争“我”失败。
2.①改名字:父亲心疼“我”所以妥协。
②择校之争:父亲关心“我”的前途,体现出强硬的态度。
③填志愿:父亲爱得很有智慧。
④失恋:父亲爱得柔软且宠溺。
3.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4.(1)在向父亲提出自己想法时胆小害怕的心理,也写出了“我”的想法不合常理,为父亲发火埋下伏笔(2)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了父女感情的深厚
5.紧扣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4.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______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
不紧不慢手忙脚乱饱受风霜争先恐后
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______,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4.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提到我当时“鼻子有些酸酸的”,为什么?
5.作者写到第⑧自然段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又多写了第⑨自然段?是否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1.争先恐后手忙脚乱不紧不慢饱受风霜
2.恶作剧(或淘气)手忙脚乱河面结冰年老体弱
3.因为老人失去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他的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为“我们”摆渡,接“我们”上下学,仿佛为他儿子做的一样,所以“心里好受些”。
4.一来为老人的遭遇感到伤心,二来为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愧疚。
5.不会感到画蛇添足。
因为文章的最后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有了这句更加让我们体会到“我”对老人的思念以及老人对“我”的深远影响。
6.示例:(1)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