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读后感1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优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连忘怀、回味无穷。
里面不单有着优美的词句、哲深的对白和曲折动荡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对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
虽然是一部悲剧,但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优美,或许这是一种凄凉之美,有人说“美丽总是忧愁的”,但在悲惨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给我们人类精神的撞击和心灵的悲怜。
戏剧对时代的反映
在莎士比亚的年代,正是英国戏剧盛行的时期,很多人以此为乐,也有很多人以此为生。
通过戏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景,也在戏剧中让我们看到对社会的反映。
正如书中所说的:“他们是这一个时代的缩影”(第二幕第二场当中);还有“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第三幕第二场当中)。
因此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中,就精心设计了一场《贡扎古之死》戏,让篡夺王位的叔父克劳狄斯看到了自己的毒恨之面。
可见,戏剧在作者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虽然在当代的许多人眼里,是不屑一顾,认为是低俗的东西。
那么在《哈姆雷特》的戏剧里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代呢?
在故事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心败坏、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勾心斗角、阴谋诡计的画面。
篡夺王位的克劳狄斯用诡计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丧父不到二个月的王后乔特鲁德就改嫁于克劳狄斯,她的行为“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第三幕第四场当中);原本以为叔父只让自己在他国调节心情,孰不知叔父要
用毒辣的计谋想让自己首级分离;最后一场与雷欧提斯的比赛,却是一个充满阴险毒辣的计谋……
这真是一个悲观的世界。
由此,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的众多不幸:在古时该隐杀死了亲生兄弟亚伯。
在新约时代,被施洗约翰谴责的希律王,不合理的娶了兄弟的妻子希罗底。
在中国有“本为同跟生,相煎何太急”的兄弟之逼。
在《现实一种》里面有兄弟之间和家庭之间的互相杀害,等等。
让人体会到这个世界的阴凉、恐惧!
在哈姆雷特的对话中,也让我们呼吸到这种世界气息的寒冷,
“哈姆雷特:丹麦是一所牢狱
罗森格兰兹: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
哈姆雷特: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那么在莎士比亚的年代,社会情景也是如此,虽然物质有许多的发展,艺术有卓越的成就。
但在道德领域却充满着缺陷。
所以,阿尼克斯特在《莎士比亚传记》中,记载着说:文艺复兴时代的道德状况不很令人满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此有所反映:与充满人文主义气息的美好人物形象并列的,是形形色色的冒险家和恶棍”。
这些思想让我们想起了,中世纪清教徒的一些错误观念。
比如修身、克欲,通过对自身的净化,可以达到美好的彼岸;也盼望在敬虔的时日里,迎接上主的莅临。
而基督教实行的是“信、望、爱”,敬畏上帝,信靠耶稣;珍爱生命,爱护身心;盼望国度,等候主来。
《哈姆雷特》读后感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蕴含深意。
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丹麦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却被时代颠倒了。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之后,守夜卫兵多次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就告知了哈姆雷特王子。
哈姆雷特与幽魂对话,获知了叔父谋害父王的真相。
于是,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了一出老王被毒杀的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
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也以为王子疯了。
接着,哈姆雷特又误杀了女友奥菲莉亚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因遭受丧父之痛及爱人远离而投河自杀。
这引起波洛涅斯的儿子——雷奥提斯的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国王共谋比剑时在剑锋上涂剧毒,并且在酒内下毒,欲加害王子。
但不料毒酒被王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也被毒剑所伤害,临死前告知王子真相。
哈姆雷特在短暂的几个月中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出了曾经那么多年所能承受的底线,令他措手不及。
他曾经以为,身边有忠实的朋友,漂亮乖顺的恋人,有英勇的父亲,高雅的母亲,生活将是风平浪静。
他把自己父亲作为榜样,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和奥菲莉亚可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幸福。
哈姆雷特接连遭遇了父亲被人谋杀,母亲又迫不及待地嫁给了害死父亲的人。
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
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
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
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
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在经历了这些以后,他很感慨地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个观点。
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利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人生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这无疑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故事的最后,国王下毒,王后因误饮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剑毒而不久于世。
在此时此刻,哈姆雷特终于爆发了,他用尽最后的力量,把国王刺死,自己也随即死去。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但对他来说却也是最好的结果。
当将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应该放下了。
生存,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形象,不仅在于塑造出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刻画出了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和优柔寡断,非常合理地把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性格集于哈姆雷特一身。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3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来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
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
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
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
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
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
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
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
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
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
他预感到,自
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
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
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
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
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哈姆雷特》读后感4
《哈姆雷特》是著名的杯具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齐组成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杯具”。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
正如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大学密友霍拉旭所说的:“你们能够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
主人公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本该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然而,使他不能理解的是,他不但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并且目睹了母亲和他叔叔克劳迪斯也就是新任国王的婚礼。
最敬佩的父王的死去已经使年轻的王子倍受打击,母后对父王的背叛更使他感到痛心不已,并且疑窦在心。
雷雨交加之夜,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的哀诉,使哈姆雷特知道这桩暴行是他的叔叔所为,他发誓要为父报仇。
至此,哈姆雷特就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和叔叔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
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难逃一死??哈姆雷特不是那种意志坚决、激情澎湃的人:他思想深邃,情感细腻;他远不是英雄的主角:他年轻、纯真,充满理想与热情,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然而他却又成了命运的玩偶,特殊的处境扭曲了他的天性。
他似乎没有周密筹划的潜质,他的行动都是在情境的逼迫下无暇思考时所采取的极端之举,他错杀波洛涅斯就是例子之一。
而在最需要行动的时候,他却感到迷惑、犹疑、彷徨,从而错失良机,他又会编出借口,重新沉入恍惚的思虑之中??他永远都在只是下决心却始终没有任何行动。
我感到很个性的是,为什么他能够毫无顾忌地送两位大臣上黄泉路,能够干净利落地除掉雷欧提斯,却迟迟不肯杀死叔叔为父报仇?甚至错过了能够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呢?哈姆雷特说:“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那么他的'顾虑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引用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看法: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结,他不能采取行动,是正因他也有过弑父的念头,在他灵魂的天平上,他和克劳狄斯的罪孽是同等的。
在他眼里,鬼魂代表了善的父亲,克劳狄斯代表了恶的父亲,而它们都是他母亲的丈夫。
只有当他的母亲喝下为他而准备的毒酒的时候他才真正有了杀死克劳狄斯的勇气和决心,也许正是这种情结让他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和失望,他才会狠心地拒绝了奥菲利亚。
哈姆雷特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被鬼魂缠绕,他被复仇包围着,他是痛苦的,他是无助的。
为了复仇,他牺牲了许多。
但是,他确实是一个难以明白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哈姆雷特能够成为莎翁众多剧作中最具魅力的人物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会一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5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明《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影响力巨大。
的确,《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仅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让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__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单纯,也是幸福的一个王子,他对未来充满着完美的期望。
之后,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
于是,
他失望、孤寂,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时,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这下,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从浑噩中觉醒过来——他要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我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并认真地沉思着自我是否应当担起重任。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我的感情,放弃了许许多多安逸的物质生活。
然而,就当一切按照他自我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时候,却中了国王的奸计,被毒剑刺伤,但他最终还是杀死了国王。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我的使命,但却为实现自我的梦想铺平了道路。
他的灵魂因为自我的抉择而走得
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感情。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应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应对自我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
他一系列的语言证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像哈姆雷特这样能抛弃个人情感,维护大众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我对它们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文中哈姆雷特说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么作为“灵长”的我们,为什么要破坏供给万物食物的森林,又为什么污染给予我们甘露的河流,这难道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所为哈姆雷特谴责了人类的黑暗,而我却对人们仍抱有光明的信心,毕竟那些丑陋的人们只是少数,多数的人们都穷尽自我的一生来造福万物,造福地球,为
社会的和谐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人类终究会有一天,会真正当得起“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个光荣的称号!莎翁的这部剧本,不一样的人理解不一样,但当我们完全吃透了这个剧本,会有许多人抬起头仰望灿烂的天空,从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从时代的杯具中警醒起来,为我们梦想的生活奋发前进!
《哈姆雷特》读后感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
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
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
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
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
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
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
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
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
这个突然来袭的噩耗,让我们单纯的王子——慌了。
他觉得事情的不对劲,却没有勇气去调查真相。
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却只能是默默的。
“乌云满面,愁眉不展”。
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
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的反抗没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国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麦。
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挣扎,却受到外在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剩下只有忍受。
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如果哈姆雷特就这样的屈服了,我们的剧本也无法继续。
在这个事件中,他慢慢成长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会的黑暗在不断显现出来,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
但是这些还是不够,他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反抗压在他身上的绝对权利。
《哈姆雷特》读后感7
一部剧本带你阅尽千帆,尝遍疾苦,在爱与恨之间徘徊,在亲情与爱情间抉择,在复仇与宽恕间犹豫。
杀父之仇,弑父之恨,失妹之痛。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带领读者、观众在仇恨痛苦中,领略人性的美与陋,光明与黑暗。
《哈姆雷特》是我看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作品。
以前我十分排斥剧本,曾认为一个剧本能有什么哲理可言。
可当我目光落在最后一个字符,慢慢合上封面时,我仍念念不忘里面精彩的剧情和哈姆雷特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合上书本,他们形象在脑海里久居不散。
正值青春年华的哈姆雷特藏着秘密与丹麦国王、御前大臣周旋,我敬佩他的聪明才智,又为他可怜的身世与肩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所叹息。
可叹他的母亲虚伪自私懦弱,前夫刚死便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只为守住自己的繁荣富贵。
看到她的借口时,我真的颇感嫌鄙,明明是自己不想失去现在的生活,偏说是为哈姆雷特着想。
尽管明知她的过失,可看到她
为哈姆雷特掩护时,内心还是悸动了一下。
人性不就如此吗?有着迥乎不同的正反两面。
再坚硬的内心仍因爱,留有一块柔软。
奥菲利亚不过是位寻常女子,她聪慧美丽,是哈姆雷特心头的那朵花。
可因自己的父亲不懂风情与直截了断的刚硬性格,断送了自己与哈姆雷特的爱情。
我不明白为什么奥菲利亚如此冷血,从之前的爱慕仅一瞬,变成了以美色去探问,诘问哈姆雷特。
或许她还是爱的,不过爱得隐蔽,爱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以看出,她对哈姆雷特评价极高,“谁料过去繁华变做今朝的泥土”她怀念以往的时光,感慨天地不公会,毁了如此骄傲、绚烂的人儿。
奥菲利亚
在整本书中,哈姆雷特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而他也是最难理解的人物。
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重亲情大于爱情的人。
他既不贪恋权势,也没有宏大的雄志,他不过是为尊严而战。
试想如果哈姆雷特不报仇,那结局就不会死那么多人。
他依旧能用王子的身份体面地活着,但他不愿认贼作父,宁愿为尊严而战死,其实这也是给含冤而死的父亲一个交代。
他放荡不羁,敢爱敢恨。
大方地表露他对祖国的敬意,对貌美的奥菲利亚的爱意,无与伦比的盟约,见证他的忠诚。
他足智多谋,巧妙地从去往英国的船只上脱身,并用英国王室伤害了两名忠心于国王的大臣。
装疯卖傻,试探叔父,他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在一次次暗算中幸存。
他嫉恶如仇,心狠手辣。
一剑杀死御前大臣和他的儿子,刺死自己的叔叔,当今国王。
间接毁灭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自己的心上人,奥菲利亚。
他不是杀人如麻,他是有仇必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曹操曾云: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
哈姆雷特没有负天下人,在国人心中他的形象是高大的,是模范,是榜样。
尽管复仇之路难走,但他没有滥杀无辜,且宽恕自己的母亲。
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真君子,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