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PDF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油中学2021级高二第一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钟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

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

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不是只有揭露黑暗的作品才有思想性,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而有思想性的作品不会出现揭露黑暗的文字。

B.盛唐时代,人民的力量高涨,人民喜欢歌颂正面力量的作品,比如李白的作品就是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李白《将进酒》中有关“万古愁”的文字,是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境界的发展,感情虽然沉重,但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盛唐时代的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所以盛唐气象呈现鲜明、开朗、深入浅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李白《将进酒》和李煜《虞美人》中的愁进行了对比,突出两者的差异。

B.文章以王昌龄的诗歌为例,论证了饱满蓬勃、以小见大才是盛唐气象的特点。

C.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总结论点,环环相扣。

D.文章将文学作品追求理想和描述黑暗并举,分析两者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艺术风格与盛唐气象接近,是盛唐气象的渊源和先声。

B.诗风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盛唐时代,性情相对于战国时期更为平易开朗,是因为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

C.李煜的《虞美人》中,描写愁的文字是名句,与李白的《将进酒》有相似的地方,但李煜《虞美人》中的相关文字境界与《将进酒》全然不同,没有盛唐的气象。

D.盛唐时代具有饱满的生活热情,对新鲜事物敏感,诗歌作品中,即使是千愁万绪也仍然开朗,这个时代的美学造诣像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综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5日)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自主招生让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获得深造的机会,成为优秀人才,但自主招生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

对高校来说,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

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

与以往自主招生选拔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精”与“准”,更精准聚焦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力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摘编自《“强基计划”为国家重大战略输送更多人才》,《人民日报》2020年1月16日)材料三:
“强基计划”作为一项高考改革政策,必将双向发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协同,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

“强基计划”向下连接着中学教育阶段,作为中学教学效果的新的评价机制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强基计划”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将发挥强有力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升学导向上,中学要适应“强基计划”施行的新的录取规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的培训活动,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动对接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让学校成为大学其中“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尽快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强基计划”向上衔接高等教育阶段,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政策相衔接,引导大学深入探索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式。

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各展所长、竞相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振奋人心的景象。

比如,清华大学精准对接“强基计划”,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实体书院,作为该计划的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才培养和管理。

对“强基计划”学生,北京大学提出全面落实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实施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改革创新力度引人瞩目。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7月13日)4.下列对“强基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基计划”是我国教育部2020年推出的立足基础学科的招生改革计划和人才培养机制。

B.“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选拔定位、培养方式上有所不同,避免了自主招生出现的弊端。

C.“强基计划”是一项事关中学和高校的高考改革政策,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D.“强基计划”在36所高校试点,有利于促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校在实施“强基计划”时,要在具体资源配备、培养模式、科教协同育人等方面,注意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B.中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机制,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便加强学科竞赛培训,成为大学“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

C.“强基计划”可以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科研创新等贯通衔接起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D.清华大学成立五大实体书院、北京大学全面落实导师制等培养方案,是大学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战路型人才的一种方式。

6.我国实施“强基计划”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

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

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

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

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

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

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

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

”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

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

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

”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

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

”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

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

”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的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

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

众人一见,无不大惊。

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

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的送上高台。

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

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

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

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

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

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枝长箭都是透胸而过。

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
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

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

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

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注】黄药师、郭靖、黄蓉、一灯、朱子柳等人均为侠义之士。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介绍郭襄落入鞑子之手的来龙去脉时采用倒叙手法,郭靖的反应刺激了黄蓉,推动了情节发展。

C.文中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的场面,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黄蓉,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黄蓉的性格特点。

8.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9.金庸善以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

请结合文本浅谈文中“侠义”精神内涵。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
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

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

迁左拾遗。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

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

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
..。

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

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

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

遗命薄葬,毋请谥。

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

既复用,又皆幼
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

与弟行简、从祖弟
...敏中友爱。

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香山,
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

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

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谙识声律
..。

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阅读链接】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提拔之意。

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进、晋等。

B.县男,唐朝一种爵位的名称。

古代的爵位按顺序排列为“公”“侯”“伯”“子”“男”。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

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

本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

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

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

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曾学佛、道思想,仕途受挫之后,他的政治热情稍减,出世之心益增,杨巨源劝告他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

D.白居易仕途抑郁。

多次忠谏,但没有引起注意,于是恳求外放。

大和初年又因不愿卷入二李党争,称病回到东都洛阳。

再度受重用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任职后往往受贬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

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

(5分)
(2)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4—15题。

江上①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②。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时所作。

②据《战园策·秦策》,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了时令,突出风雨妻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颔联“永夜”表明了深秋时节白天、黑夜的时长变化,“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C.“频看镜”“独倚楼”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年事巳高,却功业未成的无奈。

D.时局危急的背景下,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江上,但报效国家的信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15.“高风下木叶”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2)《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3)杜甫在《登高》中有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这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我的眼光落在那片荷上的时候,我的脚步地定住了。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片残荷。

对于荷花,我不陌生;但对于残荷,我又是陌生的。

原因在于,我身处北方,身边并不常常有荷,而在见到荷的时
候,多是寻着荷最美的季节,在荷的盛季,奔着它循着它而去的。

荷花开得汪洋而又恣意
..。

花很葳蕤饱满,或洁白,或粉艳,荷叶也田田旺盛成夏天最青翠欲滴最令人倾心的绿色。

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鲜活,葱茏,生机勃发而纯美无瑕。

而眼前的荷,却是颓败的,枯萎的,的。

就连那整池的塘水也是枯的,无一点欢快透明与亮色,显出的黯淡从未有过,卧在静静的残荷下面。

那一枝一枝的残荷,像是一个个的老人,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东倒西歪地横陈于池塘之中,像是生了病,再也挺不起坚强的躯干和头颅。

这些荷,让我想到生命的辉煌与悲壮,无畏和坚.(rèn)。

物有荣枯。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从萌蘖到衰败的过程,有生的鼎盛,也有枯的(xiāo)瑟.。

当的时候,它呈
现给世间的是一种苍凉悲壮的凄美。

这种美更动人,更让人敬畏和震撼,它是历尽
..(cāng)桑.后的一种世态,也是生命最后的壮美与收官。

而荷所经历的一生,又如何不是人的一生呢?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连那整池的塘水也是枯的,无一点欢快透明与亮色,显出从未有过的黯淡,卧在静静的残荷下面。

B.就连那整池的塘水也是枯的,显出的黯淡从未有过,无一点欢快透明与亮色,卧在静静的残荷下面。

C.就连那整池的塘水也是枯的,显出从未有过的黯淡,无一点欢快透明与亮色,静静地卧在残荷下面。

D.就连那整池的塘水也是枯的,无一点欢快透明与亮色,显出从未有过的黯淡,静静地卧在残荷下面。

18.文中加点词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恣(zì)意坚忍xiāo(萧)瑟历尽cāng(苍)桑
B.恣(zī)意坚韧xiāo(箫)瑟历尽cāng(苍)桑
C.恣(zī)意坚忍xiāo(箫)瑟历尽cāng(沧)桑
D.恣(zì)意坚韧xiāo(萧)瑟历尽cāng(沧)桑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由自主病骨支离日薄西山繁华落尽
B.情不自禁病骨支离风烛残年洗尽铅华
C.不由自主形容憔悴风烛残年繁华落尽
D.情不自禁形容憔悴日薄西山洗尽铅华
20.在下述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科学家发现,贪吃会对人的大脑和智力水平造成影响。

首先,一种能促使大脑早衰的物质——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因人贪吃而在饭后增加数万倍,因而从长远来讲,。

其次,贪吃尤其是进食过量高营养食品,
摄入的热量就会大大超过消耗的热量,热能就会转变成脂肪在体内蓄积。

,就会引起“肥胖脑”。

研究证实,人的智力与大脑沟回皱褶的多少有关。

,皱褶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

相反,肥胖脑使沟回紧紧靠在一起,皱褶越少,智力水平就越低。

21.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

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50字以内)(5分)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

按理说,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二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智慧的、创造的、实干的、革新的、担当的姿态,播下一颗颗执着奋进、创新包容、开放多元的种子,绽放出朵朵绚丽的青春之花。

每逢儿童节,大朋友比小朋友更热闹“宝宝想过儿童节”“宝宝不说话,乖乖等礼物”等斗图刷屏网络。

“佛系青年”、“巨婴”(身体成熟而心智极度幼稚的人)成为我国的年度流行语,现实里青年“啃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以“新时代里,青春何谓?青年何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