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全国卷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真题
选择题
1、黄河的一级支流白河在川、甘交界处的若尔盖草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汇入黄河,其河道蜿蜒曲折。

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

下图示意白河一凸岸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植被带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下题。

(1)凸岸处最早出现植物的地方可能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随着时间推移,数年后丁处的湿生植被接下来可能()
A.演替为灌木植被
B.演替为草本植被
C.保持湿生植被不变
D.被砾石边滩取代
(3)导致若尔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环境条件是()
A.湿热环境
B.冷湿环境
C.冷干环境
D.干热环境
答案:
A
B
B
【提示】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图示植被带及砾石边滩都位于河流堆积形成的凸岸,凸岸处陆地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说明其越向东南靠近河道
的地方发生堆积形成陆地的时间越晚。

根据先有陆地,后有陆地植被带,推知丁处的湿生植被带形成最晚,甲、乙所处的灌木植被带形成最早。

由于甲处比乙处更远离东南方向的河道,因此甲处陆地形成的时间更早于乙处,故甲处出现植物的时间更早。

由上题可知,凸岸不断堆积,形成的先后是甲、丙、丁和砾石边滩,再由图中植被分布可知,距离河道的远近,局部地区土壤含水量影响该地区植被的分布,随着时间推移,数年后凸岸进一步堆积,面积变大,丁处距离河
道变远,土壤含水量变少,因此湿生植被可能演替为需水更少的草本植被,故选B。

根据若尔盖位置和海拔可推知为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故选B。

2、北京时间2020年5月24日,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为震中所在
区域图,●为震中。

据此完成1~2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2)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波速变化是()
A.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小
B.纵波波速变大、横波波速变小
C.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大
D.纵波波速变小、横波波速变大
答案:
B
A
【提示】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希腊克里特岛附近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因为海洋的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所以木题地震的震源不在地壳,而是在地壳以下。

软流层的深度大约为80-400千米,可见震源在软流层
以上,地壳以下的上地幔,故B正确。

故选B。

(2)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自下而上传播,所以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A
【提示】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解析:
【解答】


4、河南某县(34.5°N,115°E)一高中地理老师6月22日带领学生在校园上实践课,甲小组同学目测梧桐路上
的两侧梧桐树大多在10米以上,而同时期栽的A、B两颗桃树,长势差异大,A桃树长势较好,枝繁叶茂、而
B桃树树木弱小。

乙小组同学带一根2米长竹竿,利用正午日影法,来推断教学楼高度(tan80°=5.67)。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根据甲小组的发现,推测影响两颗桃树长势差异的原因是()
A.气候
B.光照
C.土壤
D.地形
(2)若乙小组测得致远路宽9米,而当日正午教学楼影长是路宽的1/3,推断教学楼高度接近()
A.12米
B.17米
C.20米
D.9米
(3)图中柳月湖最主要的功能是()
A.涵养水源
B.净化水质
C.分洪蓄水
D.美化环境
答案:
B
C
D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由材料可知,梧桐树高10米以上,植物园B处的桃树又在教学楼之后,整日被树荫、楼房遮挡,获得的光照少,而A处桃树西侧、西北侧获得光照多。

同一个地方,气候、土壤、地形基本一样,差异不大。

(2)夏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是79°,考虑到图上教学楼与致远楼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估计正午楼影长3~4米左右,根据正切公式可计算,楼高约为20米左右。

(3)柳月湖位于校园中,主要功能是美化环境。

5、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探测器登陆火星,并对木星系进行探测。

下表为地球、木星数据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三道题。

(1)与木星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地球上生命物质出现的条件,火星、木星同样具备的是
A.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
B.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C.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D.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小
木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值比地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距太阳远
B.质量小
C.体积小
D.公转周期长
答案:
A
B
A
【提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木星与地球均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因此与木星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A正确。

(2)八大行星的运行具有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特征,因此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具有比较稳定
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孕育提供条件,故B正确。

与地球相比,火星、木星距离太阳较远,因此二者表
面的温度低,故A错误。

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是氧,而火星和木星大气主要成分分别是二氧化碳,氢和氦,故C 错误。

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因此气温日变化大;木星的公转周期长,因此气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

故D错误。


6、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点火发射。

约582秒后,该飞船成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的环地轨道。

10月16日6时56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为天体的时刻是()
A.点火发射时
B.离开对流层时
C.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
D.返回东风着陆场时
(2)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自身克服的主要问题是()
A.失重
B.高原反应
C.强辐射
D.真空环境
答案:
C
A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由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天体的判断依据,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点火发射时、离开对流层时、返回东风
着陆场时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中,所以不属于天体,ABD错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人轨道正常运行时是天体,C正确。

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克服真空环境的强辐射、缺氧等问题,由于宇航员们
出舱时穿着宇航服,佩戴氧气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因没有大气产生的失重问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

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1)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其原因有()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水汽少,云雨天气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
B.河谷地形。

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
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C
B
【提示】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8、2021年8月23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0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

下图为“祝融号”火星车传回地球的火星表面照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人造天体已经可以离开()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下列对“祝融号”火星车将信号传回地球影响较大的是()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震
D.台风
答案:
A
B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火星不属于地月系,但是属于太阳系,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人造天体从地球到达了火星,离开了地月系,但是没有离开太阳系,故选A。

(2)这是将信号从火星传送至地球,与地球表面的活动没有关系,CD错误;太阳辐射是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
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信号影响不大,A错误;太阳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增多时,释放出来
的强烈的电磁波直接干扰通信信号,故选B。

9、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点火发射。

约582秒后,该飞船成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的环地轨道。

10月16日6时56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为天体的时刻是()
A.点火发射时
B.离开对流层时
C.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
D.返回东风着陆场时
(2)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自身克服的主要问题是()
A.真空环境
B.高原反应
C.强辐射
D.失重
答案:
C
D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2)略。

10、2020年4月23日,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上海,标志着历时198天,行程共7万余海里的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

如图示意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
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四个科考站中()
A.长城站有极夜现象
B.中山站濒临大西洋
C.泰山站位于西半球
D.昆仑站距北极点最远
(2)第36次南极科考开始时()
A.太阳直射北半球
B.南极地区极夜
C.北京日落西南
D.南京昼长夜短
答案:
D
C
【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结合经纬度判断,长城站位于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夜现象;中山站濒临印度洋;泰山站位于东半球;昆仑站纬度最高,距南极点最近,距北极点最远。

(2)根据材料推算,第36次南极科考开始时为10月下旬,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北京日落西南;南京昼短夜长。

11、下图表示某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A.0°~90°N
B.23°26′S~90°S
C.23°26′S~23°26′N
D.0°~23°26′S
(3)我国科学家要到南极去考察,你认为最佳时间是()
A.每年6月~9月
B.每年11月~次年3月
C.每年3月~11月
D.每年4月~6月
答案:
D
B
B
【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2、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回答下列各题。

(1)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
A.X射线和黑子
B.X射线和Y射线
C.黑子和耀斑
D.耀斑和Y射线(2)下列城市最适应发展太阳能电站的是()
A.北京
B.重庆
C.上海
D.拉萨
答案:
C
D
【提示】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2)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最适应发展太阳能电站的城市。

【解答】
(1)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故选C。

(2)太阳能发电站依靠太阳辐射能,结合所学知识,选项中拉萨的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太阳辐射最强,所以最适宜发展太阳能电站。

故选D。

13、2021年10月20日清晨6时许,伴随着飞行了9小时15分的中国奥组委代表团包机降落在首都机场,冬奥会圣火火种顺利抵达北京。

据悉,该火种是从雅典(38°N,24°万)奥林匹亚遗址采集的。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中国冬奥会组委代表团离开雅典时,当地时间约为()
A.19日21时
B.18日21时
C.19日15时
D.18日15时
(2)圣火火种到达北京三个月内,相对于雅典,北京地区()
A.降水量更大
B.平均气温更高
C.昼夜长短相差更大
D.自然植被更茂盛
答案:
C
C
【提示】
时差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
本题组考查时间计算及区域比较。

以北京冬奥会为切入点,紧贴时事,彰显大国自信,真实情境体现学生地理
实践力。

【解答】
(1)据题意可知,中国冬奥会组委代表团10月20日早晨6时到达北京,飞机起飞时为9小时15分之前,即
飞机离开雅典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10月19日20时45分许,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此时雅典(东二区)
为10月19日14时45分许,接近15时,故选C。

(2)北京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雅典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且北京纬度高于雅典。

未来三个月内,即2021
年10月20日至2022年1月20日,为冬半年,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故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更大,C对;雅典冬季降水多,北京冬季寒冷干燥,A错;雅典为亚热带气候,北京为温带气候,冬季气温雅典更高,B错;雅典为常绿硬叶林,北京为落叶阔叶林,雅典冬季植被更为茂盛,D错。

故选C。

14、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优缺点非常明显。

优点有两个:一个是覆盖面大,单颗卫星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大
约40%;二是相对地球表面固定,地面天线对准后不必转动,不存在跟踪问题。

如下图1所示。

参考同步轨道
卫星运转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把空间太阳能电站放到同步轨道上去,原因是在同步轨道上的物体,一年中只
有春分和秋分前后各45天里,每天出现1次阴影,时间最长不超过72分钟。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1)把空间太阳能站放置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意义在于()
A.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比地球上要长得多
B.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太阳辐射的角度比地球上要大得多
C.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太阳辐射的总量比地球上要小得多
D.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太阳辐射的形式比地球上要多得多
(2)在地面上利用太阳能的局限性表现在()
A.有超洁净的环境,太阳能电池表面不会沾有任何尘土
B.受日夜变化、云层和天气变化直接影响大
C.较低纬度地区太阳能加热系统不可以长时间使用
D.除了供暖以外,太阳能没有淡化海水、太阳能运输、太阳能公共设施等其他形式(3)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缺点会是()
A.太空资源无限,我们可以无限制发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B.距离地面较近,信号强
C.信号传播路径长,信号有延迟
D.可以覆盖所有地区
答案:
A
B
C
【提示】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地球同步卫星及航天基地的选址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由“我们可以把空间太阳能电站放到同步轨道上去,原因是在同步轨道上的物体,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前后各45天里,每天出现1次阴影,时间最长不超过72分钟。

”可知,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比地球上要长得多,故A正确。

(2)A中,在地面上,太阳能电池表面不会沾有任何尘土不正确;B中,地面上利用太阳能与在外太空相比,受日夜变化、云层和天气变化直接影响大;C中,说法错误,较低纬度太阳通常更加丰富;D中,太阳能可以用来发电,进而可用来淡化海水等。

(3)由题意可知,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距离地面较远,所以传播信号路径长,有延迟。

15、材料一:孟晚舟女士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于当地时间9月24日16:27(夏令时)从加拿大温哥华机场起飞。

北京时间(9月25日)21:51许,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飞行时间为14小时多。

材料二:
孟晚舟女士于加拿大温哥华9月24日16:27(夏令时:温哥华夏令时时钟向前调整1小时)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起飞的时间相当于北京时间()
A.9月25日的早上7:27
B.9月24日的早上7:27
C.9月24日的午后3:27
D.9月25日的午后3:27
在同一时刻,加拿大的温哥华和北京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人们习惯
D.纬度差异
四地纬度高低及日期早晚判断正确的是()
A.纬度:①>②>③>④日期:②日期晚于③
B.纬度:④>③>②>①日期:②日期早于①
C.纬度:①>②>③>④日期:①日期早于也可能晚于②
D.纬度;④>③>②>①日期:③日期早于也可能晚于②
图中④地()
A.一年中无极昼极夜现象
B.与直射点的纬度差为20°
C.此时昼长可能小于12小时
D.纬度可能为75°N
答案:
A
B
C
D
【提示】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图中显示,①地昼长为24小时,全天太阳高度都是20°,说明该地位于北极点,纬度最高;②地昼长为24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20°,且该日最小太阳高度为10°,说明该地位于
85°N;③地昼长恰好为24时,即该日最小太阳高度为0°,且正午太阳高度为20°,说明该地位于80°N;④地
昼长略大于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20°,经过计算,其纬度低于80°N,所以④地纬度最低:①日期之前和
之后②地太阳高度均可能出现该日变化规律。

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故选c。

图中显示该日④地正午太阳高度是20°且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该地可能在北极圈内,所以一年中可以出现
极昼极夜现象,故A项错误;与直射点的纬度差为70°,故B项错误;此时昼长可能大于12小时,故c项错误:75°N处太阳高度日变化可能出现图示现象,故D项正确。

故选D。

16、太阳常数就是在日地间平均距离条件下,大气上界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影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一般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总是比大气上界太阳常数要小。

在我国某河谷地带的Q观测站,却观测到了
太阳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超太阳常数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超太阳常数现象主要集中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发生超太阳常数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小
B.云顶气态水分子的放热反应增强太阳辐射
C.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厚度小
(3)Q观测站最可能位于()
A.长沙
B.北京
C.海口
D.拉萨
答案:
B
B
D
【提示】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2)略
(3)略
17、下图为某时刻地球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且此时70°N正午太阳高度角恰好为0°。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日甲地的昼长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
A.自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B.23°26′S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C.23°26′N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D.自20°S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
A
D
【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8、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C.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2)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C.高原北部的风能
D.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答案:
B
D
【提示】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水汽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因此太阳能丰富,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川广布,与太阳光照时间和强度关系不大,不是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太阳能丰富,C符合题意;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因此太阳能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的,而生物能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因此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密切相关,A不符合题意;水能是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太阳辐射能量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因此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B不符合题意;风能来源于大气运动,而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因此高原北部的风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C不符合题意;藏南谷地的地热能的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19、地质时期的气候以冰期与间冰期(间冰期是大冰期中相对温暖的时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读图,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
(2)下列属于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早期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答案:
C
D
【提示】
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读图可知,中生代的气候偏暖偏干,故选C。

(2)从图中可知,新生代末期偏冷,属于第四纪冰期,故选D。

20、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可能是()A.运动速度慢B.距日距离远C.质量与体积小D.公转周期长答案:
A
C
【提示】
天体及天体系统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2)略
综合题
21、读“地震波的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

(2)图中地震波E是,F是;图中分界面A是,该界面以下E波F波的速度变化是B是,该界面以下地震波E,地震波F速
度。

(3)图中圈层:C是,D是
(4)物质状态:C层(固、液、气)
(5)岩石圈范围是指。

答案:(1)地震波
(2)横波;纵波;莫霍界面;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突然下降
(3)外核;地壳
(4)液态
(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
解析:(1)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地震波。

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2)从左图中可以看出,E波传播速度慢,F波传播速度快。

因此E为横波,F为纵波。

A界面是地球内部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