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备课建议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备课建议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备课建议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备课建议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第一专题:科学之光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2.呈现方式:文本研习3.核心文本:《物种起源》绪言/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纹4.教学重点:整理说明文知识(抓住对象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5.课时安排:10 课时“科学之光”专题基本上是说明文,设计这个单元有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一些梳理的意图。

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基本上考虑到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英]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版本比较多,有的又译作“导言”。

“导言”与“绪论”差别并不大,但与“序言”却差别很大。

简单地说,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但导言或绪论则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序言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导言或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序言与原著作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导言或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可以用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点就可以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可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去把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说课稿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说课稿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全册配套视频动画讲课播放《物种起源》绪论一、说教材地位作用: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的第一篇课文。

本专题多为说明文,重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学生学会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

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

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充分显示达尔文审慎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2、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3、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根据本节课特点再结合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把教学重难点定为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本课的学法是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法,诵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一)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的一句名言。

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观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专题《景泰蓝的制作》word教案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专题《景泰蓝的制作》word教案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专题《景泰蓝的制作》word教案教材概述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外部特点和本质特征,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性和内在联系。

《景泰蓝的制作》抓住手工操作的景泰蓝的制作方法,以制作工序为顺序来进行说明。

六大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既符合生产工序,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说明写作此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16段),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第三部分(第17段),强调景泰蓝的手工操作的特点,突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景泰蓝制作的工序及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

本文的难点是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思路方法本文文字平易,通俗易懂。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详略及语言特点等几个要点组织学生质疑,由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最后教师再加以评析总结。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掌握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

3.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4.体会本文准确、朴实、平易的语言特点。

5.体会景泰蓝的美,感悟字里行间表露的作者对景泰蓝这种艺术品由衷的赞美。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美轮美奂的房屋,富丽堂皇,陈设中有那么几件景泰蓝,更衬托出一种高贵优雅之气。

景泰蓝作为手工艺品,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奇妙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是巧夺天工之作,如今景泰蓝、剪纸、中国结和奥运吉祥物,已流行海内外,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

让我们随叶圣陶先生参观这一手工艺品的制作全过程,感受一下:智慧创造出美丽,美丽源自于创造。

推进新课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备课建议 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备课建议 PPT课件
• 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 阐释,虽是一家之言,但却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28
•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 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 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 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 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 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 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 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 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 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17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 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 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 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 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 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6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 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探索规律、思考价值和自身品格 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 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
文化与野草之美
科学与美的同构,按照美来造形
7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 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 境界。
3
一、内容目标--工具性目标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 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 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科学之光【专题解说】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本板块又将目光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本专题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有关于事理说明的,也有程序性说明;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2、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学法建议】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1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设计思想《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

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欣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科技因素,文中对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要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

本课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出评价,选择自己欣赏或感到不足的作大胆发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所包含的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关注,作者对文化的尊重,对记忆的尊重,造就了歧江公园的独特,特别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俞孔坚: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并获世界建筑奖,ULI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3.1【教学设计】《景泰蓝的制作》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3.1【教学设计】《景泰蓝的制作》

《景泰蓝的制作》本文介绍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作者抓住手工操作这一特点和掐丝、点蓝两道关键工序,按照景泰蓝生产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学习本文还应体会到制作景泰蓝的工艺师们高超的智慧与技艺和工作的辛劳,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钦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安排说明顺序,并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认识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特点;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平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文字平易,通俗易懂。

采用教师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详略及语言特点等几个要点质疑,由学生思考、讨论、作答,再由教师评析总结的方式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安排说明顺序,并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认识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平易的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到网上或图书馆搜集有关“景泰蓝”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弄清“景泰蓝”制作历史、名称缘由、产品特点、发展状况等。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了解另外一种驰名中外的我国特色手工业品——景泰蓝。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必修五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案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必修五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案

三、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四、?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那么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聚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字词强化:
癸〔ɡuǐ〕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管弦〔xián〕悟〔wù〕言万殊〔shū〕
嗟〔jiē〕悼彭殇〔shānɡ〕形骸〔hái〕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六、课文研读:
人贤
时美景美事趣兴雅作者为何而乐?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人贤
辰良事趣
赏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情真
教学后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李曼泓一、教材分析《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先生写于1955年的一篇说明文。

苏教版将此文收入第五册“科学之光”专题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中。

这篇文章说明了景泰蓝的生产过程,是一篇程序性说明文。

作者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详有略,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条理有序地交代了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典型意义。

二、学情分析无锡市第一中学,是江苏省一所四星级高中,省重点学校。

学生的整体水平处于江苏省同类学校学生的中上水平。

我所任教的学生是高二文科班学生。

虽是文科班,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对作文感到头疼的学生为数不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可以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阅读和写作这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利用学校紧靠无锡惠山泥人厂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参观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模仿课文写一篇说明文,题为《惠山泥人的制作》。

通过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的作文练习打通,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细细体会课文写作的妙处,并在接触大量综合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教学目标1.阅读目标:①学生能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②了解作者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有详有略地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写法。

2.写作目标:能以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特征。

五、课时安排三节课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教学(一)导入新课[PPT1]展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青花瓷瓶,另一张图为景泰蓝花瓶。

由此导入写作背景。

(二)简介作者[PPT2]叶圣陶,名绍钧。

1894年生,江苏苏州人。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之《景泰蓝的制作》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之《景泰蓝的制作》

加强产业协作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 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推动国际化发展
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化发 展,提高国际知名度。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 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 的人才保障。
06
实践活动:体验景泰蓝制作或参观当地手工艺 品博物馆
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工艺品市场,了解手工艺品现状
掐丝、点蓝、烧蓝等关键步骤
掐丝
将金银丝按照设计图案掐成各种形状,然后粘贴在 胎体上。掐丝工艺要求精细,线条流畅,形状准确 。
点蓝
在胎体上填充珐琅釉料的过程称为点蓝。点蓝时需 根据设计图案选择合适的釉料颜色,并用特制的工 具将釉料均匀地填入胎体上的凹槽中。
烧蓝
点蓝完成后,需将胎体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制。烧 制过程中,珐琅釉料会熔化并附着在胎体上,形成 色彩斑斓的景泰蓝制品。
作者对制作过程中的动作、声音、颜色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景泰蓝 制作的独特魅力和工艺之美。
体现作者对传统工艺热爱之情
作者通过详细介绍景泰蓝的制 作过程,表达了对传统工艺的 热爱和敬意。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工 艺的珍视和传承意识,呼吁人 们关注和保护传统工艺。
作者对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 独特美感给予了高度评价,体 现了对传统工艺的深厚感情。
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具体的 细节,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呈 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 身于制作现场。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既具有 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体现 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描绘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生动语言
“掐丝”、“点蓝”等术语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景泰蓝制作的关键环节。
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像鸽子蛋似的”、“仿佛随意地在涂着蓝色的旋 涡”,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欢迎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_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_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现在,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当然,在阅读时首先要疏通生字:1.字词注音:鳟(zūn)鱼蚁冢(zhǒng)苜蓿(mù_u)鲱(fēi)鱼蹩(béi)脚2.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学生:(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教师: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学生:(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教师: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学生:(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教师: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学生:(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教师: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学生:(〝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3.现在,请同学们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完成,教师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第三部分(第_至_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四.全文主体部分探究:1.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2.安排趣味性讨论: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设置预案如下:(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五.拓展探究: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三.教学方法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二)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①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注意语调.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三)深入研读(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四)拓展延伸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五)小结作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五.板书设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三.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四. 说学法引导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五. 说教学过程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_分钟)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 信息收集处理⑴聚焦问题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 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B. 分析人物性格.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学生简要口头回答)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3. 要求学生课外以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第五册(最新目录)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文本研习)
 版块一探索与发现: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教案:第一专题 第6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教案:第一专题 第6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版含答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4.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介绍俞孔坚。

2、出示俞孔坚的两句名言,导入新课。

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而具有独特个性的说明文。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自习基础上讨论:1题目和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

);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2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

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3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文章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顺序?逻辑顺序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我们首先要把握文章大的结构,作者基本上是从问题入手的,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兰亭集序1 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兰亭集序1 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仿学课文生动的语言——景语、情语、叙事语。

2.掌握书序体裁的特点,提高把握文言词类,句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现,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洗练,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的生死观。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

2.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突出把握书序的特点,学习本文的生动语言。

2.明确评价作者阐明的生死观问题。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县)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你又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 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这篇序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中流露了一些消极思想。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第一课时〖学习导航〗一、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二、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灵活运用六种方法:1.假言因果法; 2.同类归纳法; 3.披文示意法;4.意义分析法;5.正反对比法;6.叙议交融法。

(一)假言因果法: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实例借鉴:示例1(观点:坚持才能成功)(事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叙述例子)(假言说理)“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

如果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新药当然不会问世。

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分析例子)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假设桥梁)示例2(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事例)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

(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2.方法点拨: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纹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第一专题:科学之光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2.呈现方式:文本研习3.核心文本:《物种起源》绪言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 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4.教学重点:整理说明文知识(抓住对象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5.课时安排:10 课时“科学之光”专题基本上是说明文,设计这个单元有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一些梳理的意图。

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基本上考虑到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英]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版本比较多,有的又译作“导言”。

“导言”与“绪论”差别并不大,但与“序言”却差别很大。

简单地说,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但导言或绪论则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序言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导言或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序言与原著作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导言或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可以用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点就可以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可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去把握。

他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在文章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体会和把握达尔文身上的科学精神,也应该是本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对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精神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物种起源〉绪论》是典型的例子。

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这样来研习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领略本文在说明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的特点。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11—18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这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1—16段)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在遗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非常专门的生物科学工程,怎样面对非专业的公众把这一计划说明白是相当困难的。

除了条理清楚外,语言的通俗也是本文一个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反复体会,学习借鉴。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应该用好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科普效果。

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文艺性的说明文关于植物: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关于动物:周晓枫《斑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传统的经典性说明文。

教师在指导学生研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荔枝的了解去理解、印证文章中的内容,体会文章说明的技巧。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比较清楚。

虽然对结构的划分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还是明晰的,一是说荔枝本身的结构,一是对荔枝的生长等情况进行介绍,其他内容都是次要的,可分可合,不必太拘泥。

《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斑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突出了蛇的斑纹的艳丽,行动的迅速、诡谲。

文章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进行了重新复叙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这些传说一方面与这些动物的习性有关,与这些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关,并在些基础上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与审美意识,而且因为民族、国家、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这类不同的传统还有许多。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同时,作者对斑纹排列呈现的规律作了探讨,以斑纹为线索,作者还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做了说明,并且还对它们的启发意义做了引申性的阐发,如“团结就是力量”另一面的揭示,对善与恶关系的思考等等。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到最后,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写道:“因为距离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本文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

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

“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

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斑纹》的写作特点一是以一驭多,自由而洒脱。

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二是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是语言绘形绘色,非常准确,同时又富有诗意与智慧,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文中的许多议论性的语句,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的阐释,虽是一家之言,但却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文艺性的说明文的特点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文艺性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是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到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这一点教学时需要特别强调。

《斑纹》的艺术性也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在研习时要让学生反复琢磨品味。

*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传统的典范的说明文。

文章以产品制造的程序为说明顺序,条理清楚,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几道工序的说明又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采用的说明方法也多种多样,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事物说明清楚。

语言也质朴、晓畅,如语家常,在介绍说明事物时显得非常亲切,这也对说明效果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和几点遗憾。

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

俞教授曾经这样充满深情地写道:“当我们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

在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给每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多少回忆,又给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多少想像的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第三部分: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第四部分: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第五部分:几点遗憾。

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