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
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
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
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美学”是独具中国特色与魅力的美学形态,却一直被西方称为“审美智慧”。
B.“天人相和”具有“生命创生”的内涵,“生生美学”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C.艺术创造的规律就是阴阳之道,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艺术的生命之美。
D.诗歌的意境、绘画的气韵、书法的神韵等使艺术产生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被西方称为‘审美智慧’”错误,由于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这样称呼。
B项“‘生生美学’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态之美”错误,“生生美学”是一种美学理论,并不能表现生态美。
C项“艺术创造的规律就是阴阳之道”错误,原文第四段为“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交代背景,然后引出“生生美学”的概念,再围绕“生生美学”逐层展开。
B.文章从“生态美”“生命美”“含蓄美”三方面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无穷生命力。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论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文章以齐白石的虾图为例,证明了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项“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无穷生命力”错误,应是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长期盛行,使我们对自己的审美理论缺乏自信。
B.“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体现在鲜活的中国传统艺术中。
C.国画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等阴阳虚实的对比,就可以形成活泼的艺术生命力。
D.如果不深入体悟和研究,就难以真正领会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生生美学”。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C项“就可以”错误,由第四段“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可知,并非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就一定能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风信子的花语
彭小妮
①有一种叫风信子的花,我原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蒲公英的花。
今天,我才知道关于风信子的传说。
美少年海辛瑟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他因被误伤而失去了生命,在他的鲜血
染红的土地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种花就是风信子。
它的花茎上,长着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风吹过时,每一朵花都有飞翔的姿态!海辛瑟斯用鲜红的血化成鲜艳的花朵,他的生命没有消逝,风信子是他的化身,他还在为这个世界呈现着美,分享着美,风信子是他怒放生命之花!所以,人们赋予风信子的花语为“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
这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让人心碎,又给人力量。
风信子盛开之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美的延续,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
②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会让我们遭受失去生命的威胁。
我们不能如海辛瑟斯将生命化成风信子,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灯亮着的时候,就百倍珍惜,无比坚强。
这有爱的世界不会遗弃每一个人,哪怕带着伤痛,哪怕只剩下一丝意念。
因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重燃生命之火。
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千万双手在寻找,千万人在呼唤生命重归,所有的人都在为遭受苦难的生命祈祷,坚持、坚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是啊,这有情的人间,值得你万分留恋,让你保留着生命微弱的火种,直到寻找到你。
多少人还在等待着将更多的爱给你,要在更长久的日子里与你同享生的欢乐。
在苦难之后重生的生命,必然如风信子一般,获得了永生。
那开放的风信子,是美和坚强的化身,是永不凋谢的爱创造的奇迹。
所以,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感谢从地球上的四面八方,为你汇流的爱和援助。
③而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护卫着幼小生命的伟大母亲。
看哪,这里没有悲痛,没有泪水,这娇小的乳儿,他还在安睡,在梦中微笑。
在母亲的血流尽的地方,长着一株绿色的风信子,它告诉我们,生命在此延续,生命将生生不息。
无需多言,人间大爱也将无限延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慰藉、温暖、勇气和力量。
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它开得如此灿然,用它生命的亮彩展示它的美,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与我们分享它的快乐、幸福和感恩——这是多么美的世界,所有的生灵都互相关爱,彼此报答,生生不息。
④许许多多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去了没有灾难的天堂,得到了永远的安息;也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在黑暗中艰难地守望救助,获得了重生。
灾难降临,鲜血染红了这一块土地。
而我们相信,灾难过后,风信子会开满这里,它会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哀歌,噩梦终将成为过往,逝者安息,生命还在延续。
它会告诉我们,它曾承受过巨大的苦难,也倾听过壮丽的爱之歌,有了这些,才有它今天的盛放。
是的,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它由无数的生命鲜血化成,它是生命之花,为的是带给人们新的启示:生命值得珍惜,有永不放弃的意志,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成为开不败的花朵;生命的意义在于相互的温暖,在于困难和危机之中,相互的鼓励,互相的依靠,互相的关照。
它还告诉我们,驱走一切的阴影,就可以像它一样,经历过黑暗的一刻,也还是可以盛开得无忧无惧,可以为这世界展现它的美与坚强,在全世界传递爱和温暖,诠释生命最深刻的含义。
⑤“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有了
生命,也就有了坚强,有了精彩,有了这丰美的世界。
⑥愿生命如花,愿风信子的花语永远传递:珍惜生命,同享人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不断出现“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风信子会开满这里”“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这类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美好与坚强的信心。
B.②段末尾作者说“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是作者推衍出的一层内涵,其实感恩不是风信子的花语。
C.作者从一朵花的花语切入阐释生命的意义,运用对比、层递等多种手法,以简驭繁,切口小而内涵丰富。
D.全文写花写生命,花与生命交融辉映,难分彼此,这是作者感情真挚和感悟深沉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C项“对比手法”错,没有对比。
5.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从风信子花的传说写起?(6分)
答:
答案传说交代了风信子花的由来和花语的内涵,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以传说开头,使风信子花的形象更丰满动人,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首句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答。
如内容上,交代了风信子花的由来和花语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6.第②段中作者说“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结尾部分第⑤段又说“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6分)
答:
答案不矛盾。
作者说生命脆弱,是指人随时可能遭遇意外和灾难,随时面临失去生命的威胁,唯其脆弱,才更应珍惜;但同时每个生命都有可以延续的坚强,有可以展示的精彩,是美丽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
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
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
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
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
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
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
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
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
1949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
当大陆政治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是为天时。
而香港的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
饶宗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览书画,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
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
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
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
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
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
在现代中国,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
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
追寻这些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可复制性。
B.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C.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答案 C
解析C项,“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错误,原文为“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
B.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D.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读书目的性强”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为“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
C项,“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很高的境界”颠倒因果关系,原文是“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
D项,文中没有叙述饶宗颐“对待人生的态度”,
无中生有。
9.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饶先生一生取得巨大成就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内缘: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强烈的问题意识,且读书全凭兴趣,做学问不失本我,全无功利性。
外缘: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商帮的财力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
启发:(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先分析“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
而从中受到的启发,可以多从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内缘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
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
....,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
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
...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
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大名”是地名,作“顿”的状语,“燕兵久顿大名”中间省略“于”,不可断,排除A、C两项;“当不战自疲”的意思是“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中间不可断,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