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的影响
张新龙;樊伟;王榆富;王晋平
【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全麻行开胸手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给予同样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切皮前10 min和手术结束前10 min分别给予给予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5 mg。
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RSS躁动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即刻和拔管10、20、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对照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SS躁动评分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和拔管10、20、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能够有效减少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6(014)014
【总页数】2页(P104-105)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作者】张新龙;樊伟;王榆富;王晋平
【作者单位】晋城晋煤集团总医院山西晋城 048006;晋城晋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6;晋城晋煤集团总医院山西晋城 048006;晋城晋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晋城 048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2
外科术后疼痛可使患者机体产生多种应激反应,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开胸手术术后疼痛剧烈,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
麻醉手术后患者出现烦躁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之一,尤其是开胸手术患者更易在术后发生烦躁。
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术后疼痛是引起术后烦躁的一个重大导火索,因此要减少患者的术后烦躁程度需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
故此,选择适宜的药物来预防并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很有必要[2-3]。
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其他镇痛药物合用能够减少该镇痛药物的用量,可能具有减少术后躁动发生的作用。
地佐辛是国内新上市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是混合激动拮抗剂,是κ阿片受体激动剂,κ阿片受体分布于大脑、脑干和脊髓,激动κ受体可产生脊髓镇痛、镇静和轻度抑制,与镇痛、缩瞳、镇静有关。
地佐
辛是μ受体拮抗剂,对μ受体只引起较弱的效应,有时可以对抗激动药的部分作用,不会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
镇痛效果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开胸手术对
患者创伤性比较大,且易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4]。
本研究旨在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联合应用对全麻术后患者躁动发生率的影响,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减少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ASAⅠ或Ⅱ级,年龄35~65
岁,体重50~75 kg,全麻行开胸手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排除呼吸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溃疡病史、精神病病史、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阿片类药物成瘾史、术前高度紧张焦虑、酰胺类局麻药过敏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未给予麻醉前用药,患者入室后,均进行无创生命体征监测,与此同时,开放静脉通路。
常规将丁卡因凝胶均匀涂抹在气管导管和导管表面,然后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300 ml进行麻醉诱导。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和维持方案。
两组给予同样的麻醉诱导方案:静脉推注1.5 mg/kg丙泊酚,0.3 μg/kg舒
芬太尼,0.1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待面罩加压给氧5 min后快速气管内插管。
插管成功后,连接医用欧美达7100型号的麻醉机,调节呼吸频率10~14次/min,潮气量调至8~12 ml/kg,同时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35~40 mm Hg。
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6 μg/(kg·min),苯磺酸阿曲库4~8 μg/(kg·min)(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吸入2%~3%七氟烷(皮肤缝合结束前10 min停用)。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手术切皮前1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
束前10 min给予地佐辛5 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拔管时间、RSS躁动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详细观察患者苏醒
期躁动情况,记录RSS躁动评分和躁动例数。
同时详细记录拔管即刻和拔管10、20、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RSS躁动评分:0分:安静;1分:轻度躁动,比如,间断呻吟等;2分:肢体出现躁动,但不强烈,持续呻吟;3分:激烈挣扎或者喊叫,严重躁动。
Ramsay镇
静评分:1分,则为焦虑,2分,则比较安静合作,具有良好的定向力;3分,则表现为嗜睡,但能够听从指令;4分,则处于睡眠状态,但能够唤醒;5分,则处于睡眠状态,只有对强烈的刺激才有反应;6分,则呼唤不醒;其中镇静评分在2~4分,则为镇静满意状态,5~6分,则为镇静过度状态[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RSS躁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拔管时间为(13.8±5.0)min,观察组拔管时间为(6.21±3.8)min,对照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SS躁动评分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比较
观察组拔管即刻和拔管10、20、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患者在接受全麻手术后所发生的躁动,其根本原因目前科学上并没有确切的证实,有人提出可能是中枢神经被麻醉药抑制所导致[5-6]。
氟比洛芬酯是将氟比洛芬的酯化衍生物氟比洛芬脂以脂质微球(lipid microspheres,LM)为载体制成脂质乳剂,可以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从而使药物可以靶向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更好地发挥镇痛作用,并且减少了相关并发症[7]。
地佐辛是阿片类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主要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并有一定镇静作用,它又同时拮抗μ受体,成瘾性较小而被
广泛地用于临床。
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的镇痛作用相当于同等剂量的吗啡[8]。
全麻手术中经常使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等来抑制患者的疼痛,其在发
挥超强镇痛镇静作用的同时也会延长患者苏醒的时间,增加副反应的发生率。
本试验中使用的氟比洛芬酯具有无中枢抑制超前镇痛等特点,不易产生呼吸抑制,因此患者在术后不会产生缺氧的情况,同时使用的地佐辛镇痛效果较好,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各自的副作用,增加了安全性。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对照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RSS躁动评分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和拔管10、20、30 min时Ramsay 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可以减少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献】
[1]孔岚,周一.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6-8.
[2]刘晓宇,段满林,王建华.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3):213-215.
[3]葛曙光,李平,刘娜.氟比洛芬酯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42-45.
[4]朱洁芳.地佐辛对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2,12(6):4-8.
[5]赵煜毅,邱建磊,吕明波,等.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减轻术后烦躁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4):78-79.
[6]焦亮,刘瑞昌.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用于颌面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痛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1):104-106.
[7] Hashida M,Kawakami S,Yamashita F.Lipid carrier systems for targeted drug and gene delivery[J].Chem Pharm Bull,2005,53(8):871-880.
[8]何克强,柴小青,陈昆洲,等.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