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延庆区体育运动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延庆区体育运动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
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
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
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
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
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
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1. 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 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的呼吁。
B. 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 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措施。
D. 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
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3. 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
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l.8万吨。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900万晚/年,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
(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材料二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值班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
”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
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
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己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
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放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
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
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
B. 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C. 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 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
C. 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6.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 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
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
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古籍,都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都体现了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B.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与人全都是有机统一、无法分割的。
C.有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纲领“诗言志”与陆机的“ 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作者对此持反对态度。
D.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艺术价值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从精神引领和提升人格境界的角度作了分析。
B.引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在论证的各个层次,作者都直接引述了前人的经典言论,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C.本文认为唐诗宋词应是阅读古籍的首选阅读对象,并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D.从中华传统文化到古诗,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却逐层深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坚持人品与文品并重,阅读“ 第一等真诗”,不仅可体会“第一等襟抱”,更重要的是能读出“第一等学识” 。
B.在情志方面,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它们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
C.无论是情操禀赋还是艺术表现,李、杜、苏、辛作品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极致的审美享受中领会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阅读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11. 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 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 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 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
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 韩愈和张籍关系好。
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秋野五首(其二)①
杜甫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衰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秋风吹几杖②,不厌此山薇③。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诗人流离菱州之时;②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用以借指老人;③此山薇:商朝孤竹君之二子伯爽、叔齐,商朝灭亡后,两人耻而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山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阐明道理,即人生的道理是容易认识的,任何事物都难以违背其规律。
B.颔联意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句,旨在借鱼、鸟来表达思归之情。
C.衰老之人甘于过贫病交加的日子,荣华富贵之人也难免会有是非灾难发生。
D.围绕首联,后三联分别在景、议、叙中寓理,全诗说理但不枯燥,饶有兴味。
15.末句“不厌此山薇”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
”(《里仁》)
(2)曾子曰:“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泰伯》)
(3)《老子》(第64章)中,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运用三个排比句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请写出其中的两个句子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从下面词语中挑选合适的词语,根据要求组成对联。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1)新春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办公室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高二(1)班将举办《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朗读会,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则串台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能扣住朗读内容,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120字。
节目:《登岳阳楼》(杜甫)
节目:《菩萨蛮(其二)》(韦庄)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是一种必不少的生活内容,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
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情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标题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应是在“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未然理解成立已然,时间错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于文无据。
文中只提到“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这一现状,并未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概括出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概括出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减少粮食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根据“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概括出有助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根据“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