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全真模拟题(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全真模拟题(一)
课程代码:0039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9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镇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是活动和过程
B.科学精神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C.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
D.科学知识就是科学
【答案】D
【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科学知识只是科学最为显性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对科学的静态理解。

【分值】1.0
2.幼儿将餐具和玩具进行分类摆放,这种分类属于()
A.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
B.按照物体间联系分类
C.按照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D.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
【答案】A
【解析】按照物体用途分类,幼儿将餐具和玩具进行分类摆放。

【分值】1.0
3.运用重叠法和并置法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在教学中,应先采用并置法,再使用重叠法
B.摆放物体时,应将物体摆成横排进行比较
C.在比较时,要先教幼儿比较两组数量一样多的物体
D.各组物体中物体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答案】A
【解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先采用重叠法,再使用并置法。

【分值】1.0
4.下列关于基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数是指集合中元素的多少
B.基数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
C.计数是被称为基数的东西的数量
D.基数是和计数开始于0的自然数
【答案】C
【解析】基数是指集合(一组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元素的多少,它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

计数和基数的关系在非形式的使用中,基数就是通常被称为计数的东西的数量。

它们同一于开始于0的自然数。

【分值】1.0
5.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不适合幼儿阶段探究的主要内容为()
A.地球的物质
B.天气与气候
C.地球、太阳与月亮的活动
D.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答案】D
【解析】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适合幼儿阶段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天气与气候,地球、太阳与月亮的活动。

【分值】1.0
6.了解“花的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属于______的探究。

()
A.生物的身体特征
B.生物的基本需求
C.生物的简单行为
D.生物的生命周期
【答案】A
【解析】对于生物身体特征的探究主要包括两类问题:一是生物的身体构造包括什么,二是该构造有何功能。

【分值】1.0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对象是()
A.0~6岁的幼儿
B.0~3岁的幼儿
C.3~6岁的幼儿
D.3~7岁的幼儿
【答案】C
【解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以3~6岁幼儿为对象,引发幼儿探究科学的主动性,支持幼儿经历探究与发现,旨在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三位一体的科学素质的教育过程。

【分值】1.0
8._______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最主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
A.区角科学教育活动
B.日常科学教育活动
C.集体科学教育活动
D.科学游戏教育活动
【答案】C
【解析】在当前科学教育实践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仍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最主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分值】1.0
9.下列关于“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A.先平面后立体
B.先会指认再会配对
C.先会命名再会指认
D.先会指认再会命名
【答案】A
【解析】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是先平面后立体;先会配对再会指认,最后才能命名。

【分值】1.0
10.能够按照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和长短对物体进行分类,而不能对物体的简单用途或数量特征进行分类。

上述表述适合_______幼儿。

()
A.1~2岁
B.2~3岁举
D.4~5岁
C.3~4岁
【答案】C
【解析】3~4岁的幼儿能够按照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和长短对物体进行分类。

【分值】1.0
11.学前儿童测量概念的发展依次为()
A.游戏阶段、比较阶段、使用任意单位阶段
B.游戏阶段、比较阶段、使用标准单位阶段
C.比较阶段、游戏阶段、使用任意单位阶段
D.比较阶段、游戏阶段、使用标准单位阶段
【答案】A
【解析】儿童测量概念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游戏阶段、比较阶段、使用任意单位阶段、需要使用标准单位阶段及开始自主使用标准单位阶段。

其中前三个阶段的测量概念的发展主要是学前儿童阶段的情况。

【分值】1.0
12.所有的计数活动都是用同一组数词对不同物体进行计数,这点体现的是计数活动的()
A.一一对应原则
B.固定顺序原则
C.基数原则
D.抽象性原则
【答案】D
【解析】计数活动的原则有:一一对应原则、基数原则、固定顺序原则、抽象性原则及顺序无关原则。

抽象性原则是指所有计数活动都是用同一组数词对不同物体进行计数。

【分值】1.0
13.人的耳朵可以听到_______的声音。

()
A.20~20000 Hz
B.1000~3000 Hz
C.1000~20000 Hz
D.20~3000 Hz
【答案】A
【解析】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出z的声音,最敏感的是1000~3000Hz 之间的声音。

【分值】1.0
14.______幼儿搭积木的水平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地判断积木之间的位置与远近关系。

()
A.小班前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答案】C
【解析】在不断的活动中,中班幼儿搭积木的水平明显提高,不仅在于活动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幼儿已经对积木之间的空间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能够较好地判断积木之间的位置与远近关系。

【分值】1.0
15.关于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
A.缺乏守恒能力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B.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也不具备守恒能力
C.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初步具有守恒能力
D.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答案】A
【解析】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缺乏守恒能力的阶段:属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过渡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渐渐呈现守恒能力,但并非完整的守恒,仅在某些情况上有守恒的可能:(3)具有守恒能力的阶段:已经达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于操作的物质的每一种转变,都能立刻做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能够说出适当的理由。

【分值】1.0
16.下列属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是()
A.叶子什么时候长出来的牌尘
B.什么情况下石头会发出声音
C.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
D.汽车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答案】C
【解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科学和数学。

在数学部分主要包括:数概念发展的思维基础,以及数量形、空间关系五个方面的内容。

【分值】1.0
17.“教师对幼儿说:你的苹果在桌子的上面”,该表述教师有意地使用了空间方位词,是为了()
A.使幼儿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变化
B.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物体的位置
C.引导幼儿获得对空间的感觉
D.引导幼儿认识空间位置
【答案】B
【解析】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物体,每个物体不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

因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时时感知物体的位置、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可以在与幼儿对话时,有意地使用空间方位词,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

如教师可以说,你的苹果在桌子上。

【分值】1.0
18.“能通过积极探索尝试,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的教育目标最适合的年龄段是()
A.2~3岁
B.3~4
C.4~5岁
D.5~6岁
【答案】C
【解析】4~5岁幼儿量的比较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1)能通过感知体验区别说出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和轻重等量的特征;(2)能够积极观察、探索比较,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不同量的物体中(其中两个物体是相同的)找出等量的物体;(3)能通过积极探索尝试,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分值】1.0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科学区角的类型是()
A.沙水区
B.艺术区
C.饲养角
D.采摘
【答案】D
【解析】教育科学的区角主要包括科学发现区、自然(植物)角与饲养角,以及开展科学活动的其他区角。

开展其他科学活动的区角包括沙水区、阅读区、艺术区、建构区。

【分值】1.0
20.下列描述不属于固体特性的是()
A.颜色、大小、形状
B.轻重、质地、软硬
C.软硬、弹性、溶解性
D.沸点、表面张力、酸碱度
【答案】D
【解析】固体的特性包括颜色、大小、形状、轻重、质地、软硬、弹性、溶解性、吸水性等。

【分值】1.0
21.“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幼儿能够正确地说出:三角形”表述的是图形认识过程中()
A.比较
B.配对
C.指认
D.命名
【答案】D
【解析】幼儿图形认识过程的发展特点为:最容易的是配对,之后发展到指认,最后才是命名,即配对一指认一命名的过程。

所谓命名是让幼儿说出给定的图形名称。

【分值】1.0
22.下列属于“同数异长”的表达形式的是()
A. F
B.
C.
D.
【答案】B
【解析】让幼儿感知、体验一定数量相同颜色、相同大小的物体,改变其摆放的位置和排列的形式,保持物体的数量不变。

这一感知、体验的形式有:同数异长、同数异位。

【分值】1.0
23.下列选项中,属于4~5岁儿童的几何形体发展目标的是 ( )
A.喜欢玩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
B。

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能积极进行求同活动
C.初步感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D.能感受到长、宽、高等特征
【答案】C
【解析】4~5岁儿童的几何形体发展目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感知观察活动中获得快乐;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和半圆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周围的环境寻找出与图形相似的物体;能通过感知与观察正确辨认和命名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和半圆形等图形;初步感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分值】1.0
24.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学习最为基础性的共同点是( )
A.以知识和基本计算技能为主的教育
B. “探究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C.建构学习经验
D.心理年龄特征
【答案】B
【解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再是以知识和基本计算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从学前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学习数学的特点方式出发,将二者共同考虑,突出了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学习最为基础性的共同特点一“探究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分值】1.0
25.下列操作中,采用的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操作法的是 ( )
A.运用玻璃珠对生活中出现的物品进行计数
B.击鼓说数
C.奇妙的口袋
D.给小兔子找房子(小兔子住第几层)
【答案】A
【解析】操作法是学前儿童通过亲自运用操作直观教具和活动物品材料,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进行探素,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分值】1.0
26.下列表述不属于连续的量的是( )
A.人数
B.时间
C.体积
D.重量
【答案】C
【解析】量是指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能用个数数出来的量叫不连续量,如人数、苹果的个数等;不能用计数方式数出来的量叫连续量,如长度、体积、时间、重量等。

量的大小通常用数字和单位来表示
【分值】1.0
27.任何客观物体与它周围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位置关系,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对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辨别与判断,就是对()
A.物体空间方位的感知
B.物体空间知觉的感知
C.物体空间概念的感知
D.物体空间立体的感知
【答案】A
【解析】任何客观物体与它周围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位置关系,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对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辨别与判断就是对物体空间方位的感知。

【分值】1.0
28.关于课堂探究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活动
B.学习者要优先考虑探究过程
C.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解释
D.学习者要根据证据来评价自己提出的解释
【答案】C
【解析】课堂探究的特征:(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运用证据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3)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自己提出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分值】1.0
29.一般小班幼儿能理解的时间概念是( )
A早上和晚上
B.星期
C昨天、今天和明天
D.整点和半点
【答案】A
【解析】小班幼儿一般为3~4岁年龄段,该年龄段要求在生活中让幼儿初步理解体验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逐步尝试正确使用这些时间词汇。

【分值】1.0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71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0.生物的生命周期
【答案】生物的生命周期是指动物和植物经历的出生、生长和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分值】3.0
31.科学态度
【答案】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于探究客观世界所持有的稳定心理倾向,该心理倾向决定个体对世界的探素方式与探索程度。

【分值】3.0
32.测量
【答案】测量就是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是将事物的属性量化,赋予这个属性一个数的过程。

【分值】3.0
33.日常随机科学活动
【答案】日常随机科学活动,顾名思义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与科学有关的活动,以及随之产生的科学探究。

【分值】3.0
34.数的组成与分解
【答案】所谓数的组成与分解是指一个数(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

【分值】3.0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5.简述学前儿童时间的教育方法。

【答案】(1)通过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感知与体验时间;
(2)利用图书阅读以及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明题时间概念;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感知时间的顺序性;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比较活动的快、慢、快些、慢些等;
(5)制定合理的生活常规和作息制度;
(6)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和理解时间;
(7)在生活中认识钟表和日历。

【分值】6.0
36.简述学前儿童进行分类活动的意义。

【答案】学前儿童进行分类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分类能够帮助儿童感知集合;
(2)分类活动是儿童进行计数活动的必要前提;
(3)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分值】6.0
37.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认知能力发展的特征。

【答案】学前儿童几何形体认知能力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先平面图形,后立体图形;
(2)幼儿平面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是:先圆形,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3)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
(4)幼儿圆形认识过程的发展特点为:最容易的是配对,之后发展到指认,最后才是命名,即配对一指认一命名的过程。

【分值】6.0
38.简述学前儿童探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答案】学前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包括:确定探究主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问题解决方案与记录方法;实施方案并记录结果;表达与交流。

【分值】6.0
39.简述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设计。

【答案】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由于很多动物的简单行为无法观察到实物,可更多地借助于视频、图书、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但应注意资料查阅与收集尽可能请幼儿自己完成。

【分值】6.0
40.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的教育目标。

【答案】(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2)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3)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分值】6.0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1.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教育目标
【答案】(1)幼儿早期时间认知教育的目标:
①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生活规律,使其生活在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中;
②在生活中让幼儿处理理解体验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逐步尝试正确使用这些时间词汇;
③有机会在生活中尝试判断常见事物的快慢。

(2)4~6岁的幼儿时间认知教育的目标:
①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今天、明天、昨天,感受时间的连续性,并能够比较正确地运用这些词汇表达自己的经历;
②逐步感知体验活动、物体运动的快、慢、快些、慢些,这些都体现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学习辨别事件的发生、变化的时间顺序及周期性;
③逐步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钟表的作用,感知钟表的特征;
④感知体验并比较活动时间的长短;⑤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运用日历,认识日历。

【分值】10.0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42.对于幼儿来讲,地球物质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石头、土壤、沙
子、以及须臾不离的空气与水。

为了“探究沙子的特性——干、湿沙的不同,重点了解湿沙易塑性的特性”,请设计活动过程。

【答案】活动主题:堆沙堡
适宜时间:春季、夏季
适宜年龄:中班以上幼儿
活动目标:
(1)了解湿沙易塑性的特性;
(2)比较干沙和湿沙的不同;
(3)了解湿沙的制作过程;
(4)初步体验水与沙的比例
活动材料:
沙子、沙地、水、小桶、量杯。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领幼儿参观已经堆好的沙堡,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要事先进行预实验,掌握好制作湿沙时水与沙子的比例。

活动过程:(略)
活动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玩沙时的兴趣及运沙过程中表现来评价幼儿。

量【分值】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