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过程
首先给各四人小组分发了一瓶白醋,要求学生分组仔细观察,并将这瓶液体的特点记录下来。学生打开闻了一下,就知道是白醋,就在教师发下的报告单上记录白醋的特点。过了3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白醋特点。
师:“请大家说说这瓶液体的特点。”
生1:“酸酸的气味。”
生2:“是白醋。”
师:“还有吗?是固体还是液体?”
当学生实验后,汇报时,许多学生都是重复回答,冒泡泡、白色的泡泡、肥皂泡似的都是说明冒泡了,至于听到嗤嗤声、扑哧扑哧等多种声响实际就是听到了嗤嗤声响。在此教师不应过多去点名,而是应该概括地说,除了看到冒泡和听到声响外,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到一些细小的不易发现的现象上去,又能节省时间。汇报的时间不用10分钟,一般5分钟就够了。
生3:“透明的液体。”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逐一用电脑打出来。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小苏打,教法同上。一些小组的学生偷偷地将部分的白醋滴入小苏打中,看到冒泡现象。学生观察完白醋和小苏打大约用时10分钟。
接下来教学进入第二环节: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师说:“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怎么混合呢,请大家看书P32的有关文字:三匙醋与一匙小苏打混合,混合后盖上盖子。”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看到了冒气泡现象,有些组不住地打开盖子看看、闻闻,有些小组记录员边看边记录,有些小组没有人记录。大约5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实验时看到什么?”
生:“火柴伸进瓶子一些些,就熄灭了。”
接着,教师说:“我们可以将瓶内的空气倒出来,看燃烧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教师边说边模拟倒的样子。然后让各组拿一个蜡烛,点燃后,将原来实验过的瓶内的气体倒出来,结果只有一个小组成功地将燃着的蜡烛熄灭了,其他小组没有成功。教师只好师范。此时下课铃声声响了。
让学生观察白醋与小苏打特点可省5分钟,汇报时再省5分钟,10分钟的时间足可以完成后续未完成的教学内容。
第二,重难之处细化不够
教学第二环节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关键点。因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了气体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探究,才能得出是化学变化。因此,教师为能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现象,在分组实验前,教师应强调观察的要点,除让学生眼看、耳听外,应告诉学生怎样用手去摸才能感觉出来——反应区瓶外壁与没反应区瓶外壁比较着摸。还应强调当小苏打和白醋刚混合时,要盖上盖子,反应结束后,不要经常去打开瓶盖,边观察边记录等。只有观察方法得当,才便于学生观察到比较正确的现象。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应将发生的现象进行小结,将结果让学生记录在书P33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表格内,这样让学生有个统一明确的认识。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案例
一、本课教材教学目标的简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修订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物质与物质混合后会产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基础上学的。课文从三方面进行编排:第一方面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是否产生新物质作准备;第二方面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出产生了气体;第三方面是探究产生了什么气体。通过这样三个活动,主要实现下列目标:
在科学概念方面:一是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二是知道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这课是一堂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经历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实验验证等过程,分析有据,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三、对案例的所思所想
课后,我反复思考,为什么时间会不够,难道这堂课教学内容多?不多,一般安排都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
我觉得上这节课没有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
第一,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这节课不应在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上花10多分钟的时间,对于白醋学生比较熟悉,不必让学生认识一种新的物质一样去重新认识一遍,教师只要拿出一瓶白醋,打开白醋的瓶盖,告诉学生这是白醋,让学生说说白醋的特点就可以了。暂时也不要给每组一瓶白醋,因为,当认识小苏打时,一些学生会迫不及待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学生汇报后,教师不用在电脑上板书,这样费时,教师事先可以把白醋的特点在电脑上打好,待学生汇报后,小结出现,再让学生把特点记录在书P32页白醋特点的表格内。这样既能省时,又能让每个学生明确知道白醋的特点。至于认识小苏打的特点,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去观察,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捻一捻。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小结,用课件将小苏打的特点展示出来,让学生把结果记录在书上。这样教,这个环节只要5-6分钟时间就够了。
师:“通过实验,大家觉得瓶内是什么气体呢?”
生:“是二氧化碳气体。”
师:“其实我们还不能确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因为还有一些气体也能熄灭火。”
教师宣布下课。对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了二氧化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是什么反应,以及观察瓶子里的小苏打是否还存在,剩下的液体是不是白醋没有时间讨论。
师:在实验时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1:“有气泡产生泡泡”。
生4:“冒出泡泡像肥皂泡似的”。
生5:“我发现有二氧化碳产生”。
生6:“听到扑哧扑哧响声”。
……
没有学生回答摸上去的感觉。教师也没有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打出来,也没有让每个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上。此环节用时10分钟。
接下来进入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师:“瓶内是什么气体呢?”
生:“是二氧化碳”。
师:“怎样证明?”
生:“可以将燃烧着的火柴棒伸进瓶内,熄灭了,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师:“对。”
接着教师给各组一包火柴,学生点燃火柴,伸进瓶子口里一些,火柴熄灭。在做此实验时,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镊子,一些小组学生做实验时发生烫手情况,结果有些小组因烫手,火柴丢进瓶内的醋酸钠溶液而熄灭,当然大部分组是成功的。每个小组在一枚火柴熄灭后,又进行了二枚三枚火柴的实验,结果,后几次火柴难以熄灭。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