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自然重塑城市的发展与成效——以台湾、香港、深圳社会创新模式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自然重塑城市的发展与成效
——
—以台湾、香港、深圳社会创新模式为例
陈霄颖(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面对城市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时,人们习惯于用创新概念来表达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渴望,而利用创新方案让自然重塑城市也是近年来大城市中资源环境保护及绿化发展的新趋势。
社会创新理念在中国的台湾、香港、深圳等多个城市已潜移默化,通过对比三地围绕生态环境实施的创新方案对策及后期成效,为国内外环境资源受城市发展束缚的地区提供借鉴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化;社会创新;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20)07-0086-02
0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集中体现,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扩大,人类正身处在世界城市化的焦点中。
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预计达到70%,城市集中了人类大多数的经济生产、物质消费、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
寻找城市与自然平衡关系迫在眉睫,社会创新正是能有效解决社会需要的科学新方法。
而对现有的对国家竞争力优势数据显示分析,社会创新不仅与一个国的竞争力优势的形成高度相关,而且也是推动一个国家迈向知识经济的重要因素[1]。
1三地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创新
“共生城市”是社会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指城市内部的各个节点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得到良性循环,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利用城市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性,最终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1.1台湾地区环境运动的历程与特点
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政治自由度的扩升,台湾地区民众的环境抗争风起云涌、蓬勃发展。
台湾地区民众环境抗争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程度较高,除为数较少的个体抗争外,更多的表现为环境运动。
台湾地区环境社会学着力最多、最富特色的内容即是环境运动的研究[2],其中社区营造的参与形式推进了自然重塑城市进程。
台湾社区营造是一项以公民社会为愿景的社会工程,由社政机关主导,是一类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运动。
通过选择社区最基层、与人民日常生活最接近的领域作为切入面,相较于激烈的维权社会运动,温和的、正面的与渐进的参与形式,更有利于吸引公民参与。
1.2香港城市绿化创新理念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由于山多平地少,人口密集及空间有限,可用作市区绿化的土地变得十分罕有,为解决大量的水泥建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差、居民健康状况下降等状况,政府实施了“高空绿化”计划,包括顶绿化、垂直绿化、空中花园、平台种植等。
为了鼓励各机构及私人发展高空绿化项目、推动香港更广泛地采用高空绿化的设计模式,香港发展局在2012年设立了“高空绿化大奖”。
奖项不仅要求建筑物符合高空绿化质量标准,还要对建筑物外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需项要求进行评估(冯希亮, 2015)。
1.3深圳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
随着城市化飞速发展,深圳城市人口较比20世纪末增长70倍,针对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相矛盾的问题,深圳市主要
体现在水体资源流失。
据统计,深圳市内外共有五大水系,但水体污染严重,该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2018年数据显示,深圳市境外饮水占比85.57%,地下水资源供水量占比0.15%,全市水资源储备够用天数不足20d(深圳市水资源公报,2018)。
深圳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资金投入到雨水储蓄传统工程。
为此,广东省深圳市采用海绵城市相关创新技术,通过将建城区的硬地变“海绵”,增加城市的韧性,充分利用生态自动净化方式,给雨水一个停留的空间,提高净化水的效率。
2自然重塑城市案例
2.1台湾地区案例
台湾地区在高龄化驱动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缺失问题下,主要利用社区营造方式,招募志工、吸引参与。
(1)台中市社区规划师设计的城市空间改造实践台中市北屯区水湳社区“花样水湳爱丽丝花园”活动,社区利用政府部门尚未施工的空地,从丰富生态、增加装置艺术、分段主题施作方案出发,居民参与打造理想社区花园;台中市社区的“可食地景”,可食地景是社区公共环境营造的模式之一,突出种花种草也可以种菜主题,具有美化环境和大众参与的特点。
此外,该项目助力“高龄化社会老人共餐行动”,无污染的纯天然菜田,能为老人身体健康提供可靠食物来源。
(2)多社区将创意与实际相结合嘉义市荖藤里顽木巷利用围墙空地进行彩绘拼贴,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厂的废弃木料;台中市敦化社区,建筑师规划设计前,让居民通过玩沙打造理想中的社区大型公园,为创造更合民意的设计;台中市定期组织社区环保志工队,从环境整洁角度出发,定期挑选脏乱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台中市崇伦社区运用社区内群聚的修车厂废弃材料,共同创作的社区新地标,吸引当地和外来游客的同时,做到了环保的创新;基隆市过港社区收集各种颜色的饮品塑料瓶盖,贴在社区墙上作为特色装饰,共同创作蓝鹊意象墙等。
2.2香港地区案例
香港地区结合高新技术,充分发挥有限空间的可利用性。
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呼吁群众参与。
86
(1)荃新天地一、二期高空绿化荃新天地一、二期为“高空绿化大奖2012”的金奖项目[3]。
该项目于2007年建成,是土木工程、园林设计、结构工程等多专业领域的融合。
作为中国香港第一个“绿色商场”,其建筑群主要包括住宅大楼、商场、平台花园、会所,并以“直立花园”为特色,“直立花园”由结构支架、自动灌溉系统以及植物组件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花园整体离地15m,面积约700m2。
此外,荃新天地一、二期的室内设计也涵盖垂直绿化系统,经过不断改良绿化和灌溉系统,室内的植物生长状况历经多年依旧繁茂。
(2)高空绿化植物应用图鉴香港发展局辖下的绿化、园境及树木管组编订了《香港高空绿化的植物应用图鉴》[4],指导高空绿化的植物选种,并放在网上便于市民免费查阅。
该图鉴是首次以本土高空绿化植物为专题的指引,图鉴里的植物品种选自2012出版的《香港潜在适用于高空绿化的植物清单》。
书籍除了介绍各具观赏价值的植物基本属性外,还列出每种植
物所适应的环境特征,以及高空种植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等。
2.3深圳地区案例
深圳地区利用综合整治方式,从城市城中村为出发点,结合海绵城市技术构建屋顶花园,重塑深圳城中村,重拾“活力”。
利用城中村独特优势构建屋顶花园近几年为响应城市化建设要求,深圳市的城中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建、拆除、重建,呈现出面积小、绿化少的现状。
屋顶花园设想利用了城中村房屋建筑相对较低、楼间距小,但屋顶的可利用空间大的特点,针对生态问题作出有效措施。
以岗厦村屋顶花园建设为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通过沟通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并且设立了相关奖励资金,鼓励性发展创新。
方案实施保证各方面协调,前期和消防员等防护人员作可行性分析,并且招募志愿者专家对400多种植物进行科学搭配。
(2)中期:考察选定城中村楼房的屋顶空间设计,并作出合理植物摆放方案。
采用蓄水型种植箱、雨水桶等栽种植物,保证能达到65%雨水径流控制率,进行为期45d的屋顶花园搭建。
(3)后期:在呈现出阶梯状植物排列的屋顶花园样式后,阶段性监测雨水的年径流控制力。
招募义工演员在屋顶举行小型音乐会,并收集周边居民反馈信息,作出妥善调解方案。
在将使用权交回运营方和居民前,对城中村居民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屋顶维护等课程。
交还管理权后,业主可定期组织开放屋顶花园和暑假免费开放参观等活动。
3对比与总结(见表1)
4对策与发展建议
综合分析与横向对比上述案例,自然重塑城市在三地的运作模式中均存在地域局限性较大、缺乏探索实践经验、嵌入式内化教育不足问题,针对这三点问题,采取科学对策如下:
4.1政策保障,局限突破
促进农村社区建设观念创新,建立多方协作共治机制,转变政府治理方式,由直接包办、行政干预社区建设的方式,转变为倡导、动员、政策资金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为主,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5-6]。
针对宣传力度的改善,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及媒体优势,利用与私营企业的利益互补特点,通过合作扩大宣传面。
此外,搭建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吸引参与。
4.2运筹帷幄、统筹兼顾
创新方案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更需要融入社会科学、
行为科学等多领域学科,并且在方案实施前,严格的创意测试
能为实际方案实施提供很大方向上的引导。
因此,通过针对性
的方案对原型产品开发和测试,同时利用影响力评估以及基
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室测试程序来衡量这些创新想法是否彻
底有效,是实施方案的前提。
最终,通过不断地测试与反馈,改
进和完善方案并不断调整时间进度,直到最终能够得出全面
的现场实施方案。
4.3内化教育、将理念嵌入生活
嵌入式内化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理念,而是
社会创新各个研究方面和领域的最终想要实现的目的。
嵌入
式教育方法在利用原本就存在的社会关系和日常接触时,就
能够实现一种诸如大众在线教育和广播等教育方式产生不了
的互动交流,从而满足获得终身学习机会的诉求(斯坦福社会
创新评论编辑部,2017),这对方案实施意义重大,也是未来社
会创新方案得以高效实施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冯鹏志.迈向知识经济的路径与力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 (4):46-52.
[2]陈占江.台湾环境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翻阳湖学刊,2013 (4):105-107.
[3]高空绿化大奖2012[EB/OL](2015-07-09)[2015-08-15].http://www. greening.go-v.hk/tc/people-tree-harmony/skyrise-greenery-awards 2012.html.
[4]香港高空绿化的植物应用图鉴[EB/OL](2015-07-09)[2015-08-15]. .Hk/tc/new-trend/pictorial-guide-to-Plant.htm. [5]苏耿聪.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及其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J].福建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115-120.
[6]池洁.关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知识-力量, 2018(6):15.
收稿日期:2020-05-12
作者简介:陈霄颖(1999-),女,汉族,云南昆明人,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
自然融入
城市策略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香港创新科技深圳的城中村
现有关系
主办组织
机构
政府机构、当地社区、
非营利机构
政府机构、私营机构
政府机构、村委、大自
然保护协会
目标人群社区居民香港居民、外地人城中村居民、外地人
嵌入式教育实践
教育内容
实务操作
生态环境保护
新兴科技
生态环境保护
城中村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群众反馈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
环境建设理解深刻
环境保护意识潜移默
化、对新科技感兴趣
改变对城中村传统认
识、对环境建设有新
的理解、主动参与
创新优势
“参与”模式、结合地域
特色
科技融入、网络宣传
高效性
资金消耗少、充分结
合当地资源问题不足
创新模式起步晚,政策
方案普及面局限大
单点工程资金投入
大、地域性限制明显
地域性限制明显、未
建立方案系统性流程教学法
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小
组培训和工具
符合目标人群的合理
设计教育
特色化、针对不同建
设阶段的培训课程工具
设立工作坊、竞赛活
动、志愿活动
室内外建筑物设计、
互联网
志愿活动、海报、纸质
材料
表1三地案例对比分析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