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理论
余琪
摘要: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是从唯心到唯物逐渐成熟并建立科学体系的过程,他对人性的科学阐释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人性。

关键词:人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有两重属性,人是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自我意识,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劳动的主体是自然的个人,是自然存在的,他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他本身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

这种条件不是他的产物,而是预先设定的;作为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

”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由自然界提供物质资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向自然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并影响自然界,这是人自然属性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实际联系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

人源于自然,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

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元素,几乎都能在人体中发现,如人血液中的化学元素与海水成分就很相似。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都是社会存在物的基础,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

人是自然进化和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是其本质。

“劳动这种生命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人需要即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性的人,“狼孩”已证明,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肢体健全的婴儿最终也只能发展成拥有人类身体的动物。

人是自然存在,更是社会存在。

人一出生,并非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只是一个与动物相似的受到自然性支配的“自在”的人。

如人生来就有最基本的基
因基础、血缘关系、生理需要,能表达不同
的情绪,这都是与动物相同的自然属性。

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如何活动取决于他所
参与的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

人们通过
交往实现了对社会实践经验的传承与学
习,使自己免于被社会淘汰,最终使自己
适应社会生活。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社
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和意志,决定着人们
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引导着人们的一切
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
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是对传统人性
思想的超越,它从现实出发,动态地认识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从实践出发,理解
人的需求和实际活动;从整体出发,突破
对人性片面抽象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
性思想有三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

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
来认识人,着眼于研究什么样的人、怎样
研究人和为什么研究人。

马克思认为“以
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们的思想活
动有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人们能
够参与社会实际问题,思考重大的社会问
题,关键在于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的变
化引起理论的创新和社会的变革。

社会
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要认识人,就要通过
劳动实践;要认识社会及其制度形态,就
要在了解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社会历
史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活
动中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交互关系中,人为
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人的
主体性就在于通过实践掌握自然界,以实
践活动建立起对象性的活动。

人能动性
地创造适宜其生存发展的工具,并凭借实
践手段作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使实践活
动对象发生物质形态和作用形式的改变
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人性便在这一系列
的交往活动中生成,与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形成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通过劳动
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扬弃和超越。

这一
实践性可以体现为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
是永久性的。

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
实践的永无止境,人性是实践性的,受到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社会关系中不
断发生着变化。

实践又是复杂的,它体现
在实践的内涵涉及各个方面。

这导致马
克思主义的人性思想超越了对人性的静
态研究,并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性。

二是整体性。

人是各种复杂需要的
统一体,马克思从整体性出发全面理解人
性,认为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的统一体,这三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
的内在逻辑,使得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成
为科学理论并指导实践。

自然性是人与
自然之间相互依赖、“输入”与“输出”的关
系。

它指导我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感
谢自然赠与我们的广阔的环境和丰富的
物质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要正确对待
对于物质和财富的合理追求。

社会性社
会化的动物,个体在相互联系共同交往中
与集体建立良好关系并成为了真正意义
上的人,证明了人的真实具体。

精神性是
指要不断地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使人们形成健康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和
精神追求。

马克思从整体入手,把对人的
自然社会精神需要融为整体,全面分析促
进人性发展的动因,尊重具有丰富内涵的
人性。

三是具体性和历史性。

《资本论》指
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
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
本性。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交往以及人的精神生活都
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人性
也就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的价值
幸福是人类世代追求的终极目标,人
类实现幸福,实质上就是人类可以得到全
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性理论为我们实
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
和正确的方向,这正是马克思人性理论的
价值所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它总以牺牲
DOI:10.16653/ki.32-1034/f.2017.02.028 -
-52
等要求,树立良好的农村党建工作职责,抓好农村党建工作的新理念,将农村党组织建设陈列到重要议事中。

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合理分析并提出相关指导意见,加强检查监督,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

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工作重心。

如: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加新的内涵,在“有钱办事”下为农业、农民、农村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在“有章理事”下严格实行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的政治建设;在“有人管事”下调节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领群众走向市场。

从而达到实现农村党支部建设“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基本要求。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是否能够深入到农村中,还需要通过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才能制订具体的方针、政策、路线。

4.实行创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在农村集体经济上,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脆弱,从而延
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因此,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从而使我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通过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方案,并分类指导,让各级组织抓好目标走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和资源条件,扬长避短,确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先进村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个根本性转变”,目的
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中间村是通过增强“爆发力”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后进村主要是消化一些不良债务,盘活现有的资产存量,迅速扭亏盈利。

通过这一总体的农村党建工作发展新思路,实行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各个地方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党建工作需要不断地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寻找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开拓适合党建工作的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切实做好农村党建工作,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规划管理体制,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符合农村实情的有效党建工作机制。

充分认识
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
重要性,明确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党组织政策措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党建工作新思路[J].农村科学实验,2015,12(26):14.[2]王野,左靓.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建工作新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13):465-468.
[3]加尼亚·依斯汉.创新农村党建助推科学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0):14-15.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
(上接第51页)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导致人的身体、心理、个性等方面不能正常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让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人不受自然、自身、社会三方面束缚的发展。

又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实质上等同于人的劳动的发展。

只有当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才会更加幸福。

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人应该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即人类要成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发现并且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从自然界中摄取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不再受因物质资料贫乏所带来的困扰;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提高人自身的能力;面对自然时要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人类应当创建和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的展开,它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水平。

和谐的社会关系是
劳动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下,人类才能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和谐的物质基础上,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协作,个体才能健康的发展,从而促成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全面自由发展。

最后,人类的发展还需要自由自觉的劳动。

当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时,劳动即是人的本能,而非谋求生存的手段。

人自由自觉的劳动,不是为吃穿住用行,而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之后实现自我价值。

当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充分的肯定,就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但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劳动和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分工完全消除,而是私有制下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必然被消除。

毕竟人有其特殊性,在智力、能力、心理上都有差别,个体应从事与之能力相符并且有意义的劳动。

总之,马克思所说的人都是现实具体的人,因为社会关系不同,人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其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实践水平的高度,决定了人性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一定会经历三个阶段:人的依赖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生活资源
有限,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是满足人的生存
需要的途径;物的依赖阶段,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了人的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物质财富将极大丰富,人们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性的发展达到了应然状态。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向人类最高阶段发展的方向和方法,这不仅是马克思个人思想魅力的体现,而且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枚瑰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敬年.人性谈[M].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1).
[3]周前程.人的能力与科学人性观——马克思的人性观再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