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潍坊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潍坊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
(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6.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
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
(2)词人为何“青衫湿”?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3.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④逋客:避世之人。

(1)作者通过写远远、上层崖、白日斜、宿野人家,突出了采茶生活的
(2)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16.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

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

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

(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

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
(2)词人为何“青衫湿”?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

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2.(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用意。

“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

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

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3.(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1)一问,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二问,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并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
物。

(2)读懂诗句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先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点名酬赠之意,表达了诗人坚韧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可按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和寓意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描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语句所包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学解读,注意诗人的人生经历、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

4.(1)“远远上层崖”说明了采茶的危险,“时宿野人家”说明了辛苦。

(2)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及安全的担忧,但作者不是直接问询,而是曲笔询问茶叶,使人读来觉得别致、生动有趣。

【解析】【分析】(1)考查诗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

可抓住“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两句进行分析。

“上层崖”是说采茶的危险;“宿野人家”是说采茶经常当天会不了家,也就是辛苦。

(2)本题考查古诗文重点句子的赏析,本题表面上看作者表达的是似乎是想喝茶,实为由茶写到采茶的人。

故答案为:(1)“远远上层崖”说明了采茶的危险,“时宿野人家”说明了辛苦。

(2)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及安全的担忧,但作者不是直接问询,而是曲笔询问茶叶,使人读来觉得别致、生动有趣。

【点评】赏析语句时,可从从表现手法、揭示的主旨、意象特色、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去思考。

5.(1)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2)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注意把山村景色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的特点描绘出来。

如: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意思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无人欣赏。

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

赏析表达效果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
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闲”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栀子花”人格化,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情趣盎然,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⑵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点评】⑴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想象联想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

⑵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效果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等方面去赏析理解。

6.(1)落万丝;春水生
(2)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解析】【分析】(1)一空,“一夕轻雷落万丝”:一声春雷,落下绵绵细雨。

所以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的内容可提取“落万丝”作为答案。

二空,“夜雨连明春水生”: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

所以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的内容可提取“春水生”作为答案。

(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

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运用拟人手法,或以美人喻花的手法,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之情。

“时有鸠相对鸣”: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及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落万丝;春水生
⑵ 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提取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

考生要结合题意,进行对诗句的赏析,抓住要点,结合切入点进行分析。

注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7.(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