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翻译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
General Serial No.116
2022
No.1
1吴丽环,女,副教授,译审,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
翻译理论与实践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翻译策略研究
吴丽环1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一项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整合的研究范式。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为原则,就完成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过程中的一些翻译案例进行研究,并对一些典型案例给出建设性的译本,以便进一步说明“生态翻译学”
对翻译项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适应性选择;选择性适应;中华学术外译1.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提出
胡耿申教授于21世纪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已在翻译界广为关注。

方梦之在《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的序言中提到“生态翻译学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下隐喻人类普遍接受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基本原理”(胡耿申,2013:iv )。

胡教授(2013)指出,生态翻译研究范式是立足于翻译生态整体主义的学说,以东方翻译智慧为依据,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
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翻译现象做出符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解读。

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的定义而把它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语言与语言之间,翻译要素与非翻译要素之间(如社会、交际、文化等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翻译学功能单位(胡耿申,2013:98)。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耿申,2004:25)。

进而提出了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多维转换,其中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
语言维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主要是从用词的习惯和语言形式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文化维主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交际维主要是以实现交际为主要目的,就是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

2.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回顾与实施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于2010年设立。

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

其目的是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该项目启动至今已有十载,大批中国经典的、优秀的学术成果被推介到国外出版,为世界读者搭建了一个展现中国、
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

十年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吸引了国内学者、国内出版机构和国内学术杂志机构的关注,也引来大批国际知名出版社的积极参与。

63··
译者于2015年主持并翻译了关于哲学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谁是罪魁祸首追求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参与翻译了多项其它外译项目如《生态美学导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等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生态翻译理论阐释翻译过程,使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转换,而是涉及社会、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真正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3.生态翻译理论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的应用
3.1语言维层面
在生态翻译理论中,“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耿申,2011::5-9),转换是在多个层面表现出来的,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及规范以及特定的语言环境对源语言从语言层面上做适应性选择。

中文和英文在语言层面的差别在于:中文是重意的语言,英文是重型的语言,中文注重意和,英文注重型和;中文是动态型语言,善于用动词,英文是静态型语言,善用名词;中文多用短句且用标点符号,英文善于用长句,不很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诸多差异,所以,在汉译英时,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是很自然的。

以下7个例句都是译者在完成2015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谁是罪魁祸首追求生态危机的根源》一书的目录中的句子。

一些哲学书的目录一般都是句子,而且是比较长的句子,其实是在表述一个章节的大意。

而英文书的目录通常是用单词或短语来表述的,简洁、明了,一看便知本章节的核心内容,
例1:为什么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视而不见
初稿:Why turning a blind eye to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终稿:Ecological theory in Marx’s work
例2: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任务决定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其主要目标
初稿: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basic task:the main objective—achiev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终稿:A harmonious society founded 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例3: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决定了通过人与自然的统
一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初稿:People-oriented pursuit of value:promoting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y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终稿:Promoting people’s fulfillment through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例4:如何对待资本:既要利用又应限制
初稿:Treating capital:using and restricting
终稿:Capital:use and restrictions
例5:如何对待科技:既要发展又应驾驭
初稿:Dealing with technology:developing and monitor-ing
终稿:Technology:development and control
例6:如何对待生产:既要扩大又应改变
初稿:Organizing production:expanding and reforming
终稿:Production:expansion and reform
例7:如何组织消费:既要刺激又应引导
初稿:Organizing consumption:stimulating and guiding
终稿:Consumption:stimulus and guidance
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英文目录的差异所在:中文的目录较长,是句子,用一句话概述了本章所表述的大意,如例句1初稿:Why turning a blind eye to Marx’s ecological theory是直译,翻译没有问题,但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说“马克思著作中的生态理论”,所以,终稿是:Ecological theory in Marx’s work。

可以看出,英文目录较短,多用名词概述本章大意,简洁明了、对仗工整是英文目录的语言特点。

在翻译目录的过程中,经多次修改,又与外籍专家反复磋商,最后定稿。

例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语言维”层面的转换:目录中更多地是用名词或短语,动名词也尽量避免使用,目录语言的特殊性在这里被鲜明体现,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例句5-7,是本书最后一章的4个副标题,对仗工整、简洁,又如实反映汉语言的原意,以上的典型例句不仅仅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特点,也在语言维层面表现了英语目录翻译的特色。

3.2文化维层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就是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内涵转和意义的阐释。

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差异直接造成两种语言特点的不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表达风格。

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
64··
Testing and Evaluation(Tertiary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就不存在(胡耿申2011::5-9)。

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结合不同的生态环境,实现两种文化维度的转换。

《生态美学导论》一书中多处出现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词汇
例8:中和美
译文:“the beauty of striking harmony”(zhong he mei中和美)
例9:众生平等
译文:“equality of all sentient beings”(zhong sheng ping deng众生平等)
例10:坤厚载物
译文:“a virtuous person can undertake great tasks”(qian kun zai wu坤厚载物)
译文不仅阐释了原文的含义,而且将汉语拼音和汉字加在其后,从而使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读者不仅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从音、意、型体会汉语的美。

在《墨子公开课》有关“墨家高科技的立体防御体系”的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例11:而这三线的防卫是紧密相连的:从百里之外开始警戒到三十里之内开始坚壁清野,然后千步、二百步、百步、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十步直到城上每一步的武器、人员配备都有专门的设防,从而形成一个坚固堡垒的整体。

译文:They begin by guarding from50kilometers to within15kilometers,and start strengthening their barriers and clearing out the countryside.They then line up weapons every6,000feet,1,200feet,600feet,300feet,180feet,120 feet,60feet until weapon cover every step in the town, staffing special fortifications,and thereby forming a whole, solid fortress.
因为古代墨子时代,用“步”表示距离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现代汉语早已经不用),翻译成英文如果直接用“step”,西方读者定会迷惑不解。

根据常规测算,一步相当于六英尺,所以将其翻译成西方读者可以理解的英尺“feet”。

在“渠答”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
例12:文中说渠有一丈五尺长,宽是一丈六尺,宽大于长,这是为了有效阻挡敌人放箭。

它的立柱有一丈五尺,下端的三尺埋在城墙表面的地下,以便起到牢固的支撑作用。

这是一种预防敌人向我方守城将士射箭的防御器,也就是
城上的挡箭牌。

译文:The book claims that qu are15feet long and16 feet wide,having a longer width than length.This is to effectively block the enemy from launching arrows.Its columns are15feet,with3feet buried underneath the earth in order to play a strong supporting role.
这里同样“丈”和“尺”是中国的度量单位,一丈等于十英尺,所以,这种翻译方法使西方读者对此就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3.3交际维层面
在多维转换的过程中,交际维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王立松、胡明冉,2016:358-361),在交际维层面要求译者深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在准确传递源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同时,使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和预期反应,达到准确沟通和交流的目的(陈丽,2010:591)。

换句话说,如果翻译无法起到交际的作用,就失去了翻译的价值。

以下7个例句是笔者在完成2015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谁是罪魁祸首追求生态危机的根源》一书的目录中的句子。

例13:必须批判对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否定
初稿:Criticizing the negation of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终稿:Constructing a Marxist Theory of Ecology
这里,初稿接近于汉语的表达习惯,经过反复斟酌的终稿达到了交际维层面的效果,就是在读者心中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例14: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进行
初稿:The nature of socialism: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终稿:Creat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for Chinese so原cialism
这个修改后的目录的翻译是有些大刀阔斧,但是,并没有偏离交际维的原则,将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例15:为什么人口过剩,人类饥荒问题并不是由自然短缺造成的
初稿:Why overpopulation and famine are not caused by “natural shortages”
终稿:The cause of overpopulation,famine and“natural shortages”in Marxism
本句的终稿翻译不仅符合语言维层面的转换,更符合
65··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
交际维层面的转换。

英文的目录通常用单词和短语而不是用长句来表述,实现的交际目的就是说明“人口过剩,人类饥荒问题和自然短缺”的原因。

例16:人类究竟如何理性地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初稿:How humans regulat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rationally
终稿: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rationally in Marxism
这个标题用“究竟如何”是在表达原文作者的一种心情,但是,英文中将意思表达清楚就实现了交际的目的,多用一个词就会感觉繁冗。

4.结语
在完成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翻译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经过翻译,修改,再次修改,甚至请本专业领域的外籍专家修改,最后定稿,应该是符合西方人阅读习惯的作品。

生态翻译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为原则,就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理论运用到翻译的实践中来,最后定会产生理想的译文。

终上所述,本文将生态翻译的相关理论,三维的选择转换运用到外译项目的翻译策略中来,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就生态翻译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外译项目旨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相信本文对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使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顺利实施并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英文版)(批准号:19WZXB02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丽.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J].科技信息,2010(5):591.
[2]胡耿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耿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
译,2011(2):5-9
[4]胡耿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3.
[5]王立松,胡明冉.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
译[J].天津大学学报,2016(4):358-361.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Fund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Abstract:“Ecological translatology”is a research paradigm of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this paper studies some translation cases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Chinese Fund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adaptive selection and selective adaptation”of translators,and gives constructive translations of some typical cases,so as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guiding role of“ecological translatology”in translation projects.
Keywords:ecological translatology;adaptive selection;selective adaptation;Chinese Fund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6··
Testing and Evaluation(Tertiary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