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济南市商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济南市商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1)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2)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3)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
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儿,鱼就熟。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4)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5)王淡人的家很好认。
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匾上写的是“功福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
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6)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7)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
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
“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
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8)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
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
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
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
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9)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10)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11)去年闹大水。
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
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
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
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
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
船开了。
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12)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13)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
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
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14)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15)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
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16)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
(17)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
——我还有。
”
(18)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王淡人在小院子里栽种鸡冠、秋葵、凤仙等草花及扁豆、瓢菜,它们既可节省金钱和时间,又可观赏或食用。
B. 小说第(8)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C. 小说开篇不写医生看病却写钓鱼,照应了标题,又凸显王淡人这个医生的特别,设置悬念,别具一格。
D. 小说语言“淡而有味”,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为主,不事雕琢,不堆砌华丽辞藻,善作景物的点染,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2. 王淡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第(5)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板
赵树理
王家庄办理减租。
地主王老四和佃户们按法令订过租约后,农会主席问王老四还有什么意见,王老四叹了口气说:“那是法令,我还有什么意见?但思想我是打不通的!我的租是拿地板换的,为什么偏要叫我少得些才能算拉倒?”农会主席和区干部给他解释了一会,都说粮食是劳力换的,不是地板换的。
王老四说:“他拿劳力换,叫他把我的地板缴回来,他们到空中生产去!我的思想打不通!”
小学教员王老三站起来面对着王老四讲道:老四!再不要提地板!不提地板不生气!
你知道!我常家窑那地板怎么样?都是红土夹沙地,老契上虽写的是荒山一处,可自从租给人家老常他爷爷,十来年就开出三十多亩好地来;后来老王老孙来了,到老常这一辈三家种的地合起来已经够一顷了。
打多少粮食?光给我出租,每年就是六十石!如今啦,谁可给我六升呢?
大前年除了日本人和土匪部队扰乱,又遭了大旱灾,老王和老孙逃荒走了,老常饿死,他老婆领着孩子走了,这庄上就没有人了。
那年九月间,八路军来打鬼子,咱不是还逃到常家窑吗?你可见来,蒿可长得不低,这年秋天,自然是一颗租子也没有人给。
谷囤子麦囤子,一个一个都见了底,我有点胆寒,没等过了年就把打杂的、做饭的一齐都打发了。
过了年,接女婿住过了正月十五,囤底上的几颗粮食眼看扫不住了,我跟你三嫂着实发了愁。
后来正月快过完了,别人都在地里送粪,我跟你三嫂说:“要不咱就把咱那三亩菜地也种成庄稼吧?村边的好地,收成好一点,俭省一点,三亩地也差不多够咱这三口人吃。
”她也同意。
第二天,我去地里看了一下,辣子茄子秆都还在地里直撅撅长着,我打算收拾一下就往地里送粪。
老弟!我把这事情小看了,谁知道种地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光几畦茄子秆耽误了一前晌:用镰削,削不下来;用斧砍,你从西边砍,它往东歪;用镢刨,一来根太深,二来枝枝碍事,刨不到根上。
后来用镢
先把一边刨空了,搬倒,用脚踩住再用斧砍。
弄了半晌还没有弄够一畦。
邻家小刚,挑着箩头从地里回来,看见我两只手抡着斧剁茄根,笑得合不住口,羞得我不敢抬头。
他笑完了,就放下箩头拿起镢来刨给我看。
奇怪!茄秆上的枝枝偏不碍他的事!哪一枝碰镢把,就把那一枝碰掉了。
他给我做了个样子就刨了一畦,跟我半前晌做的一般多。
我就照着他的样子刨。
也行!也刨得起来了,只是刨了不几颗,两手上磨起两溜泡来;咬着牙刨到晌午才算刨完,胳膊腿一齐疼,直直睡了一后晌。
第二天准备送粪。
我胳膊疼得不想去插(插是往驮子里装的意思),叫你三嫂去。
老弟!我说你可不要笑,你三嫂给她娘守服,穿着白鞋,拿着铁锨走进马圈里,看准一个空子才敢往前挪一步,小心谨慎照顾她那一对白鞋,她拿着一张锨,立插插不下去,一平插就从上面滑过去了,反过锨来往回刮也刮不住多少,却不幸把她一对白鞋也埋住了。
老弟!你不要笑!她把锨一扔,三脚两步跑出马圈来,又是顿,又是蹴,又是用手绢擦。
她擦了半天仍然有许多黄麻子点;手也已经磨起了一个泡来,气得她鼓嘟着嘴跑回去了。
只好自己干!不过我也不比人家强多少,平插立插也都是一样插不上,后来用上气力尽在堆上撞,才撞起来些大片子。
怕弄碎了不好插,就一片一片装进驮子里去。
绝没有想起来这一下白搭了:备起马来没人抬——老婆才生了气,自然叫不出来,叫出来也没有用;邻居们也都不在家,干看没办法;后来在门口又等到小刚担粪回来,他抬得起我抬不起,还是不算话。
后来他有了主意,把粪又倒出半驮,等抬上以后他又一锨一锨替我添满,这才算插出第一驮粪,地不够一百步远,一晌只能送三驮,因为插起来费事。
老弟!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粗枝大叶告诉你吧!粪送到地了,也下了雨,自己不会犁种,好歹求人才算把谷种上。
谷苗出得很不赖,可惜锄不出来。
我跟你三嫂天天去锄,好像尽管锄也只是那么一大片,在北头锄了这院子大一片,南头的草长起来就找不见苗了。
这一年是丰收年,到了秋收时候,北头锄出来那一小片,比起四邻的自然不如,不过长的还像个谷,穗也秀得不大不小,可惜片子太小了。
南头太不像话,在草里也能寻着一些谷:秀了穗的,大的像猪尾巴,小的像纸烟头,高的挂在蒿秆上,低的钻进沙蓬里;没秀穗的,跟抓地草锈成一片,活着的像马鬃,死了的像鱼刺,三亩地打了五斗。
老弟!光我那一圈马粪也不止卖五斗谷吧?我跟你三嫂一年才落下这点收成,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欠年,收完秋就没有吃的了。
村里人都打下两颗粮食了,就想叫小孩子们识几个字,叫干部来跟我商量拨工——他们给我种那三亩地,我给他们教孩子。
去年就这样拨了一年工,还是那三亩地,还种的是谷,到秋天打了八石五。
老弟!你看看人家这本领大不大?我觉着这才是走遍天下饿不死的真正本领啦!
老弟!在以前我也跟你想的一样,觉着我这轿上来马上去,遇事都要耍个排场,都是凭地板啦,现在才知道是凭人家老常老孙啦!
老弟!再不要跟人家说地板能换粮食。
地板什么也不能换,我那三亩菜地,地板不比你的赖,劳力不行了,打的还不够粪钱;常家窑那顷把红土夹沙地,地板也不赖,没有人只能长蒿。
老弟!人家农会主席说得一点也不差,粮食确确实实是劳力换的,不信你今年自己种上二亩去试试!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老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试图帮王老四“打通思想”,劝说过程充满人情味,具有说服力。
B. “地主”“佃户”“八路”“鬼子”等词,清晰展现了时代特点,暗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不易。
C. “谁可给我六升呢?”写出王老三对“减租”满是牢骚和不满,照应前文“不提地板不生气!”
D. 文中写王老三亲自种谷子及村里人拨工种谷子,结果形成对比,意在突出“粮食是劳力换的”。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多次出现“老弟!”的称谓,现场感强,符合“面对着王老四”讲话的情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 文章虽是面对面的交谈,但没有写王老四的回应,这样处理给读者留白,让读者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C. 文章第一段,作者向我们交待了谈话背景、谈话围绕的主题,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便于后文的展开。
D. 文章在写王老三的劳动过程时,特别注重细节刻画,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王老三整地及运粪的过程。
6. 本文在主体故事的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7. 文学史上有“赵树理方向”提法,其较大特点就是“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本文从选材及语言组织方面分析“老百姓喜欢看”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
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
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
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
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
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果》,《人
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
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
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
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
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
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
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
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
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
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
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8.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 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 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9.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题。
B. 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 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10. 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当,字伯尚。
当幼以颖悟笃实称,长精通经史百家言,侍其祖澄至京,补国子生。
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至正五年,用荐者改国子助救,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
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当预编纂。
书成,除翰林修撰。
十三年,擢监察御史。
明年,迁礼部郎中。
又明年,除翰林直学士。
时江南兵起且五年,大臣荐当世居江西,习知江西民俗,且其才可任政事者,诏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偕江西行省参政火你赤、兵部尚书黄昭,招捕江西诸郡,便宜行事。
当以朝廷兵力不给,即召募民兵,由浙入闽。
江西境建昌界,擒殄李三。
道路既通,乃进攻南丰,渠凶郑天瑞遁。
十六年,与黄昭夹攻抚州,剿杀首寇胡志学,于是建、抚两郡悉定。
是时,参知政事朵歹总兵抚、建,积年无劝。
因忌当屡捷,功在己上,又以为南人不宜总兵,则构为飞语,谓当与黄昭皆与寇通。
有旨解二人兵柄,除当抚州路总管,昭临江路总管。
将士皆愤怒不平,当谕之曰:“上命不可违也。
”而火你赤又上章言:“二人者,难任牧民。
”寻有旨当与昭皆罢总管,除名。
十八年,火你赤自瑞州还龙兴。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及得当、昭功状,乃始知其诬,诏拜当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昭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命未下,而陈友谅已陷江西诸郡。
火你赤弃城遁。
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友谅遣人辟之,当卧床不食,乃舁床载之舟,送江州拘留。
当终不为屈。
逾年,以疾卒,年六十五。
所著书,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选自《元史·列传·卷七十四》有删节)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B.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C.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责当/及昭皆左迁
D. 先是/当与昭平贼功状/自广东由海道未达京师/而朵歹与火你赤公牍先至/故朝廷贵当及昭/皆左迁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在幼时取名,举行冠礼或笄礼时才取字,字便于他人称谓,名则多用于自称。
B. 史,指经书和史书,是将中国古籍按内容进行区分的部类,经一般指儒家经典著作。
C. 礼部,官署名,负责管理典章制度、祭祀和科举等,文中“礼部郎中”即其最高长官。
D. 路,宋金元的行政区划,仿唐朝“道”制而设,二者都含有行政区划或监察区的性质。
13.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当学识渊博。
他精通经史百家之言,曾任国子助教,在参与编纂辽、金、宋三史后任翰林修撰。
B. 吴当处事灵活。
在招捕江西各郡时,朝廷兵员补充困难,他能够相机行事,招募民兵以补充兵力。
C. 吴当因功得祸。
他平乱有功,本应受赏,火你赤却构陷吴当与贼寇相勾结,建议朝廷解除其兵权。
D. 吴当遵从皇命。
在接到解除兵权的诏命后,手下将士愤怒不平,他却以皇令不可违抗来劝谕将士。
1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卒,四方学子从澄游者,悉就当卒业焉。
(2)当乃著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①。
涓涓流水细侵阶。
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
斗匀红粉照香腮。
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亦作“浮瓜沉李”。
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更体现了词人的爽朗豪迈。
B.池中流水滑涓,水势轻缓,但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 “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一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