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0章第6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页,共42页。
方法技巧(jìqiǎo)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第九页,共42页。
巧学易记 图示法理解(lǐji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十页,共42页。
归纳总结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 (wèntí)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 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 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第十四页,共42页。
【融会贯通】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比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密
切相关的,二者在发展(fāzhǎn)过程中具有
很大项的目 一致性。工业化
城市化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阶段 特点 阶段 特点
夯实基础 阶段
城乡一体化 阶段
大业系力 ,发 建展 立“了轻三型来(q一īn工补ɡ x业”í企n城体ɡ)市(与ch非én农g和sh业ì乡) 产村业融相合混,杂农业
答案 (1)C (2)A (3)B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综合题答题规范秘诀
样题展示
(2012·上海地理,35~37)就地式城
市化是指农村人口
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 化,这是城市化的
一种新趋势。阅读图文(túwén)资料,回 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第二十据六页,共242页0。 09年统计,农林牧
①经济结构和城市职能 ②开发晚 ③自然 条件和工业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3)图中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 率低于非农化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 )。
A.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环境问题
突出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曲线可知,北京、上 海、广东城镇化水平处于高值区,它们共同 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第 (2)题,由于北京市的国家政治中心城市职能 决定了其工业(gōngyè)化率偏低;海南因开发 较晚,西藏的自然条件和工业(gōngyè)基础差, 技术水平低而造成工业(gōngyè)化率偏低。第 (3)题,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低 于非农化率,说明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从而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2.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推动作用 (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fāngshì)
的转变。
第六页,共42页。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wè分n类tí)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 化问
题
城市 化问
题
①大量占耕用地(gēng〃;d②ì) 城镇
高分秘笈
1.答案要点(yàodiǎn)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 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yàodiǎn)。有许多 考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 (yàodiǎn)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 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考 生打分的热情。
2.要点(yàodiǎn)段落化。一个要点(yàodiǎn) 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 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得分 丢失的重要一环。
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加以工(jiā gōng)制为造业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 轻型 工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 得到优化
稳__步__发__展__ 调整, 工业技术水平 明显提高, 阶段 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实现 了__乡__村__工__业_化_____
第五页,共42页。
和工业过度(guòdù)密集;③ 环境污染 严重;④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
产业结构 层次偏低等 态模式;②寻求
①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 完善;②城市占用 耕地 面
最佳状态的 城市规模 扩张
模式;
积不断扩大;③珠江水质 恶化;④城市 酸雨 现象严
③高效合理的 产业结构 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重;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
染加剧
第七页,共42页。
答案 (1)A (2)B (3)B 第十九页,共42页。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问题
【图解(tújiě)考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
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 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不同,其采 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小化城镇以发展 为主导,工城乡业(c企hén业ɡ x发iān展ɡ)一迅体速化,形成
地带。
城乡(chénɡ xiānɡ)一体化
(2)20世广纪州90年代中期以城市后群:城市化由
向由区域核心城市
市引导下的
模城式镇 转变。
数量
3.城市化水平高的表外现来
入
第十八页,共42页。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 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 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 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 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 化速度(sùdù)是不同的。第(2)题,外商投资规 模小、以低端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 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3) 题,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进入 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sùdù)加快, 环境有所改善。
稳步发展 阶段
城市群模式
工业结构优化,工业技 术水平提升,增长速度 较高,实现乡村_工__业__化_
广州 和 深圳 的带动作用加
强,成为区域核心城市, 形成城乡一体和城市高度 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第十五页,共42页。
【对点演练】 1.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 答(1)~(3)题。
第6讲 区域(qūy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一页,共42页。
【最新考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 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权威解读】 1.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工业 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zhǎngwò) 某区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 及解决措施。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镇
多,分布(fēnbù)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
强; 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
第四页,共42页。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tuī dòng)作用
1.珠阶江段 三角洲工业化进具程体表经现历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劳动密集型 出口加 夯实_(h_ā_n_ɡ__sh_í_)基工础业发展迅速
第十七页,共42页。
(2)下列叙述(xùshù)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 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 的现象的是
(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第十二页,共42页。
(3)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 发展的巨大(jùdà)动力。
区位因素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侨乡
条件分析 海陆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早 数量多,水平高 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第十三页,共42页。
特别提醒:(1)国家政策是促进珠江三角洲地 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迅速(xùn sù)提高, 是因为当地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第十六页,共42页。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 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nóngyè) 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 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 为主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 1990年之后各产业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
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
个,比重(bǐzhòng)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
数达811个,比重(bǐzhòng)为89%;村级全
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
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我来阅卷(yuèjuàn)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名师点评 没有做到段落序号化,卷面整体层次不分明。 语言空泛,就题论题(lùntí),只从字面上答题,
没有结合题目具体条件扩散性思维。
第三十页,共42页。
规范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农业劳动人口数 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 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 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 设,提高(tí gāo)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 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 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 答三点即可) (3)为我国扩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 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 胀所带来的“城市病”第三十一(页,交共42页。通拥堵、住房紧张、
第十一页,共42页。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发展过程
【表解考点】
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 (pílín)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
优越区,位促因素进了经济的发展条件。分析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第二页,共42页。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 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珠江与(zhū范jiā围nɡ)
(1)位置:位广州于广东 省深中圳南部珠海,(zhū hǎi)下游。
(2)东范莞围:包括
A
、B 、
C 、佛山、江门、
D 香港 、中澳山门 (zhōnɡ
shān)等市的全部和惠州、 第三页,共42页。
知识拓展 “9+2”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泛 珠三角”实际上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 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 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 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zhōnɡ bù)、西部 都有;二是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水力、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第三十二页,共42页。
3.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 识,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4.卷面整洁化。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 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的笔迹,字的 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 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书写尽量 工整、规范,少连笔或不连笔。切记不要 为求速度(sùdù),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 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人产生厌烦情绪, 不知不觉从严给分。
到100%。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4分)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 式起到了显著(xiǎnzhù)作用。分析乐清市就 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 化发展有什么意义?(4分)
火电厂排放烟尘、二氧化硫
固体废弃物
污染加剧
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问 题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对点演练(yǎn liàn)】 2.读我国2005年各省(市、区)城镇化、工
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图,回答(1)~(3)题。
省(市、区)城镇化水平(shuǐpíng)、工业化水平(shuǐpíng)和非农化水平(
第二十页,共42页。
【融会贯通】 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基础设施(jī chǔ shè 亟shī待) 完善
城镇分布以江河或公路延伸 方向排开
城市占用 耕地面积 扩大
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资 源日趋紧张
珠江(zhū ji水ān质ɡ) 恶化 酸雨 严重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珠 江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1)图中三个城镇化水平高值区的城市群,它 们的共同优势是
( )。 A.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chōngzú)
B.多侨乡,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D.土地广阔,农耕业发达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2)造成北京、海南和西藏工业化率偏低的原 因(yuányīn)分别是 ( )。
方法技巧(jìqiǎo)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第九页,共42页。
巧学易记 图示法理解(lǐji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十页,共42页。
归纳总结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 (wèntí)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 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 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第十四页,共42页。
【融会贯通】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比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密
切相关的,二者在发展(fāzhǎn)过程中具有
很大项的目 一致性。工业化
城市化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阶段 特点 阶段 特点
夯实基础 阶段
城乡一体化 阶段
大业系力 ,发 建展 立“了轻三型来(q一īn工补ɡ x业”í企n城体ɡ)市(与ch非én农g和sh业ì乡) 产村业融相合混,杂农业
答案 (1)C (2)A (3)B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综合题答题规范秘诀
样题展示
(2012·上海地理,35~37)就地式城
市化是指农村人口
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 化,这是城市化的
一种新趋势。阅读图文(túwén)资料,回 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 人口约占82.6%。第二十据六页,共242页0。 09年统计,农林牧
①经济结构和城市职能 ②开发晚 ③自然 条件和工业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3)图中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 率低于非农化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 )。
A.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B.城市环境问题
突出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曲线可知,北京、上 海、广东城镇化水平处于高值区,它们共同 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第 (2)题,由于北京市的国家政治中心城市职能 决定了其工业(gōngyè)化率偏低;海南因开发 较晚,西藏的自然条件和工业(gōngyè)基础差, 技术水平低而造成工业(gōngyè)化率偏低。第 (3)题,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低 于非农化率,说明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从而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2.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推动作用 (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fāngshì)
的转变。
第六页,共42页。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wè分n类tí)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 化问
题
城市 化问
题
①大量占耕用地(gēng〃;d②ì) 城镇
高分秘笈
1.答案要点(yàodiǎn)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 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yàodiǎn)。有许多 考生答题时,一题一个自然段,每个要点 (yàodiǎn)也不用序号标识,甚至连标点符号 都没有,阅卷者看起来费劲,激不起给考 生打分的热情。
2.要点(yàodiǎn)段落化。一个要点(yàodiǎn) 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 师一个清晰爽目的感觉,这也是防止得分 丢失的重要一环。
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加以工(jiā gōng)制为造业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 轻型 工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 得到优化
稳__步__发__展__ 调整, 工业技术水平 明显提高, 阶段 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实现 了__乡__村__工__业_化_____
第五页,共42页。
和工业过度(guòdù)密集;③ 环境污染 严重;④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
产业结构 层次偏低等 态模式;②寻求
①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 完善;②城市占用 耕地 面
最佳状态的 城市规模 扩张
模式;
积不断扩大;③珠江水质 恶化;④城市 酸雨 现象严
③高效合理的 产业结构 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重;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
染加剧
第七页,共42页。
答案 (1)A (2)B (3)B 第十九页,共42页。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问题
【图解(tújiě)考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
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 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不同,其采 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小化城镇以发展 为主导,工城乡业(c企hén业ɡ x发iān展ɡ)一迅体速化,形成
地带。
城乡(chénɡ xiānɡ)一体化
(2)20世广纪州90年代中期以城市后群:城市化由
向由区域核心城市
市引导下的
模城式镇 转变。
数量
3.城市化水平高的表外现来
入
第十八页,共42页。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 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 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 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 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 化速度(sùdù)是不同的。第(2)题,外商投资规 模小、以低端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 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3) 题,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进入 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sùdù)加快, 环境有所改善。
稳步发展 阶段
城市群模式
工业结构优化,工业技 术水平提升,增长速度 较高,实现乡村_工__业__化_
广州 和 深圳 的带动作用加
强,成为区域核心城市, 形成城乡一体和城市高度 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第十五页,共42页。
【对点演练】 1.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 答(1)~(3)题。
第6讲 区域(qūy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一页,共42页。
【最新考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 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权威解读】 1.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工业 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zhǎngwò) 某区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 及解决措施。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镇
多,分布(fēnbù)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
强; 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
第四页,共42页。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tuī dòng)作用
1.珠阶江段 三角洲工业化进具程体表经现历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劳动密集型 出口加 夯实_(h_ā_n_ɡ__sh_í_)基工础业发展迅速
第十七页,共42页。
(2)下列叙述(xùshù)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 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 的现象的是
(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
水源
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第十二页,共42页。
(3)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 发展的巨大(jùdà)动力。
区位因素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侨乡
条件分析 海陆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早 数量多,水平高 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第十三页,共42页。
特别提醒:(1)国家政策是促进珠江三角洲地 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迅速(xùn sù)提高, 是因为当地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第十六页,共42页。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 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nóngyè) 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 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 为主
D.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 1990年之后各产业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
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
个,比重(bǐzhòng)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
数达811个,比重(bǐzhòng)为89%;村级全
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
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我来阅卷(yuèjuàn)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名师点评 没有做到段落序号化,卷面整体层次不分明。 语言空泛,就题论题(lùntí),只从字面上答题,
没有结合题目具体条件扩散性思维。
第三十页,共42页。
规范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农业劳动人口数 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 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 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 设,提高(tí gāo)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 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 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 答三点即可) (3)为我国扩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 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 胀所带来的“城市病”第三十一(页,交共42页。通拥堵、住房紧张、
第十一页,共42页。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发展过程
【表解考点】
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 (pílín)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
优越区,位促因素进了经济的发展条件。分析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第二页,共42页。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 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珠江与(zhū范jiā围nɡ)
(1)位置:位广州于广东 省深中圳南部珠海,(zhū hǎi)下游。
(2)东范莞围:包括
A
、B 、
C 、佛山、江门、
D 香港 、中澳山门 (zhōnɡ
shān)等市的全部和惠州、 第三页,共42页。
知识拓展 “9+2”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泛 珠三角”实际上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 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 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 “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 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zhōnɡ bù)、西部 都有;二是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广西、云南、 贵州等地,水力、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第三十二页,共42页。
3.段落序号化。即一个要点需用一个序号标 识,常用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等。
4.卷面整洁化。应讲究卷面的整体性,在规 定的位置答题,用统一颜色的笔迹,字的 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尤其注意答案的 两边要整齐),整体上安排合理。书写尽量 工整、规范,少连笔或不连笔。切记不要 为求速度(sùdù),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 甚至难以辨认,使阅卷人产生厌烦情绪, 不知不觉从严给分。
到100%。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4分)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 式起到了显著(xiǎnzhù)作用。分析乐清市就 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 化发展有什么意义?(4分)
火电厂排放烟尘、二氧化硫
固体废弃物
污染加剧
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问 题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对点演练(yǎn liàn)】 2.读我国2005年各省(市、区)城镇化、工
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图,回答(1)~(3)题。
省(市、区)城镇化水平(shuǐpíng)、工业化水平(shuǐpíng)和非农化水平(
第二十页,共42页。
【融会贯通】 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基础设施(jī chǔ shè 亟shī待) 完善
城镇分布以江河或公路延伸 方向排开
城市占用 耕地面积 扩大
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资 源日趋紧张
珠江(zhū ji水ān质ɡ) 恶化 酸雨 严重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珠 江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1)图中三个城镇化水平高值区的城市群,它 们的共同优势是
( )。 A.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chōngzú)
B.多侨乡,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D.土地广阔,农耕业发达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2)造成北京、海南和西藏工业化率偏低的原 因(yuányīn)分别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