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赤岗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赤岗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kóng)地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
瘦弱——________——________
欣喜——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桂花在________季开放。
②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2.阅读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
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檐)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zìzhì)飘(佛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④……
⑤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niniè)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
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
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⑥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5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⑦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欢腾________ 观看________
B.找反义词:喧哗________ 开始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第⑦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细读第⑦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
(5)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B.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C.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D.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6)写三个表现节日人多、热闹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描写阅兵式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8)谈一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五壮士怎样选择?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
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___(愉快愉悦)。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_(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___________(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___________(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___________(yín yíng)一道___________(奇丽奇特)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写出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草原》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舒庆春,满族人,被称为__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茶馆》《骆驼祥子》等。
(4)写出出文中的拟人句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写出文中的比喻句:________。
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________。
5.课内阅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魑魑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先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剜,是郝嗣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
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仿造“黑魃魃”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叠音词。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A. 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的时刻。
B. 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C. 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情况极其危险。
(3)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画横线的语句。
(4)联系全文,完成下列诗歌。
一星________,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________,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________,
为了________,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华灯下,你在干什么——________。
6.课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1)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_______ 、_______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_______ 、_______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_______ 和_______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________。
“这里“指________ 。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7.拓展阅读
跳绳和踢毽子
林海音
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
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台湾的橡皮筋。
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
放了学到琉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约寸长的剩余竹管,其粗细同我们用来写中楷字的笔。
很便宜的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丈长的绳。
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
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
但是在跳绳中拣铜子儿,也不简单。
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拣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抢钱,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
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钢板为硬币,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它用来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
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
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
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
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可以念:“一个毽儿,踢两瓣儿。
打花鼓,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
八仙,过海。
九十九,一百。
”
(1)给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切下 A qiē B qiè________
②毽子A jiān B jiàn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这篇文章讲了孩童时的两项游戏:________和________。
②写跳绳,写了自己小时候用________做跳绳。
写踢毽子,写了________以及踢毽子时念儿歌的事。
(3)写跳绳的玩法时,作者介绍了哪些玩法?重点写的是什么?
(4)把文章中能反映玩游戏时的乐趣的一句话画上横线。
8.读《丁香结》,回答文后问题。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4)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面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9.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
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A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矗立________ 陆续________
B.找反义词:平静________ 停止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文中“抢前一步”“夺过”等画线的动词体现出________。
文中“眺望”“回头望望”等加点的动词体现出________。
(4)“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画线字的意思是()
A. 用掉
B. 模糊不清
C. 样子或形状像花
(5)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B.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C.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未知生命起源(节选)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
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选自《古生物王国》)(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14.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
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
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羲之指着院子里
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
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
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
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
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
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
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
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
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
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
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窍门——________ 指教——________
勉励——________ 启发——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羡慕:________ 端详:________ 秘诀:________ 陶冶: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由文中的“________”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________”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________之外,还要认真________,加强________,完善________。
(5)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请在下面写出两句。
________
15.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
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
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
他还是背出来了。
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
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
他还专门在各种花旁边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