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
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
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
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
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
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
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
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
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
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
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
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
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
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里长城
余光中
那天下午,心情本来平平静静。
后来收到元月3日的《时代周刊》,翻着翻着,忽然瞥见一张方方的图片,显示堪培拉和一票美国人站在万里长城上。
像是给谁当胸锤了一拳,他定睛再看一遍。
是长城。
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
是长城,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
对区区一张照片,反应是那样的剧烈,他自己也感到很惊讶。
万里长城又不是他的,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
他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生在江南,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
他的脚底从未踏过江北的泥土,更别说见过长城。
可是感觉里,长城是他的。
几十年来,一直想抚摸想跪拜的一座遗产,忽然为一双陌生而自莽的脚捷足先登,他的愤怒里有妒恨,也有羞辱。
他有一股冲劲,要写封信慰问长城。
一回头,太太的梳妆镜叫住了他。
镜中出现了一个中年人,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在耳边。
大陆会认得这个人吗?二十年前告别大陆的,是一个黑发青睐的少年啊!
那位女职员接过信去,匆匆一瞥,然后忍住笑说:
“这怎么行?地名都没有。
”
“那不是地名吗?”他指指正面。
“万里长城?就这四个大字?”她的眉毛扬得更高了。
“告诉你,不行!连区号都没有一个,怎么投递呢?何况,根本没有这个地名。
”
其他的女职员全围过来看。
大家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
其中一位女职员忍不住念起来。
“万里长城:我爱你。
哎呀,这算写得什么信嘛?笑死……这种情书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万里长城在哪里?”
“一封信,只有七个字。
”另一位小姐说。
“恐怕是世界上最短的信了吧?”
“才不!”他吼起来。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信。
可惜你们不懂!”
他从人丛中夺门逃出来,把众多的笑声留在邮局里。
“你们不懂!”他回过身去,挥拳一吼。
在冷冷的雨中,他梦游一般步行回家。
他走过陆桥。
他越过铁路。
他在周末的人群中挤过。
前后左右,都是年底大减价的广告,向汹涌的人潮和市声儿售大都市七十年代廉价的繁荣。
人潮海啸而来,冲向这个公司那个餐厅,冲向车站和十字路口,只有他一人逆潮而泳,泳向万里长城。
顿然,他变成了一个幽灵,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孤魂野鬼。
没有人看见他。
他也看不见汽车和行人。
真的。
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
市声全部哑去。
他站在十字路口,居然没有撞到任何东西!他一个人,站在一个空城的中央。
“万里长城万里长,”黑黝黝的巷底隐隐传来熟悉的歌声。
“长城外面是……”那声音低抑而且凄楚,分不清是从巷子底还是岁月的彼端传来。
他谛听一会,脸颊像浸在薄薄的酸液里那样的噬痛。
直到那歌声绕过迷宫似的斜街和曲巷,终于消失在莫名的远方。
于是市声一下子又将他拍醒。
一下子全回来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
终于回到家里。
桌上,犹摊开着的杂志。
他谛视那幅图片,迷幻一般,久久不动,不知不觉,他把焦点推得至深至远。
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
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啊。
万里长城万里长。
而令他更惊讶的是,堪培拉不见了,那一票美国人怎么全不见了?长城上更无人影。
真的是全不见了。
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1972年2月1日深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万里长城”为题,不仅因为它是行文的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使文章先声夺人,给人以厚重沧桑的文化气息。
B. 把蜿蜒雄踞山脊的长城比喻为一条未随古代飞走的龙,意在强调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而不容许外
国人捷足先登。
C. “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作者用诗家语言含蓄交代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基因。
D. “寄信”和“回家”两个片段中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七十年代台湾民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乡愁的忽视。
7. 作者主张散文语言要有弹性,即对于各种句式、语气和语体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
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8. 作者是怎样在虚实变换中展现“他”的流动起伏的情思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陆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
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
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
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
我叫王海时,爸叫老王。
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
妈妈长的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
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
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娃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
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
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且家里的表和我的耳朵都好好的,暗示我的父母在晚上发报。
C. “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也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表达特点。
D. 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表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主题。
10.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1)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年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2)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奋:愤激],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项羽僄悍,不可遣。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杠里:地名。
夹壁:对垒],破二军。
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车,降章邯,诸侯皆附。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卤:同虏],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
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安居,安定有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
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2.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B.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怨:埋怨
C.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利:利益
D.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丝绳
13. 下面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B.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C.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D.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速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
14.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
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 刘邦善于米纳下言。
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奏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 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
泰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1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四时读书乐·夏
【元】翁森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劝学诗。
它将夏季也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
B.第一、二句借竹、桑、阳光等意象写出了小书斋清幽、安静、敞亮的特点。
“明”字也带有主观色彩,可指在此读书的人内心一样敞亮。
C.夏天白天变长了,这是非常适合读书的;读完书后,可以听听蝉儿的鸣叫;夜晚入睡时,萤火虫飞入帷帐作伴,亦使诗人感受到乐趣。
D.“稔”是熟知的意思。
诗人倒置了五、六句,突出和强调了夏日读书时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的感受。
17.这首诗是如何以夏季的景色衬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广阔宇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慷慨激昂。
(2)《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瓢零之感。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杭州地铁是杭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XX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XX年10月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新世纪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必将推动杭州城市发展真正迈入“钱塘江时代”,使“大都市、新天堂”由理想成为现实。
请你为杭州地铁写一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富有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
您的拔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如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