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业危害防控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制定并实施的一项管理制度。

下面是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及一个范例供参考:
编制要点:
1. 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派遣工、劳务工等特殊员工群体。

2. 制度的目的和依据:说明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职业危害防控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维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并列明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依据。

3. 员工权益的告知:明确告知员工有权知晓自己所从事工作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并且在工作过程中,有权要求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培训。

4. 职业危害信息的告知:列举企业内部各类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并详细阐述其产生途径、危害性质、防控措施、急救措施等内容。

5. 员工知识培训与考核:明确员工在入职时应接受的职业危害知识培训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职业危害防控知识的考核安排。

6. 员工权益保障措施:包括提供安全防护设施、组织定期体检、建立应急救援机制等。

7. 违反制度的处理与纠正措施:明确违反制度规定的员工可能受到的纪律处分,以及对制度违规行为的纠正措施。

范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及其所有员工。

第三条员工有权知晓自己所从事工作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有权要求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培训。

第四条本企业将向员工告知各类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包括产生途径、危害性质、防控措施、急救措施等内容。

第二章职业危害告知
第五条本企业将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知识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职业危害的分类和特点;
2. 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3. 职业危害的监测与检测;
4. 职业危害的急救与处理。

第六条员工在入职时,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危害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三章员工的权益保障
第七条本企业将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服、呼吸器等。

第八条本企业将组织对员工进行定期体检,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第四章违规处理
第九条员工若违反本制度规定的,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记过、降级、辞退等。

第十条对于制度违规行为,本企业将及时纠正,并建立相应的整改机制。

以上为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编制要点及一个范例,具体制度的内容可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2)
一、引言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是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编制要点,并提供一个范本,以供参考。

二、编制要点
1. 法律法规依据
编制职业危害告知制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包括《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确保制度与法律相一致,并能够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2. 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
明确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目的,即为了告知职工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以及防护措施等信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同时,明确适用范围,包括适用于所有职工、特定工种或岗位等。

3. 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
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识别和分类各类危害因素,例如:化学品、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4. 危害告知内容
明确职业危害告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危害因素的具体介绍和相关标准要求;
-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和防护手段;
- 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职工权益保护措施;
-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相关责任人;
- 具体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5. 告知方式和频率
明确职业危害告知的方式和频率。

告知方式可以通过口头告知、书面告知、教育培训等途径,根据工作特点和工种不同灵活选择。

告知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新员工入职前告知、年度告知、特定工种的特别告知等。

6. 监督和检查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有效执行。

包括定期进行管理检查、随机抽查、不定期的现场检查等,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7. 评估与改进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规定和执行情况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改进。

可以通过职工的反馈、定期的安全培训等方式了解制度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改和完善。

三、范本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一、制度目的
为了告知全体职工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以及防护措施等信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在岗职工。

三、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
本企业的工作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危害因素:
1. 化学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腐蚀性物质等;
2. 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高温、低温等;
3.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害虫等。

四、危害告知内容
1. 危害因素的具体介绍和相关标准要求;
2.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和防护手段;
3. 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职工权益保护措施;
4.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相关责任人;
5. 具体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五、告知方式和频率
1. 新员工入职前告知:每位新员工入职前,由相关负责人对其进行告知;
2. 年度告知:每年一次,由公司安全负责人对全体职工进行集体告知;
3. 特殊工种的特别告知:对于特殊岗位或特殊工种的职工,根据需要进行特殊的告知;
4. 口头告知和书面告知相结合,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六、监督和检查机制
1. 管理检查:安全与卫生部门定期进行管理检查,检查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执行情况;
2. 随机抽查:随机抽查职工对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了解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3. 现场检查: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评估与改进
1. 定期评估:每年对职业危害告知制度进行一次评估,了解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 职工反馈:定期开展职工安全培训活动,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

总之,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编制要点包括法律法规依据、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类、危害告知内容、告知方式和频率、监督和检查机制、评估与改进等。

范本则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通过制定和实施职业危害告知制度,可以有效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降低职业病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3)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依法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告知的制度。

以下是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编制要点及范本。

一、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
1. 法律法规依据:制度应明确法律法规对职业危害告知的相关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2. 适用范围:制度应明确适用范围,包括员工、临时工、实习生等。

3. 责任主体:制度应明确职业危害告知的责任主体,一般为企业的劳动保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

4. 告知内容:制度应明确告知的内容,包括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措施、急救方法等。

5. 告知方式:制度应明确告知的方式,可采用口头告知、书面告知、培训讲解等多种方式。

6. 告知时间:制度应明确告知的时间,一般包括入职前、入职期间和工作期间等阶段。

7. 告知记录:制度应规定告知记录的保存方式和期限,以及告知的确认方式,可采用签字确认、电子记录等形式。

8. 处罚措施:制度应规定违反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责任和处罚措施,以保证制度的执行和员工的遵守。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所有员工、临时工、实习生等。

第三条职业危害告知的责任主体为本企业的劳动保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

第四条告知的内容包括:
1. 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噪音、有害物质、高温、高压等;
2. 职业病的防护措施,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定期体检等;
3. 急救方法和应急预案。

第五条告知的方式包括口头告知、书面告知、培训讲解等多种方式。

第六条告知的时间包括以下阶段:
1. 入职前:进行入职前培训,告知员工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2. 入职期间:在新员工入职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逐步的告知和培训;
3. 工作期间:每年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危害告知。

第七条告知的记录应保存在员工档案中,并按要求进行保存。

第八条违反本制度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本企业的劳动保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

第十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修改,经劳动保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同意后执行。

以上是关于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编制要点及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编制要点(4)
(1)明确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的目的、依据。

(2)明确对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告知的范围。

(3)明确对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告知的形式及要求。

(4)明确职业危害如实告知的内容(包括: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待遇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等)。

2、范例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止发生职业危害,切实保护企业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健康标准和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保护的权益。

二、岗前告知
1、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与新老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2、企业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时,企业人事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其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二、现场告知
1、企业在生产车间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的结果。

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2、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在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三、健康体检结果告知。

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危害的及时告知本人。

员工离开本企业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企业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四、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五、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对接触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六、因未如实告知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企业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