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敏于模仿,高效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主题训练-------敏于模仿,高效创新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
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这样形容不临帖的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大意是说不懂得书法临摹,难写出一手好字。
材料二: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艺术。
——高尔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切斯特菲尔德模仿虽能惟妙惟肖,终有根本的缺憾——没有心。
——张抗抗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
——鲁迅要研究成功者的想法策略和行为习惯,然后加以改良,因为我们不可能靠模仿别人而超越竞争对手,要超越竞争对手,我们一定要创新。
——陈安之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带来有益的启示。
请以“模仿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
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
今日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认为写诗应自出机杼,表现个性和风格,切忌一味因袭模仿。
以上材料中,两位诗人倡导的写诗理念,或兼取众长,或自出机杼,都是他们取得诗歌成就的原因。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句“不懂得书法临药,难写出一手好字”,强调学习书法开始总得有个模仿的过程,从模仿中去领悟技巧。
材料二,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强调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模仿,实则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综合两则材料立意为:模仿是学习的一个初始阶段,由模仿到创新,才是学习和实践的最终路线。
文中只谈模仿或只谈创新,都视为立意不全面。
模仿,即学着别人的样子重复地做。
但“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应是“敏于模仿”“善于模仿”。
也就是通过“模仿”得到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之后,就需要突破“模仿”,进行创新,否则就永远突破不了被模仿对象,没有自己的生命。
通过模仿,我们可以借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为创新做好准备、注入活力。
模仿不是目的,而是阶段和手段,模仿最终还是应该创新。
考生可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论述,如中国科技发展,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这是模仿;但是中国发展要崛起,单纯的模仿明显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高新尖领域,要有自主的技术创新。
如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可以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立意:
1.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2.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3.敏于模仿,高效创新。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模仿”给出了五则名言。
其中第一则和第三则告诉我们,模仿对象有好坏之分,模仿内容也有高下之别,这就提醒青少年,“模仿”也需要“挑选”;第二、四、五则名言认为单纯模仿不可取,应当加上“创造”,通过“改良”“创新”超越对方,才会得到成功。
任务部分要求以“模仿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从青少年角度思考“模仿”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涉世未深,生活经验有限,又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从最简单的模仿某个明星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到模仿某些思维、做事方法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从材料中我们看出,出题者想要提醒我们,要选择高尚的人的行动模仿,或者模仿成功者的想法策略、行为习惯,这样的模仿才是良好的开端;另外,我们不能仅仅止于模仿,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动脑筋,加入我们的思考进行创造、创新,争取超越对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写作时建议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
开头从几则名言入手,提出观点。
然后分三部分写作。
第一部分,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人类文明的进步几乎都与模仿有关,如鲁班被草叶划破手指,于是发明锯子;莱特兄弟通过研究陀螺的旋转发明飞机……。
第二部分,模仿也要有所选择,模仿高尚的行为,摒弃卑劣、低俗的模仿;古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仅有某些青少年模仿明星的穿衣风格、言行举止;真正的模仿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模仿思维、方法、策略,如疫情期间不少干部模仿直播带货促销农产品,帮助农民兄弟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模仿虽然可行,但不能囿于模仿,而要超越模仿,进而创新、创造;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他晚年改变画法,勇于创新,画史留名;我国通过研究买来的淘汰航空母舰,进而研究出自己的航空母舰。
最后告诫青少年,模仿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定要让模仿为我所用,从模仿中成长。
立意:
1.模仿是成长的基础。
2.始于模仿,超越成长。
3.模仿要为我们的成长服务。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顾炎武的这段话翻译一下是这样的:诗文之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有不得不变的原因。
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沿袭久了之后,就不能允许人人都像原来那样创作。
如今将近
一千多年了,却仍然取法古人的陈旧言辞,一一地摹仿它们,用这样的方法来作诗,行吗?所以说,如果不像古人就失去了诗所以为诗的特质,如果太像古人就失去了自我的个性特征。
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
”这句又告诉我们写作的重点是“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而且对“模仿”要辩证分析,不能全盘否定。
材料中的这一段还提示我们,取材议论不要只局限于“诗”的创作,要联系实际,谈生活中问题,其实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没有模仿就没有继承和延续,没有创新只是模仿就没有发展,因此在模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创新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符合时代需求。
所以最佳立意是将“模仿”与“创造”辩证统一,当然可以重点突出一方,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空洞地只讲道理。
写作时,如果文章写成议论文,文章的开头可以简短引用材料,以引入论点,如“起于模仿,重在创新”;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模仿的重要性;接着论述只模仿的弊端,只有模仿只会固步自封,难以发展;最后阐述在模仿的基础上应勇于创新,唯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可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列举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等事例,来论证模仿的重要性;列举曹禺创作戏剧对西方“三一律”的遵循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事例,来论证创新带来发展。
立意:
1.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2.有创新才有发展。
3.起于模仿,重在创新。
4.例文:
博采众长以精进,自出机杼以守己
捧一卷诗词与手中,轻声诵念,顷刻便沉醉于期间,陶然自得也。
慨然叹问,诗人何得于一众浩瀚前作,仍书以珠玑文字,遗韵世间?
以吾观之,在于其博采众长以精进,自出机杼以守己。
文化当互鉴以自新,方拥源头活水之伟力。
“没有拿来的,文艺自不能成为新文艺。
”鲁迅先生如是说。
诚哉斯言,小到诗歌,大到文化,皆应互鉴取长,方得精进。
锦绣盛唐的繁荣昌盛,恰借了包容互鉴的威力。
在交流之中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于厚实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亦赋予了促其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
然,所谓的“取长”并不等于绝对的“拿来主义”,前者是以我为主,有选择地融入优良元素,而后者实质仅有拿来之名,而无精进之实。
由此观之,文化当如浩瀚汪洋,广纳百川,亦守得自身的源头活水,方奔腾不息,喷薄万丈。
个人当取长以精进,方自洽亦守得独有风姿。
“没有拿来的,人自不能成为新人。
”揆诸当下,我们如同一张白纸初于世间,又经历世事被落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不尽相同,因而异彩纷呈。
每个人都独有自己的闪光点与缺憾,既然世间的参差无法磨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会以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便只需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坐标,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不卑不亢的位置上,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态度去对待周遭的人与物。
固然虚心学习他人的闪光点,亦坚守自我而不因他人的璀璨而轻易改弦易辙。
正如“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将他人摆正在“转益多师是汝师”的位置上,亦明晰自己才是自身人生画卷的执笔人,如此,吾辈方得与更好的自己撞个满怀,绽放独属于个人的夺目光华。
国家当交流以补短,方繁荣昌盛而生生不息。
瞩目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一众涌流已将世界各国卷入其中。
共同发展、携手共进已成为各国心照不宣的公式。
在与他国交流的碰撞中,中国当坚持以我为主,学习他国的方针去尊重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亦于碰撞之中生发思想的火花,取其精华以善已,鉴其长处以补短,亦坚定自身的大国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蓄力。
大江奔涌,时代翻新,不啻个人、文化乃至国家,都当博采众长以求新,自出机杼以守己,以文化自信容万德,坚定底气,为自身的精进而有力摆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引述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的诗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意思是: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材料对此也做了解释和提示,“认为去伪存真,兼取众长,是写好诗歌的基础”,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思辨性继承,学习不是全盘接收,一味因袭模仿,而是要求去其虚假、取其真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转益多师”,不限于一家,才能兼取众长,也必然需要诗人创造性的继承、借鉴,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
第二层引述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的诗句“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自我”与
“随人”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自我”,不是盲目独断、自我狂妄的表现,而是长期积累并经过构思经营才反映出来的作者的个性与风貌。
“自我”必须符合并遵循客观规律,这样的“自我”才有价值,才能被人承认接受。
在“自我”形成之前,必须认真学习,继承前人的珍贵遗产,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
兼取众长和自出机杼是有机联系的,考生只有进行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更佳的立意。
审读明确写作要求,“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
“更广泛的领域”才是写作重点。
作文题目取材古代诗歌创作理念,那么“更广泛的领域”可以延伸到文化发展的领域,也可以指向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等等。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提示考生结合青年成长实际,谈出切身体会。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兼取众长打基础,自出机杼勇创新。
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兼取众长,为创新提供了路径和方向,只有广泛地吸收经验,我们才能够懂得在何处创新,向何方创新。
二、缺少自出机杼的创新,兼取众长就会沦为因循守旧的牢笼。
三、兼取众长与自出机杼相辅相成,我辈青年也应兼取众长打基础,自出机杼勇创新,让思想与脚步共进。
立意:
1.兼取众长打基础,自出机杼勇创新。
2.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3.博采众长以精进,自出机杼以守己。
4.接他木之枝,开个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