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碑店市私立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碑店市私立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在大多数汉代艺术作品中,有一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呈现了“朴厚” 的特色。

汉乐府中常见的“上言加餐饭”、“努力加餐饭”,是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恩爱和祝福,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碗白饭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爱与肯定。

其厚重之情只有放在那个不尚奢华、安分为人的时代才能被理解。

汉代的美,正美在这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

汉初,这个刚建的帝国就战兢兢地稳定着农业经济,把在不断动荡中破坏的生民基础一点一点整合起来。

汉代律法有意地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暴富发展,使百姓安分于土地之上和伦常秩序之中,没有对人生的妄想,没有奇迹式的憧憬,也没有巨变和幻灭。

大约到东汉末,《古诗十九首》一类的作品忽然有变,一种不安的声音逐渐突破了人情之常的和音。

从原来注重生活事实的描述,转到更多地对内心本质的感叹,从原来百姓的人情之常转到了对个人特殊心情的哀怜。

自汉武帝扩大乐府组织广泛地采诗合乐,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这四百年是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过渡时期,进而形成魏晋艺术的变局。

脱离了生产的文人,更专注于形式技巧的追求,对自然与生活产生了更细致敏感的情思。

艺术的主流不再是流布在广大土地上的民间歌谣与石刻画像上的农渔之乐,而是狷狂自傲、放任不羁的“名士”以纤细的情感和精致的技术唱出的“离群”哀歌。

这些文人艺术家是更精细了,而精细只是无奈与挫败,是感伤与退避,不再是昂扬的奋战。

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专业化的艺术家大量出现,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1.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汉代艺术“朴厚”特色的形成原因。

2.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表现出哪些变化?
3. 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专业化艺术家,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2年增幅达58%。

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千愁百转的两难选择,如今有了坚决笃定
的最优选项。

回国发展原因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

这与调查样本中70.8%的海归是独生子女这一事实不无关系。

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发展、国内休闲娱乐更为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

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

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

(201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解读“归国潮”的东方密码》)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持续提升。

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年度回国与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

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及出国人数比重情况分析》)材料三:
海归回国就业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的海归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就职,26.7%的海归最终在外资企业就职,此外,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就职,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就职。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房地产、互联网分别占7.2%、6.9%、5.5%。

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超过1/10(11.9%)的人选择了创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后发现,13.2%的男性选择创业,8.2%的女性选择创业。

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根据麦可思调研,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六大领域分别是新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

他们认为,国内创业的优势是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而在国内创业主要会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

被调查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自身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获得海外风险投资、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等。

(2017年3月10日搜狐网《留学回国人员成创业主力军》)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回国发展成为大部分留学人员的最优选项。

B. 材料一表明,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形成。

C. 材料二图表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2015年回国留学人员40.91万人,比五年前增长数倍。

D. 材料二图表显示,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自2008年至2015年,每年都比上年有所提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是海归的主要聚集地;金融业是海归择业的首选,其次是贸易、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

B.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留学归国人员择业的主要目标,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就职的人数占海归人员的六成以上。

C. 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热的影响国内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D. 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创业具有许多优势,如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相关政策配套齐全等。

6. 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归国潮”形成原因看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

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等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

此后,这种饮食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中期。

普通民众恐怕也是如此,《后汉书》中记录的孟光与梁鸿夫妻俩“举案齐眉”的典故,可谓是对平民日常生活饮食方式的一个侧面写照。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

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

到了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

而且,不管是何种
饮食情境,但凡是有客人上门,“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以丰盛的菜肴来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劝菜”,既是主人害怕客人因为过于谦逊而吃不到美食的缘故,也是主人表达视乎远客为自己人,并不见外的一种情感流露。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普通民众的饮食方式逐渐由分食制变成了共食制,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有着一层传统文化的人情底色,共食制恐怕仍然符合多数普通民众的饮食就餐观念。

由此观之,在现代化公共生活中,特别是宴会场合,共食之余提倡“公筷”,情感与卫生并重,仍然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材料二:
材料三:
餐饮企业发觉分餐不简单,要留住菜的温度,还得把菜分得好看。

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后厨,一大盘蛋炒饭被分成了6小垛整齐码在盘子里。

一条鲈鱼沿鱼骨被片成两半后,切段、重新按照鱼形摆盘。

对于行政总厨高晓生来说,分餐首先要解决“温度”的问题。

温度是菜的灵魂。

“有温度了,香味就有了。

菜凉了看上去就没有了生机。

”但一份菜被分成若干小份后,必然凉得更快。

为了保温,后厨盛菜前碗碟会预热到120℃,这样即使分餐时折腾了一会儿菜端上桌的时候仍然是热的;分菜的时候手要快;上莱的间隔和时机要更好把握。

“我们通常设计一份菜量够3至5人食用。

比如一份大虾球通常是6件现在一桌有7位客人,怎么办?配菜区的厨师会把虾一改四,这样就有了24小块虾肉。

每份标准3块虾肉、个别分四块。

这事都得跟客人讲明白。


“再比如,一份黑椒牛肉一般有20块肉,分七份,每份平均只有3块。

量太少了摆盘效果不好也吃不饱。

我们也得跟客人商量,是否需要加量?”
高晓生也坦言,分餐后带来一些服务压力,需要更多人手。

“过去一份汤锅,一个人就能端上桌:现在传菜需要的人数是过去的三倍。

桌上的餐盘多了需要及时撤换,无疑也会增大服务压力。


(摘编自杜康、陈杰林《大厨谈“分餐制指南”》)
7. 下列对中国历史上进食规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前人类共同劳作,共同进食,属于共食制。

B. 商周人席地而坐,人各一份,显然是分食制。

C. 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围桌而坐,仍然是分食制。

D. 唐末宋初,分食制才开始逐渐向共食制转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案齐眉”中的“案”是装满食物的托盘,“举案”就是说孟光端饭给梁鸿,此例可佐证当时人们是各自进食的。

B.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能带来饮食习俗的变化,比如中国人的进食方式由分餐变成共餐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C. 据数据调查可知,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勺公筷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其认可度也更高。

D. 分餐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推行需要相关条件的配合与保障,需要观念、物质条件、技术的整体配合。

9. 请结合材料,分析现今阻碍分餐制普遍施行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

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

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炽应其选,与英俊并游,通涉弥博。

建德二年,授雍州仓城令,寻转周至令。

频宰二邑,考绩连最,迁崤郡守。

入为御正上士。

②高祖作相,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邑二百户。

迁稍伯下大夫。

其年王谦反,炽从信州总管王长述溯江而上。

以炽为前军,破谦一镇,定楚、合等五州,擒伪总管荆山公元振,以功拜仪同三司。

及高祖受禅,炽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

寻以本官摄判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

加以处事周密,高祖每称美之。

授左领军长史,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州,废置州郡,巡省风俗。

还授太子仆,加谏议大夫,摄长安令。

与大兴令梁毗俱为称职。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寻领右常平监,迁雍州赞治,改封饶良县子。

迁鸿胪少卿。

③后数岁,转太常少卿,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复持节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于路授吏部侍郎。

大业元年,迁大理卿,复为西南道大使,巡省风俗。

擢拜户部尚书。

吐谷浑寇张掖,令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

六年,幸江都宫,留炽于东都居守,仍摄左候卫将军事。

其年卒官,时年六十二。

谥曰静。

子安世,通事谒者。

10.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寻转周至令()
A.八尺为一寻B.寻找寻求C.随后不久D.沿着顺着
(2)及高祖受禅()
A.追及赶上B.到等到C.涉及推及D.以及和
1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功拜仪同三司()
(2)谥曰静()
1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B.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C.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D. 然毗以严正闻/炽以宽平显/为政不同/部内各化。

13. 把第①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 “高祖每称美之”的原因除了“处世周密”,还有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文意概括长孙炽有哪些性格品质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的题。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6.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17.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用了蛟的意象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2)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阿房宫烟气缭绕的情景,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阿房宫美女之多。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悲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标点使用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瘟疫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一直与人类社会相伴成长。

②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在《瘟疫与人》中表达的观点:“传染病将和人类共存”是很有道理的。

③鼠疫、天花等瘟疫都曾在地球上无情地肆虐。

④在瘟疫面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之间要鼎力相助,精诚合作。

⑤只要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能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下面表格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11年2月24日公布了去年对日美中3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问卷调查问题
回答
日本
美国
中国
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7.5%
57.2%
42.2%
2.觉得自己优秀

83.2%
11.2%
32.7%
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
52.7%
74.4%
62.3%
4.父母非常了解我

68.0%
82%
85%
20.结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材料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90”后员工突破2400名,在北斗加紧全球组网的攻坚期,这些“90”的人生梦想与北斗导航紧密相连,在各个岗位上绽放光彩。

材料三:鲁迅先生说:“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

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材料四: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以上的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之上,找好答题区间,然后对所选区间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归纳答案,答案要精炼全面。

“在大多数汉代艺术作品中,有一种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呈现了‘朴
厚’ 的特色”,说明农业经济基础稳定是原因之一。

“以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为基础的美学观”“其厚重之情只有放在那个不尚奢华、安分为人的时代才能被理解”,“汉代的美,正美在这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儒家伦理与人情之常成为基础美学观是原因之二。

“汉乐府中常见的‘上言加餐饭’、‘努力加餐饭’,是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恩爱和祝福”“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碗白饭中寄托着对生活的爱与肯定”说明当时的时代不尚奢华,这也是形成原因。

“汉代律法有意地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暴富发展,使百姓安分于土地之上和伦常秩序之中,没有对人生的妄想,没有奇迹式的憧憬,也没有巨变和幻灭。

”当时百姓安分有序无妄想,促成了“朴厚”特色的形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

应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寻找相关文字,阅读要认真仔细,不能丢点落点。

本题比较简单,答案就在原文中,直接找出即可,无需整理。

原文说“从原来注重生活事实的描述,转到更多地对内心本质的感叹”此为原因之一;原文还说“从原来百姓的人情之常转到了对个人特殊心情的哀怜”,此为原因之二;“这四百年是中国诗歌由民间文艺发展到文人创作的过渡时期”,此为原因之三。

答案都在原文中,直接找出就能得分。

【3x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需要通读材料,快速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本题答案区间在文章最后一句。

原文说“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专业化的艺术家大量出现,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

”我们从这里整理答案即可。

“在魏晋时期,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艺术形式与技巧空前丰收”是原因之一;“艺术工作从‘工匠’逐渐转移到‘文人’身上”,艺术主流脱离民众和劳动为原因之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社会上有了更被承认与肯定的地位”,可见此时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此为原因之三。

【点睛】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文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概括。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每年都比上年有所提升”不正确。

由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达到4%,2014年和2015年比上年有降低。

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A项,“其次是贸易、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正确,原文说“贸易、房地产、互联网分别占2%、6.9%、5.5%。

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C项,“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热的影响”不正确,原文只将海归创业与国内大学毕业生创业数据进行比较,没有提及“影响”。

D项,“政府相关政策配套齐全等”不正确,原文是“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

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文材料一先说了回国发展的两大主因是“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然后又提到“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材料二认为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显然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比较两则材料的分析,就会发现其相同点,就是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提到了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形势。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分析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选“下列对中国历史上进食规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属于共食制”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

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食物属生活资料,所以是分食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整合概括,综合分析后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

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比如中国人的进食方式由分餐变成共餐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的说法因果倒置。

原文说“总体上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