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北京满井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卷(培优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王瑞同学水平推动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物体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
①物体0~1s 处于静止状态
②物体在第1~4s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物体在4~6s 通过的路程是2.4m
④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是0.7m/s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③正确
C .只有①②③正确
D .①②③④都正确D
解析:D
【详解】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1s 内速度10m/s v =,处于静止状态,故①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②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4~6s 内速度3 1.2m/s v =,由s v t
=可得通过的路程 333 1.2m/s 2s 2.4m s v t ==⨯=
故③正确;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由s v t
=可得通过的路程 2220.6m/s 3s 1.8m s v t ==⨯=
物体在0~6s 的总路程
23 1.8m 2.4m 4.2m s s s =+=+=
总时间6s t =,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
4.2m 0.7m/s 6s
s v t =
== 故④正确。
故选D 。
2.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小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筏是运动的
B .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C .小明是运动的
D .溪水是静止的D
解析:D
【详解】
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以小强为参照物,皮筏、小明、溪水相对于小强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岸边的树木相对于小强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选D 。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6m/s v =甲,0.2m/s v =乙
B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6.0m
C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4.8m
D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可知,当t =6s 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 甲=3.6m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 乙=1.2m ,则
v 甲= 3.6m =6s
s t 甲甲=0.6m/s
v乙=
1.2m
=
6s
s
t
乙
乙
=0.2m/s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甲车的路程是3.6m,乙车的路程是1.2m,由题知,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3.6m-1.2m=2.4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
3.6m+1.2m=
4.8m
故B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三个好朋友决定选择不同的低碳环保方式出行。
小刘骑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平稳前进;小韩以4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王骑自行车出行,他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270m。
关于三者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刘速度最大B.小韩速度最大C.小王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A 解析:A
【详解】
小刘的速度为
v1=18km/h=5m/s
小韩的速度为
v2=4m/s
小王的速度为
3
4.5m/s 60s
270m
v==
因为
5m/s>4.5 m/s>4m/s
故小刘速度最大,故选A。
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记录的相等时间隔里小车往右运动的情景,则小车刹车过程的运动情景可能是()
A.B.
C.
D. B
解析:B
【详解】
小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路程都相同,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小,则是做减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 .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大,则是在做加速运动;故C 不符合题意;
D .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忽大忽小,则在做变速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如图所示,分别为两物体运动的v -t 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4s 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第2s 时刻甲、乙两物体再次相遇
C .0-4s 时间内甲、乙运动路程相等
D .0-4s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5m/s 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甲可知,甲在1-3s 内处于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 .由图甲可知,甲在1s 内的速度为4m/s ,1-2s 内静止,2s 内甲运动的路程
s 甲=v 甲t 1=4m/s×1s=4m
乙在2s 内的速度是2m/s ,2s 内乙运动的路程
s 乙= v 乙t 2=2m/s×2s=4m
s 甲=s 乙=4m
所以第2s 时刻甲、乙两物体再次相遇,故B 正确;
C .0-4s 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
s 甲1=v 甲t 1+v 甲t 3=4m/s×1s+6m/s×1s=10m
0-4s 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
s 乙1=v 乙t 4=2m/s×4s=8m
0-4s 时间内甲、乙运动路程不相等,故C 错误;
D .0-4s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110m =4s
s v t '='甲甲=2.5m/s 故D 错误。
故选B 。
7.如图所示图像描述了甲、乙、丙、丁四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运动速度相同的两物体是( )
A .甲和丁
B .甲和乙
C .乙和丙
D .丙和丁A
解析:A
【详解】 由图知,甲、乙、丙、丁四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 30m 5m s 6s s v t =
==甲 乙的速度为 3m 0.6m s 5s
s v t '==='乙 丙的速度为
3m s v =丙
丁的速度为
5m s v =丁
则甲的速度等于丁的速度。
故选A 。
8.甲、乙先后从同一位置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比乙早出发2s ,甲运动6s 时通过的路程为6m ,此时甲与乙间的距离为2m ,在a 、b 、c 三条图线中,有一条是描述乙的运动情况的。关于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a
B .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b
C .图像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乙可能是图像中图线c
D .图像为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乙一定是图像中图线b C
解析:C
【详解】
图像横坐标是时间t,纵坐标是路程s,故图像为路程s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题,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s,所以乙运动时间
t=6s-2s=4s
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所以乙运动的路程可能是
s=s甲+2m=6m+2m=8m
也可能是
s′=s甲−2m=6m−2m=4m
由v=s
t
,乙的速度可能是
v=
s
t
=
8m
4s
=2m/s
也可能是
v′=s
t
=
4m
4s
=1m/s
由图线a,当s=8m时,t=4s,所以图线a表示的速度
v a=8m
4s
=2m/s
由图线b,当s=8m时,t=5.5s,所以图线b表示的速度
v b=8m
5.5s
≈1.45m/s
由图线c,当s=6m时,t=6s,所以图线c表示的速度
v c=6m
6s
=1m/s
由此可知,a、c都有可能是乙的s−t的图线,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2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B
解析:B
【详解】
A .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 时两同学相遇,甲行驶的路程为
4m-1m =3m
故A 错误;
B .由图像可知,相遇时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乙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 ,由s v t =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 正确;
C .由图像可知,相遇前甲同学10min 经过的路程为3km ,相遇后甲同学5min 行驶了1km ,由s v t =
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C 错误; D .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 ,总时间为15min ,甲的平均速度为
4km 4=km /min 15min 15
s v t ==甲甲甲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 ,总时间为15min ,乙的平均速度为
2km 2=km /min 15min 15
s v t =
=乙乙乙 显然=2v v 甲乙,故D 错误。
故选B 。
1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 ,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A .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 .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 .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A
解析:A
【详解】
A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10.6s 0.3s 2
t ==,距测速仪 11340m/s 0.3s 102m s v t ⨯波===;故A 错;
B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2 1.8s 1.4s 0.2s 2t -==,距测速仪 22340m/s 0.2s 68m s v t 波===⨯;故B 正确;
C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12102m 68m 34m s s s =﹣=
﹣=,经过时间 1.6s 0.3s 1.3s t =﹣=,汽车的速度34m 26.15m/s 1.3s
s v t ==
=≈,故C 、D 正确. 故选A . 二、填空题
11.小华同学暑假跟随父母一起外出旅行,乘坐的列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经过某一长直隧道。
已知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350s ,列车全长为200m ,求隧道长为____m 。
7200【详解】由题意可知列车的速度v=72km/h=20m/s 在隧道的时间为t=350s 列车的长度s 车=200m 由速度公式可知则隧道的长度为
解析:7200
【详解】
由题意可知列车的速度v =72km/h=20m/s ,在隧道的时间为t =350s ,列车的长度s 车=200m ,由速度公式可知s s v t -=隧车
,则隧道的长度为
=20m/s 350s+200m=7200m s vt s =+⨯隧车
1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 点沿直线运动到E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E 点共运动了______cm 的路程,小球从A 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
0001
解析:00 0.1
照片中小球两位置之差就是小球的路程;数出时间间隔,求出用的时间;最后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1]由图可知小球从A 点到E 点运动的路程为8.00cm 。
[2]小球从A 点到E 点时间为
t =0.2s×4=0.8s
则小球从A 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
0.08m =0.1m/s 0.8s
s v t == 13.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甲、乙两辆汽车都在做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中_____(选填“甲”或“乙”)车的速度大,两车同地同向同时出发,4s 时两车相距_____m 。
匀速甲32【详解】1由图可见甲乙两车运动的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t 甲=3s 时甲运动了60mt 乙=5s 时乙运动了60m 因此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所以甲的运动速度大3当t =
解析:匀速 甲 32
【详解】
[1]由图可见,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t 甲=3s 时甲运动了60m ,t 乙=5s 时乙运动了60m ,因此甲的速度 60m =20m /s 3s
s v t =
=甲甲甲 乙的速度 60m =12m /s 5s s v t =
=乙乙乙 所以甲的运动速度大。
[3]当t =4s 时两车通过的路程差
()()20m /s-12m /s ?4s=32m s v t v t v v t ∆=-=-=甲乙甲乙
14.如图所示,动物们都赶去参加动物晚会,蜗牛看到乌龟驮着小蚂蚁超过了自己,关心地嘱咐小蚂蚁要抓稳了……。
以乌龟为参照物,小蚂蚁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蚂蚁为参照物,蜗牛______(选填“向前”或“向后”)运动。
静止向后【详解】1乌龟和小蚂蚁之间没有发
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乌龟为参照物小蚂蚁是静止的;2以蚂蚁为参照物蜗牛和小蚂蚁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且距离变大所以以小蚂蚁为参照物蜗牛是向后移动的
解析:静止 向后
【详解】
[1]乌龟和小蚂蚁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乌龟为参照物,小蚂蚁是静止的;
[2]以蚂蚁为参照物,蜗牛和小蚂蚁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且距离变大,所以以小蚂蚁为参照物,蜗牛是向后移动的
15.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的运动,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来描述的。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参照物孤帆【详解】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3青山以孤帆为参照物青山相对于孤帆的
解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参照物孤帆
【详解】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青山”以孤帆为参照物,“青山”相对于孤帆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青山”的运动,是以孤帆为参照物来描述的。
16.如图所示,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cm,图乙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s。
732【详解】1
图甲所示刻度尺1cm只有一个刻度故分度值为1cm;由图知测量的始端在
20cm处末端在67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图乙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
05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故停表的示数
解析:732
【详解】
[1]图甲所示刻度尺1cm只有一个刻度,故分度值为1cm;由图知,测量的始端在2.0cm 处,末端在6.7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 ;
6.7cm-2.0cm=4.7cm
[2]图乙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s,故停表的示数是32s。
17.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物体的长度为___cm;合
________μ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min ___s。
50cm350003375【详解】12由图可知刻度尺
的分度值为1m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6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9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34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解析:50cm35000337.5
【详解】
[1][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6.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9.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
4
9.50cm 6.00cm 3.50cm 3.5010um35000um
L=-==⨯=;
[3][4]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7.5s。
18.某同学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724m,那么这卷尺的分度值是_____,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如果改用cm作单位,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_____cm。
1cm172m1724【详解】1由身高1724m可知数字2是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计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
解析:1cm 1.72m172.4
【详解】
[1]由身高1.724m,可知数字2是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计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确值为1.72m;
[3]如果改用cm作单位,1m=100cm,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172.4cm。
19.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mm,该图的读数是___cm,减小误差可以采用____的方法。
25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详解】123图示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855cm故木块长度:855cm−600cm=255cm;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多次
解析:2.55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详解】
[1][2][3]图示刻度尺分度值为1mm,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8.55cm,故木块长度:
8.55cm−6.00cm=2.55cm;
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0.如图为用打点记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纸带中的一段,已知打点记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在图中,从A点到达F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秒,从A点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
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_______从D点到F点所用的(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加速等于【详解】1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由图甲可知从A到F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002s×5=01s;2由图甲可知从A到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增加时间间隔t相等由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增加物体
解析:1加速等于
【详解】
[1]打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由图甲可知,从A到F的间隔数是5,时间间隔是
0.02s×5=0.1s;
[2]由图甲可知,从A到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增加,时间间隔t相等,由
s
v
t
可知,物体
的运动速度在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3]由图乙可知,
t AC=0.02s×2=0.04s,
t DF=0.02s×2=0.04s,
因此A到C的时间与D到F的时间相等。
三、解答题
21.一天,小明一家去璧山区枫香湖儿童公园自驾游,在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求:
(1)小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若小车通过长5km的某一段路程时用了3min20s,则通过这段路程是否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3)若小车在某一段平直公路上行驶,前30min行驶了18km,停车休息12min后又以
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求小车在这一段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解析:(1)0.5h;(2)存在超速;(3)37.5km/h
【详解】
解:(1)由题意知
s=30km,v=60km/h
由s v t
=得,至少需要的时间 30km 0.5h 60km/h
s t t === (2)由题意知
s 1=5km=5000m
t 1=3min20s=200s 小车行驶速度
1115000m 25m/s 90km/h 200s
s v t ==== 90km/h >60km/h
存在超速违规的行为。
(3)由题意知
v 2=54km/h
t 2=30min=0.5h
后段路程
22254km 0.5h 27km s v t ==⨯=
全程
s `=s 2+s 3=27km+18km=45km
总时间
t `=t 2+t 3+t 4=30min+30min+12min=72min=1.2h
平均速度
''45km '37.5km/h 1.2h
s v t === 答:(1)小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至少需要0.5h ;
(2)若小车通过长5km 的某一段路程时用了3min20s ,则通过这段路程存在超速行为;
(3)小车在这一段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7.5km/h 。
22.暑假期间,小罗同学在手机地图上筹划全家自驾游回南昌老家的路线,搜索到以下信息:
(1)深圳到南昌最近的距离是方案1(如图),走粤赣高速G45,全程约830km ,限速100km/h (不考虑中途变速、休息等其他因素干扰,下同),选此方案理论上至少要行驶多长时间?
(2)后来小明又发现京珠高速G4和韶赣高速G4E 的限速是120km/h ,于是始筹划方案2(如图),即从深圳走G4到韶关、再从G4E 转赣州、然后沿G45北上回南昌,距离会远一些,请通过计算判断小明选择哪个方案更省时?
解析:(1)8.3h;(2)见解析【详解】
(1)以最高速度v=100km/h行驶,由
s
v
t
=可得至少用时间为
830km
=8.3h
100km/h
s
t
v
==
(2)深圳到赣州的路程为
s1=920km-380km=540km
赣州到南昌的距离为380km,从深圳走G4到韶关、再从G4E转赣州、然后沿G45北上回南昌所用的时间为
1 1
1
540km
=4.5h 120km/h
s
t
v ==
2 2
2
380km
=3.8h 100km/h
s
t
v
==
124.5h 3.8h8.3h
t t t
'=+=+=
计算可知,两种方案所用时间相同。
答:(1)选此方案理论上至少要行驶8.3h;
(2)两种方案所用时间相同。
23.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101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图。
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它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解析:6h4min ;217km/h
【详解】
(1) 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所用的时间是
12:40-06:36=6h4min
(2)它的平均速度为
1318km ==217km/h 6h4min
s v t = 答:(1)北京南到上海虹桥所用的时间是6h4min ;
(2)它的平均速度为217km/h 。
24.张先生驾车从开封到郑州旅游,他行驶了1h 到达郑州,行驶的距离为72km 。
求:
(1)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张先生以(1)中的速度匀速驾车前行中,突然发现前方60m 处有障碍物。
他从发现险情到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 ,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 才能停下。
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解析:(1) 72km /h ;(2)汽车不会撞上障碍物,详细见解答。
【详解】
解:(1)由s v t
=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72km 72km /h 1h
s v t === (2)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72km /h 20m /s =
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20m /s 0.75s 15m s vt ==⨯=
直到停下,汽车行驶的路程
'15m 30m 45m s s s =+=+=滑总
因为
45m 60m <
所以汽车不会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72km /h ;
(2)汽车不会撞上障碍物。
25.我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确保文明交通,安全驾驶。
其中一种是“定点测速”,即采用超声雷达测速(如图甲所示)。
图乙为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区域I 运动的路程(s )—时间(t )图像。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
求:
(1)根据乙图像信息,计算这辆汽车在公路区域I 行驶时的速度;
(2)请在图丙中画出汽车在公路区域I 运动的速度(v )-时间(t )图象。
(3)当汽车行驶入公路区域II 时,传感器第一次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5s ,第二次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 ,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9s 。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1)30m/s ;(2);(3)20m/s
【详解】
(1)汽车在公路区域I 行驶时的速度为 11190m 30m/s 3s
s v t ===
(2)汽车在公路区域I 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时间(t )图象如下图所示:
(3)汽车第一次发出信号时距传感器的距离为
1
1()(340m/s 0.5s 0.5s)22s v t v t v =+=⨯⨯+⨯声车车
汽车第二次发出信号时距传感器的距离为
1
1
()(340m/s 0.4s 0.4s)22s v t v t v '''=+=⨯⨯+⨯声车车
两次时间间隔0.9s ,距离间隔为0.9s×v 车,故
11(340m/s 0.5s 0.5s)(340m/s 0.4s 0.4s)0.9s 22
v v v ⨯⨯+⨯-⨯⨯+⨯=⨯车车车 v 车=20m/s
答:(1)汽车在公路区域I 行驶时的速度为30m/s ;(2)汽车在公路区域I 运动的速度(v )-时间(t )图象为
(3)汽车的平均速度是20m/s 。
26.某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 ,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 。
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 ,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 ,然后二人一起再以5m/s 的平均速度骑车到学校到达学校。
求:(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
解析:(1)6m/s ;(2)5m/s
(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详解】
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
t 1=5min=300s
平均速度 1111800m =300s s v t =
=6m/s (2)从书店到学校s 2=3600m ,由s v t
=可得,书店到学校的时间 t 2=22s v =3600m 5m /s
=720s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
s =1800m+3600m=5400m
全过程的运动时间
t =300s+60s+720s=1080s
平均速度
5400m =1080s
s v t ==5m/s 答:(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 ;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
27.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8 m/s v =的速度行驶1450 s t =,紧接着以一定的速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21000m s =,若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9.2 m/s v =。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1s ;
(2)汽车在在模拟公路行驶的速度2v 。
解析:(1)3600 m ;(2)20m/s
【详解】
(1)模拟山路,已知18 m/s v = ,1450 s t =,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1118 m/s 450 s=3600 m s v t =⨯=⨯
(2)根据题意已知9.2 m/s v =,全程的长度为
123600 m+1000 m=4600 m s s s =+=
则小车行驶的时间为
4600m =500s 9.2m/s
s t v == 第二段模拟公路2s =1000m ,经过的时间为
21500s-450s=50 s t t t =-=
第二段模拟公路的速度为
2221000m ==20m/s 50s
s v t =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1s 是3600m ;
(2)汽车在在模拟公路行驶的速度2v 为20m/s 。
28.2019年10月1日进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
中国男女4×100米接力以双双晋级决赛。
在决赛中男队获第七名,女队获第一名(由于犯规被取消),这一成绩是历史性的突破。
如图所示为标准4×100m 运动场的第一道跑道示意图,两直道长均为87m 。
两圆弧道长均为113m 。
在4×100m 接力赛中,第二、三、四棒运动员必须在接力区内交接棒,在助跑区内助跑。
(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若第一、二、三、四棒同学的跑的速度分别为8m/s 、8.5m/s 、9m/s 、9.5m/s ,他们各自跑100m ,则他们的总成绩为多少s ?
(2)第二棒、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分别为多少m ?
(3)若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多少s ?
解析:(1)45.9s;(2)80m-120m,80m-120m;(3)10.5s 【详解】
解:(1)他们各自的成绩为
1 1
1100m 8m/s
s
t
v
===12.5s
2 2
2100m 8.5m/s
s
t
v
==≈11.8s
3 3
3100m 9m/s
s
t
v
==≈11.1s
4 4
4100m 9.5m/s
s
t
v
==≈10.5s
他们的总成绩为
t=t1+t2+t3+t4=12.5s+11.8s+11.1s+10.5s=45.9s
(2)第二棒手拿棒跑的开始最小位置在90m处,开始的最大位置在110m处,最后最小位置在290m处,最后最大位置在210m处,手拿棒跑的最大距离范围为
210m-90m=120m
手拿棒跑的最小距离范围为
190m-110m=80m
第二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是80m-120m。
第四棒手拿棒跑的开始最小位置在190m处,开始的最大位置在210m处,最后最小位置在290m处,最后最大位置在310m处,手拿棒跑的最大距离范围为
310m-190m=120m
手拿棒跑的最小距离范围为
290m-210m=80m
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是80m-120m。
(3)由(1)可知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10.5s。
答:(1)他们的总成绩为45.9s;
(2)第二棒、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分别是80m-120m,80m-120m;
(3)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1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