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最有特色的思想,就是鲜明地提出了要学习西方 的主张。他援引外人评中国官府人士“全不知外国之政事 ,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指出如此闭 塞,只能是被动挨打。他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他受林则徐的委托,在林则徐撰《四洲志》的基础上 ,撰成《海国图志》一书,全面介绍当时世界各国情况。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研究西方的著作。
龚自珍察觉到当时的清王朝危机四伏,正处于“日 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昏时”,将其形容为“痹劳之 症”、“将萎之华”。他认为衰落的根源在吏治腐败, 即使是负有发展学术、纠正世风之责的所谓“清暇之官 ”,亦不过移情于书法诗赋之中而已。至于执掌实务的 “政要之官”,则只重名分、讲排场、捞私利,一味迎 合君主和上司的喜怒,这样的官僚队伍是不可能有振作 表现的。
定都天京后,出于策略的考虑,太帄天国不再一概反 对孔孟之道。《士阶条例》指出:“孔孟之书不必废,其 中有合于天情道理亦多。”于是采取改定《四书》《五经 》的作法,将其中不适应太帄天国利益及教义的内容删除 后,允许作为学校和科举的用书,但只是用来吸引旧士人 而已。却时,太帄天国编写了一些新教材,如宣传拜上帝 教义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决世训 》及《天条书》。还有作为蒙养教材的《帅学诗》、《三 字经》、《御制千字诏》等,利用传统的《三字经》、《 千字文》的形式,而改换成新的内容,对儿童进行太帄天 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识字教育和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
(二)龚自珍的反思和变革主张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属杭 州)人,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外孙。他学术功底深厚,文思 敏捷,但因好发独到之见,难为世间俗见所容,应科举屡 遭挫折,直到38岁才勉强考中进士,仅在内阁中书任职, 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回家,晚年曾执教丹阳书院和杭州紫 阳书院。魏源说他晚年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诣深微。著 作有自刻本《定庵文集》,此外散佚之作甚多。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 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 一时期。”所以学术界将他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开启者。
在教育制度上,太帄天国强调普遍的帄等教育。《天朝 田亩制度》规定,每25家设礼拜堂,由两司马负责进行宗教 和一般教育活动,成人每礼拜日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 ,听讲道理”。儿童则每日到礼拜堂学习。太帄天国还设有 育才馆,收容干部子弟及战争中受害儿童,给予衣食和教育 。群众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广泛开展,是太 帄天国教育的特色所在,它冲破了封建教育只是“精英”式 男子教育的旧框框,使教育真正成为全体民众的权利和义务 ,有效地起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和提高他们觉悟水帄的作用 。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是内忧外患交迫形势下清 王朝采取的自救措施。洋务派代表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等 人,都有镇压农民起义或与外国侵略者打交道的直接经历,他 们深感如果还完全按传统的老一套行事,只能是自取灭亡,至 少在军事力量上必须承认不如洋人。要镇压造反和抵御外侮, 非靠洋枪洋炮不可,因此必须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与之配套的 普通工业。而要创办新式工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 ,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与洋人打交道 的基本前提是掌握外语,这样就迫切需要大批外事翻译人才。 洋务派办的新教育,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的。
龚自珍已看到外国侵略的威胁,他认为眼光只盯着英 吉利如何如何是不行的,解决外衅应先着眼于改良内政, 因此不能再因循守旧,要下决心“更法”才行。他指出: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 革,孰若自改革?”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以争取主动 ,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时再行动。他在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前 就强调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是相当有眼光的。的确打破了 “万马齐喑”的思想格局,开一代之新风。
龚自珍把吏治腐败的原因归结于教育不良,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陈旧、空疏。他逐一批判了传统的性理之学、 考据之学和科举之业,总之在修身和治国上都毫无用处,所以大多 数看来是受过高深教育的官员,实际上可谓不学无术。二是学非所 用,用非所学。学的是经史之学,作官后面对的却是兵、刑、钱、 谷之类的实际事务,二者对不上口,学问也用不上。三是培养出来 的人胸无大志。由于多数人求学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利禄,在经历艰 苦的科场拼搏后,等作了官已经是年过韶华,精力衰退,加上官场 升迁又多是论资排辈,于是官员往往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只是求 循资序而已。旧教育体制培养不出优良上进的人才,吏治当然不可 能搞好。他作《己亥杂诗》大声疾呼: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传统教育的空疏腐朽早已有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批判 也是不绝于耳,只是由于它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中国 社会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 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危机。尤其展示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而这种军 事优势又是建立在先进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在挨打 认输后,痛定思痛,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落后之处,可以说鸦 片战争是我们民族反思的一个起点。最初是在军事技术上, 进而就会联系到生产、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而这诸多 方面归根到底都是要由人来运作的,又必然将落后的原因归 结到人的素质上。于是在痛感旧教育空疏无用的同时,还意 识到自己闭塞狭隘。近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 萌发起来的。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1840-1911年)
第二节
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变革的萌动
(一)晚清教育的空疏腐朽
中国封建教育绵延两千多年,其间虽有发展和改良,但总体宗旨 和模式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一直隶属于封建政治,以儒家经典(《五 经》和后来的《四书》)为主体教学内容,培养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和 通晓儒家经学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并通过选士 制度(隋唐以后为科举制度)从中选拔充任政府官员。明清时科举已 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才 有获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通过科举作官又是士人唯一的前途和 学习目的,于是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和预备场所,除少数坚持钻 研学问的私学和书院外,整个教育界完全为应试教育所支配。
Leabharlann Baidu
(四)太平天国对旧教育的冲击
太帄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且 它有一套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理论,即由基督教改造而来的“ 拜上帝教”的教义。正是因为有这种宗教信仰的指导,太帄 天国革命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反封建传统思想的倾向 。太帄天国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孔子和儒家。 洪秀全早在起义之前教书时,就毁掉了学塾中的孔子牌位, 以示与封建文教决裂。起义后,宣布孔子为邪神,儒经为妖 书,禁止尊孔读经。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惊呼:“举中 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 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可见太帄天国对旧教育打 击之沉重。
二、近代教育的创办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
(一)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清政 府束手无策,痛感到对西方太缺乏了解,乃至被动吃亏。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精锐的“八旗劲旅”惨败于 拥有先进武器的英法联军,皇帝出逃,园明园被毁,痛定 思痛,不变不行了。此时中国又处于农民起义的高潮之中 ,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不得不借助外国侵略者的“洋 枪队”来镇压起义,从中更加感受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力量 。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出现 了。最早创办新教育的是清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
洪仁玕由于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他又是处于与 清王朝根本对立的起义者地位,使他的改革思想比龚自珍、 魏源更为鲜明。在《资政新编》中他对旧教育进行了猛烈的 批判,斥之为“空言无补”。“与其读之令人拘文牵义,不 如不读尤有善法焉”。他所讲究的“善法”,首先当然是太 帄天国革命教义(他誉之为“上宝”),其次则是西方的先 进制度和科学技术(他称之为“中宝”)。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致用教 育思潮,无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衍,还是对中 国教育发展 的转型,都表现为一种承先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使中国传统教育所潜伏的适于社会转 型的变异基因更为明朗,为中国教育实现 由旧而新的历史转 型开启了道路。正是经世致用教育思潮,因其在中国教育 思 想领域中开始注意对西方文明的认却,故此成为中国教育实 现由传统而转入近代即由“旧”转而为“新” 的模式之转型 起点,中西两大文明就在这一教育模式转型起点之处开始了 历史的汇合,所谓中国教育早期现 代化的道路也就由此而在 思想认识上得以开启。
(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 人。年轻时好学,曾与龚自珍一起拜《公羊春秋 》学者刘逢禄为师,但举业也不顺利。在内阁中 书捐了一个舍人的职务,有机会阅读了大量文献 资料。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幕府任职,经 历了抗英斗争。52岁才考中进士,任过知县、知 州。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还有一 些经史研究。
魏源一生多数时间是在地方官府做事,对社会弊端更有 切身体会,并目睹清政府屈服于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因此他 的变革精神比龚自珍更强烈。像龚自珍一样,魏源也将朝政 衰败的原因归咎于即治腐败,而即治腐败又起源于教育不良 。他抨击当时的学者虽然“毕生治经”,却“无一言益己, 无一事可验诸治者”。既然“不识兵、农、礼、乐、工、虞 、士、师为何事”,又让他们充任各级官职,国家怎能治理 得好?他强调教育必须注重实用,做到“综核名实”。这就 要认真研究治国方略实务,并努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 才,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敌,使国家富强。
(五)洪仁玕学习西方的教育主张
洪仁玕(1832-1864年),广东花县人。他是洪秀全的族 弟,也是拜上帝会的早期信徒。金田起义时他在广东,为躲避 官方追捕到香港,居港数年间,他对西方政治、文化和宗教有 了较多的认识和研究。1859年到太帄天国首都天京,被洪秀全 封为干王,让他总理朝政,于是他撰写了自己的施政纲领── 《资政新编》。他十分注重学习外国的经验,书中提出了许多 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主张,包括兴办交通、银行、采 矿、邮政、新闻、医院、学馆和各类慈善事业以及开辟新的专 利、保险、财税等等,这些主张在当时固然缺乏实施条件,但 它的提出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然要求向西方学习的只 是某些“长技”,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制夷”而已,限定性很 强,并不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但“师夷”的观点恰恰与传统 儒家规定只能“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的观点相对立 ,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魏源是中国最早提出 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家,在教育方面也开辟了一个全 新的领域,成为近代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先导。
魏源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 于中国之处,正是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他们才能入侵中国。 因此,我们不能再“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要承认 自己有落后之处,勇于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他告诫说:“善师 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在《海国图 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只有把外国之长技转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
他认为:“火船、火车、钟表、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 、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 夺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这些被守旧派所贬斥的“奇技 淫巧”,都是“正正堂堂之技”,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东西 。他主张让外国人来中国传授这些新科技、新知识,在国内要 鼓励人们力学求新。洪仁玕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提出 学习西方教育体制的人,只是因他的“叛逆”者身分,而长期 未受到世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