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奸论》的真伪虚实和是非曲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奸论》的真伪虚实和是非曲直
——第十卷第十一篇《辨奸论》
提要:在历史上一提及苏洵,总要涉及王安石!《辨奸论》就是他们恩怨的标识。

但自清代以来对该文的真伪虚实,又存在不少争议。

其实在清代以前,学界认识并无分歧,即《辨奸论》出自苏洵,其原因在于,一,苏洵作为保守派,的确货真价实。

他和司马光一样,疯狂地推崇二程兄弟的理学,为此甚至不惜和欧阳修反目,那么与王安石对垒则更不在话下。

二是《辨奸论》用词尖刻,充满了人身攻击,有人怀疑这并非文士的道德取向,不应该是苏洵这样的宿儒所为。

但他们忘记了苏洵和王安石,虽然只同僚两年,关系却已形同水火。

王激进的政治取向、崛峭挺拔的简约文风,又有元老欧阳修的赏识,苏洵早就如鲠在喉。

王安石的母亲病故,满朝文武都去吊唁,唯有苏洵,连基于人之常情的敷衍样子也没有,为此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这是正史的记载,相对于此《辨奸论》还能算个什么?何况也没有指名道姓!三是这怨恨的渊源,很可能就来自王安石的那份万言书。

这份奏折,对人才的选拔,建议重在实际考核。

他并不知道这正是苏洵的痛处!苏洵金榜题名较早,但就是未能通过“茂才、异等”的测试,才又回家读书,及至经举荐任职,宋仁宗想提拔他,召他参加甄选考试,苏洵仍然心有余悸,推托有病是一直不肯应诏。

此时正值王安石奉调来京,上疏那部万言书!宋仁宗召见苏洵,也不能排除受此影响,苏王要是不结怨那才是怪事。

但是必须明确,要说苏洵反对变法,就文不对题了。

他和王安石共事的时间很短,随后王一直离京在外未被任用,直至苏洵过世。

至于本文的是非曲直,从王安石的万言书所倡导的健全法制、建立实用、稳定的培训甄选任职的人事制度、反腐倡廉等,都是切中时弊且简明实用,则一切不言自明。

在历史上一提及苏洵,总要涉及王安石!《辨奸论》就是他们恩怨的标识。

但自清代以来对该
文的真伪虚实,又存在不少争议。

其实关于《辨奸论》,在当初和后来很长时期,对作者的认定从无争论,为此苏洵还受到很多
批评,这中也包括苏轼、苏辙!我在本卷前言中就讲过:“其实他们(指苏轼、苏辙)对于苏
洵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而对王安石的才能却非常赞赏。

以至后来,在司马光抵制变法、尤其是
进行反攻倒算的‘元祐更化’时,他们都表示反对,并为此不惜在政治上和司马光决裂!”但是到
了清朝,反而出来几位名家,认定本篇是托伪之作,对此说倒真得认真地探讨一番,原因是:
自从译释《古文观止》的文潮在网上逐步看涨以来,这一说法的附和者也日渐增多。

其实这部
散文集的选辑者二吴叔侄,态度应该是很明朗的,就如同选那篇《李陵答苏武书》一样。

讨论《辨奸论》的真伪,只要是厘清历史事实、苏洵的政治态度,尤其是某些事件和苏洵利益的关系,我认为就不难认定,苏洵确是此文的作者!本卷前言中有一些介绍,这里再强调、澄清几点。

一是在“宋六家”中,苏洵作为保守派的确货真价实!但如果说他反对变法,就文不对题了。


和王安石共事只两年,随后王离开汴京一直未被启用,直至1066年苏洵去世时王安石还在外地,就更谈不上拜相。

也就是说,苏洵和王安石变法是毫不相干!可是,苏洵的保守派立场,
倾向于二程理学的守旧思想,以及和欧阳修、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分歧,也是朝中人所皆知的。

嘉佑年间他和二子进京,是经欧阳修荐举菜入朝任职的,苏轼、苏辙也是经欧阳修录取的进士。

但他入朝后就和欧阳修产生了严重分歧,也发生了几次激烈的争论。

在此后,王安石奉召进京
任职,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法制和吏治,但未被宋仁宗所采纳,应该说这和司马光、苏洵的反对
不无相关。

不过,一年后王安石母丧丁忧,在整个宋英宗的时代,他均未被朝廷启用,他们之
间也就再无正面的冲突。

但是在这一时期的“濮议之争”中,苏洵又和司马光一起,站在欧阳修
的对立面展开了论战。

其实欧阳修当时的奏议,还很是贴乎人之常情的,而司马光所坚持的,
则完全是二程创刊的、理学儒家的“新版”,此中苏洵更声嘶力竭、不遗余力!这些均有史籍的
记载。

所以,现今的一些评论家为苏洵评功摆好,说他力主“政治革新”、“加强吏治”,我觉得
很像是说梦话,不知其根据何在。

第二,关于《辨奸论》,一些清代学者,也包括现今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样语言尖刻、人身攻
击的文章,其行止的卑劣,和文士的道德取向相距甚远,不可能是苏洵这样的宿儒所为。

后来
还真有人考证出来了,是南宋初年理学家邵博温,为了攻击王安石,托苏洵之名所作。

我却不
以为然:
苏洵对王安石人身攻击,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其实他本来就和司马光一样,是二程理学的同道!和欧阳修基于人性的儒学,早已是“不相为谋”了。

至于和王安石,他们虽然只同僚两年,但关
系已形同水火。

主要是王激进的政治取向、崛峭挺拔的简约文风,又有政坛和文坛元老欧阳修
赏识,苏洵早就如鲠在喉。

他从来就没看得起这个小十二岁的青年人,何况王安石的生活习惯,确属文人中的另类,他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很受学究们尤其是理学家攻讦。

但须注意,这种
不拘泥也绝非文中所说的、经添油加醋、刻意夸张的诽谤!此文的出处,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非
苏洵莫属!苏轼、苏辙也曾觉得言语太过,表明了不赞同的态度。

实际上苏洵和王安石关系既然完全破裂,按俗话说就是撕破了脸皮,他也就无所谓了。

例如王安石母亲病故,满朝文武都去吊唁,就是没什么交谊基于人之常情,尤其是文人,总也要敷衍一回做个样子,但从正史的记载,唯有苏洵没去,为此他受到很多人指责!相对于这种表演,《辨奸论》言辞虽说有些激烈,可还能算得了什么?何况全文也没有指名道姓!
至于理学家邵博温,从思想基础上,虽说必然仇视改革派,但他和王安石根本谈不上利害冲突。

即使他确实是想这样做,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成果记在苏洵的功劳簿上。

在南宋时,程朱理
学已经处于正统地位,攻讦王安石,完全可以指名道姓,当年司马光就多次写信,和王安石大
谈孔孟,那时候王还以大谈财政反驳。

到了南宋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环境,则是二程朱熹司
马光的一统天下了,邵博温写此文,还好像是做地下工作,让人不可理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