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
本章指导:
一、本章目的:
二、学习建议:
3、课后观看影片《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主演),观看时体会在远离群体的时候,孤独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及人在困境中所具有的求生存的勇气、策略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群体②科层制③正式结构④群体意见⑤风险转移
⑥制度化⑦目标置换
四、学习重点:
1、群体结构及群体运作。
2、科层制及组织变迁。
重要概念:
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
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
社会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类属中的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具有共享特征。
尽管社会类属是非结构化的,但同属于某一类别则有可能在成员中激发起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导致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集合(aggregate)。
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例如,同乘一辆公交车的乘客,候诊的患者,车站的旅客。
虽然他们也存在一些最基本的共识--乘客遵循先下后上,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但总体看来,集合中的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互动,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团结和普遍认同,更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与社会类属一样,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因某种原因而开始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就可能由此而发展起来,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就可能得以产生。
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合力去救助一个发病的老人,这样的集合就可能转变为一个群体。
集群(crowd)。
除集合外,还有一些结构松散、更具自发性和临时性的集群此类集群中所发生的行动被称为“集合行为”。
参见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社会群体呢?”,“如何把社会群体与其他人群区分开来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怀特的“街角帮”研究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在20世纪上半叶,对波士顿市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街角帮”进行了研究,《街角社会》(《Street Corner Society》)就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此书被奉为一部“社会学的经典”。
“街角帮”是由20岁、30出头的年轻人组成的群体,怀特加入了其中的诺顿帮,并与其领袖多克成为朋友。
群体的规则包括:
(1)相互帮助
要求力所能及地帮助他的朋友们,不做伤害朋友的事,这些责任在成员之间有所不
同。
这种义务使成员们彼此联系,当成员间平安无事时,不那么明显,当关系破裂时就明显表现出来。
(2)传统惯例
成员每晚要在同一个酒吧聚会,无论在哪天,都要坐在同一张桌子的同一个位置。
“坐这些位置的权利为其他科纳维尔群体所认可……”。
(3)地位上的差异
领袖:地位低下者违背了他应尽的义务,可能不会使他的地位发生改变,但领袖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就可能危及他的地位。
其义务是,一个帮伙的头儿必须出手大方,即使没钱,也会经常为地位低的成员付帐。
领袖反过来接受来自地位低的成员的礼物,被认为是有损尊严的(从不向手下借钱)。
领袖能独立判断,让成员感到满意就是“正确”。
领袖根据形势采取行动,不会食言,比其他任何人更多地得到信任,更了解群体内情况,并且必须在群体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有些本事(如打保龄球等)。
只有当领袖出现时,成员们才感到这个帮真正聚在了一起。
领袖代表整体利益,在群体外更受尊重,名气大。
在群体外的声望与在群体内的地位相辅相成。
领袖副手:领袖权威靠他们取得。
群体与外界的互动:
与其他帮、理发店、便餐馆、非法团伙以及政治组织等之间既有有竞争与合作,又有冲突。
从以上对诺顿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群体的共同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通过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如服装、说话的风格、行为作派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群体所属。
跟在多克后面出出入入的就是诺顿帮的成员,他们在群内得到认同,称自己为该群体成员,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也有来自群体外的认同,他不期望本群体外的成员界入其行为中。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在诺顿帮看不出已婚男子与单身汉的区别,他们每周留一个晚上与妻子出去,或有一些机会一起外出,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几乎可以一周内每个晚上在街角找到他们的踪迹,活动路线大致是:下班回家-→出去闲逛-→回家吃饭-→回街角-→去洗澡-→再闲逛,他们的交往不是临时性的,是比较长久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相互交往中形成彼此遵守且具有约束力的义务、规范,对领袖,对下属要求都很明确。
长期交往形成彼此很深的情感,通过一些特殊的意义和规范产生群体文化。
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和规范,群体中的人就产生了一种作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在内部活动以及与外界交往时,群体将按不同地位予以明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在群体意识与规范影响下,能够由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起群体活动。
(三)社会群体的定义
由以上群体的共同特征,我们来总结一下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二、群体的类型
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可依据不同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它们分别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社会学家很早就区分了群体的这两个基本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1、初级群体与初级关系
(1)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一词是由查尔斯·霍顿·库利首次使用的。
初级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也许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请同学思考:哪些是初级群体,试举几例。
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其他初级群体包括同辈群体,如小时候的玩伴儿和青少年帮伙;一些邻居朋友圈和成人社会俱乐部;在复杂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工厂工人的派系,学生的朋友群体,军队里战友等。
(2)初级关系(Primary Relationships)
这种类型的关系不仅可以在所有的初级群体中找到,而且几乎在每一种组织和所有社会场景中也都存在。
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关系,通常是情感表达与使人满足的重要来源。
它包括每个个体的多种角色与利益。
它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的互动为特征。
请同学们思考:初级群体对我们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正面作用:①在人们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冲突时,初级群体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
因为初级群体接纳的是整个个人,它给人以“某人站在我这边”的感觉——这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支持;②在日常生活中,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如此重要,以至当个人遇到不幸或打击时,都可以从初级群体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
负面作用:一些初级群体会压抑个体的个性,从而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
所以一些人不得不从他们的家庭中挣脱出来,寻求自己的独立发展,我们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个。
2、次级群体与次级关系
尽管库利没有使用过这两个词,但它们却为今天的社会学家所广泛使用。
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
典型人类社会组织,如军队、大学、商业公司和政府机构都是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的普通成员,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关系而互动,感情联系很少。
这种非人格特征,反映了次级群体的目的,达到务实的目标,而不是提供情感支持或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
与初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
次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在商业往来方面更为有效,它是现代城市与工业社会独特特征。
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特征比较
参见美国著名社会学者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的著作《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1版,第177页。
三、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
可以简单地说,基于我们的共同需要,我们形成群体。
都是哪些需要呢?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有两类:即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和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
社会学家认为,这两方面的差异,就是人们为什么形成社会群体的两个基本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也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做那些个体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次级群体更多满足工具性需要。
另一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需要,即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初级群体更多满足表意性需要。
实践中,许多社会群体都能满足这两种需要。
工具性群体也经满表意的需要。
长期接触后可能产生密切的关系。
四、社会群体结构及群体运作
人们若有一段长时间的相处,几乎总会产生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人们会形成统一的规范、地位、及角色系统。
这些都是群体结构模式中的要素。
本节所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群体结构表现及群体是如何运作的。
(一)群体结构
请大家思考:群体结构产生的原因?
罗伯特·贝尔斯(Robert Bales),是一个小群体研究的先驱者,他认为:
◇社会结构的产生在于人们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第一次相遇,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
每个个体都试图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群体互动模式来减少这种紧张。
模式一旦建立,其成员就开始知道哪些行为是相互期待的;反过来,成员也可以在群体中形塑自己的行为。
这样,该群体结构就解决了每个群体成员都面临的问题:我应当在他人面前如何表现?
◇群体成员不同的天赋和个人特征也有助于社会结构的产生。
有些人发现当领导容易,有些人发现服从容易,有些人认为自己社交能力强,可以主持聚会,那些智慧的人可能更容易影响其他成员的意见。
渐渐地,群体角色逐步发展起来。
什么是群体结构呢?群体结构也就是群体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方式,它有以下几方面的
表现:
1、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就是指群体成员的数目。
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群体成员间关系数量和形式,也会影响成员的感情和行为。
群体规模怎样影响其成员的行为呢?许多社会学家对这个主题感兴趣。
(1)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
可能最小的群体是两人群体(dyad),只有两个成员。
二人群体的特点:
①任何一个退出,导致群体解体;
②能够产生较大群体中所没有的团结感和亲密感;
③二人群体依赖的是一种单一联系,成员必须总是相互考虑到对方,彼此责任感强;
④在二人群体中,没有任何让别人参加互动的机会,第三者出现就会破坏关系。
有三个成员的三人群体(triad),某种程度上说,是所有小群体中最不稳定的群体。
三人群体的特点:
①在三人群体中,有一位可能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起居间调停的作用。
也可能有一位总是局外人;
②三人群体容易出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
但如果第三个人试图成为主导者,那他(她)可能就是关系紧张的来源;
③三人的相互依存感没有两人那么强烈,彼此可以推卸责任。
(2)群体越大,它就越复杂,越正式。
群体每增加一个新成员,群体中可能的社会关系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社会心理学家沙波特提出一个公式,来计算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数目:(N:群体成员数目;X:人际关系数目)。
就一个2人家庭而言,关系是单一的,他们有了小孩,成为3口之家,关系数量为3,小孩长大娶了媳妇,变成了四口人,关系数量变为6,后来又添了孙子,家庭扩大成5人,关系数量变为10。
人数由3人增加到5人,群体规模只是增加了两人,而其中可能的关系则已由三个上升到十个。
没有哪两个人会有同样的需要,所以,不会有对每个人都会是最好的群体规模。
但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群体规模扩大,对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呢?
影响之一: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
群体大了,成员平均参与群体活动就少了。
群体越大,群体对成员的约束感进一步增强,促使人们收敛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影响参与度;
影响之二:群体规模扩大后,人们参与机会减少,可能导致机会分配不平衡,容易产生群体内派别,出现少数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影响之三:群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群体扩大,会使成员间差异增大,摩擦增加,再加之沟通机会少,人际关系会转向群内关系,成员间的亲密感下降。
补充资料
大群体与小群体相比,既可能成效更大,也可能更小,这取决于群体的任务。
①当群体任务的完成受到群体中最弱的或效率最低的成员的局限时,在解决问题方面,它就通常比一两个有创性的个体的效率还要低。
②当群体任务仰赖于一致的群体努力,每个人的投入都对该任务有价值时,群体任务更容易完成。
所以,群体的目标会影响群体规模的“恰当”与否。
2、群体规范
一套共享的规范是社会群体与仅是人群的集合相区分的一个特征。
群体规范规定了成员应
该如何行动以及违规会意味着什么,它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
群体规范具有哪些作用呢?
(1)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2)在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的行为达到一致与协调,完成群体目标,以维持群体生存。
从另一方面看,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范围,若群体规范的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就拿诺顿帮来说,这些小伙子们严格遵守着自己群体的规范,按照等级规定和传统惯例行为,并且相互间严格恪守互相帮助的复杂规则。
诺顿帮的小伙子们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纠集在一起外出。
他们有着严格的群体规范,包括:(1)相互帮助。
要求力所能及地帮助他的朋友们,不做伤害朋友的事,这些责任在成员之间有所不同。
这种义务使成员们彼此联系,当成员间平安无事时,不那么明显,当关系破裂时就明显表现出来。
(2)传统惯例。
成员每晚要在同一个酒吧聚会,无论在哪天,都要坐在同一张桌子的同一个位置。
“坐这些位置的权利为其他科纳维尔群体所认可……”。
一个帮伙的头儿必须出手大方,即使没钱,也会经常为地位低的成员付帐。
领袖反过来接受来自地位低的成员的礼物,被认为是有损尊严的(从不向手下借钱)。
最著名的是罗伯特·贝尔斯(Robert Bales)及其同事对各种任务取向的小群体(task-oriented groups)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每个小群体中都会产生一些相同的基本角色,每种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对群体的任务或活动做出贡献。
比如一些人扮演着说话者的角色以保持交谈的继续,另—些认为群体出主意,最受人喜欢的人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他们帮助着解除紧张,增进团结。
3、群体角色
许多群体规范是以角色期待的形式出现的,有了角色,围绕它就产生了规范,规定该角色如何行为。
假设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紧急事件中,如车祸事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自动地假定一种不同角色,有人可能成为送信者,打电话叫警察,有人可能成为医生的帮手,有人可能成为维持秩序者,这样,由这个偶然事件,一群人就转化为一个群体了。
所以说,群体角色可以自然地出现。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着各种角色,如《街角社会》中的小伙子们有的是领袖,有的是助手,有的是随从,这些角色也是产生群体结构的基础。
4、领导:每个群体都有些位置能使某些人对他人行使权力。
◇领导类型
贝尔斯发现,小群体中有两个主要领导类型:工具型领导浮动(instrumental leadership,也称任务型领导),力图指导群体朝它的目标走;表意型领导浮动(expressive leadership,也称社会情感型领导),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协调。
两种形式的领导对群体的成功来说都是需要的。
两种形式的领导角色通常由不同的人扮演。
一般认为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养家湖口的丈夫扮演的是工具型的领导角色;管理家政的妻子扮演着表意型领导的角色,为家庭提供温暖、舒适、情感和安全。
◇领导风格
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对小群体的领导风格做过经典的研究工作。
他们把11岁男孩组成的群体置于三种风格——极权的、民主的和放纵的领导之下,并观察不同领导风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这些领导风格在几个关键方面有所不同。
极权型领导的情况下,领导是惟一可以决定群政策和任务分配的人。
民主型领导的情况下,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经过了群体的讨论,领导其中得到辅助。
放纵型领导的情况下,孩子们有完全的自由,领导者极少干预。
另外,领导表极权型领导批评时常带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批评时力图客观和公正;
放任型领导批评对孩子们的行为很少发表意见,而且也不试图规范群体行为。
扬和批评孩子在不同类型场景中也不相同。
孩子们对这些领导风格是怎样的反应呢?
◇与民主型群体相比,在极权群体中表现了大得多的敌视和多得多的攻击性。
在极权型领导的领导下,与其他群体相比,有更多的群体成员在找出气筒,也就是说,找其他人来责骂。
◇民主型领导比极权型领导受欢迎,20个孩子中有19个喜欢他们。
十分之七的孩子喜欢放任型领导甚于极权型领导。
虽然在群体成效方面没有实性的差异,观察者判断,民主型群体产生的结果要优于其他群体。
对这些研究的评价
这些研究者所做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他们集中研究的领导关系是从外部增加的,而不是从内部非正式产生的;
其二是,这个研究对民主型领导有明显的偏好。
后来的研究者通过使用诸如指导型和参与型这样的词,以替代极权的和民主的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试图以此来纠正这种偏差。
后来的研究者更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观念:在某些情景下,民主型比极权型还更为不利。
为什么呢?领导风格的影响效果有赖于领导的性质以及实践的时间地点。
比如在课堂上,需要获得基本技能的学生在达到某种水平之前,极权的指导方式经常是最有效的。
在军队和某些工厂中,人们期望的领导是极权的,如果民主型领导介入,产量就会下降,成员就会感到不满。
相似地,在缺乏民主政治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极权型领导在各种小群体中可能受到欢迎。
另外,领导能力如说服能力、开拓性、果断决策能力等,依赖于每个特殊群体的价值、需要与目标。
许多社会学者对小群体中产生的一般角色感兴趣。
最著名的是罗伯特·贝尔斯(Robert Bales)及其同事对各种任务取向的小群体(task-oriented groups)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每个小群体中都会产生一些相同的基本角色,每种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对群体的任务或活动做出贡献。
比如一些人扮演着说话者的角色以保持交谈的继续,另—些认为群体出主意,最受人喜欢的人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他们帮助着解除紧张,增进团结。
(二)群体的运作
群体的运作包括群体是怎样决策的以及什么因素决定了群体所要做的选择。
1、决策
群体是怎样决策的呢?在一个有影响的研究中,贝尔斯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Fred Strodbeck)研究任务取向群体时发现,群体决策有四个明确的阶段:在定向阶段,群体被引到问题上来,并对一些事实进行分析。
在评价阶段,成员对问题作出估计,并对其他人的观点作出反映。
在第三个阶段,群体开始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达成共识的的过程中,有冲突,产生了派系也建立了情感。
当决定最后出现,第四个阶段就开始了。
在这个阶段,群体试图重新回复到开时的和谐关系。
比如为缓和紧张气氛并重建群体的统一,可能相互开开
玩笑。
群体决策最终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群体作出某种决策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探讨一下群体遵从的性质。
2、遵从(conformity)
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遵从也叫相符或从众,这种现象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直接的、感性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原则和随波逐流混为一谈。
相符行为对于一个人或者对于一个社会也有积极意义,它可以使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合乎群体和社会许多实验都表明了群体内部的遵从压力是如何强大的。
这里介绍两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1)诱动错觉实验
默扎弗尔·谢里夫(Muzafer Sherif,1906-1988)于20世纪30年代初作了一个诱动错觉的实验。
谢里夫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小群体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观点来减少情景的模糊性。
成员内化了群体的共同观点,甚至在离开群体后还继续持有这种观点。
(2)相符实验
与谢里夫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olomon Asch)认为,在谢里夫的实验中,他为被试设置的是一个高度模糊的刺激物,因此,被试只好理所当然地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系。
阿希于1951年设计了一个经典的相符实验。
为什么被试会屈从群体的压力而做出错误的回答呢?阿希在实验结束之后和每位被试进行了交谈,根据交谈结果,阿希把他们的表现分为三类:
a、知觉歪曲。
被试确实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判断的标准。
当刺激物的特性十分鲜明时,发生这种知觉歪曲的情况极少。
b、判断歪曲。
因为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后果没有十分把握,虽然知道自己看到的与别人回答的不一样,但是以为多数人总会比自己更正确一些,因此,相符以求心安。
属于这种情况的人最多。
C、行为歪曲。
这一部分人明明知道别人的回答是错误的,但是不愿意自己成为“一匹害群之马”,所以表面上采取了相符行为。
而一旦群体的压力解除,他会说出自己真正的意见。
阿希的研究表明,即使目标不是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被试也有明显地遵从群体期望的倾向,而不是表达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
遵从行为的表现:①信息遵从(informational conformity),谢里夫和阿希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例子,这些研究中的被试并未明确感到对群体成员的意见和判断的遵从压力,而只是感到群体成员所表达的选择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他们才决定接受群体的观点。
②规范遵从(normative conformity),包括来自他人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
例如,有人在朋友圈中常有一些与他人相似的行为或表现出独处时所没有行为,平常不爱喝酒这时也喝,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不够朋友,可能遭到朋友们的拒斥。
③服从(obedience),是遵从行为的第三种表现,即认同于现实的或者想象中的领导或权威的期望。
20世纪60年代早期,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雷·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然而却很有争议的有关权威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的研究。
米尔格拉姆通过广告和邮递征求信,请人们报名参加在耶鲁大学进行的一次有偿的学习实验,结束后付给每人4.5美元。
结果有40位年龄在20—50岁之间,从事多种职业的男性应招入选,这些人被告知说,他们将参加一些研究惩罚与学习效果的实验,需要两人组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