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面对“学习金字塔”中所反映的规律,归纳不恰当
...的一项是
A.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相同。
B.学习者参与度越高,主动性越强,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
C.因为阅读的学习保持率低,所以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学习保持率。
D.老师不宜采用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多给学生讨论、演练、实践的机会。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玩文学”,意味着无功利,只是喜欢,与以文学谋生是▲ 的;后者当然主流,但也更易受到资本或其他力量的掣肘。
“玩文学”以高尚精神对抗物质主义,起着▲ 的作用,就像一个骑士。
从“玩文学”身上也更易▲ 文学的本质。
A.并行不悖激浊扬清洞察B.并行不悖革故鼎新瞥见
C.并驾齐驱革故鼎新洞察D.并驾齐驱激浊扬清瞥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汤勤福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
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这种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中华礼制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使诸民族之间逐渐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使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是因为即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
B.“进退周旋,威仪抑抑”讲的是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孔子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反映了内在精神实质。
C.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是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D.《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体现了礼法合一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的“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中有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
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择善而从
B.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择善而从
C.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见贤思齐
D.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见贤思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B.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昆仑”及后文的“蓬莱”,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首联中的“屠”字的意思是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______之情。
2.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3)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
(5)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郁乎苍苍。
(7)___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所而众星共之。
(8)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人工智能
李慕琰
韩国棋手李世石败给AlphaGo后,人工智能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杨澜团队拍摄的《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播出时,适逢中国棋手柯洁即将对战AlphaGo。
杨澜预测:“人类有出奇制胜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赢一局,我觉得也是赢。
”最终,柯洁一局也没有赢。
第一季刚播完,杨澜团队就把注意力放到人工智能在城建、医疗、教育、出行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上。
第二季从雄安新区说起,这是一个从规划和建设开始就“具有人工智能基因”的城市。
在雄安,园区里四处遍布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承担了安保、清洁和外卖等工作。
街道上几乎没有红绿灯,人们可以乘坐无人驾驶的电动巴士出行。
在日常生活里,人工智能也已无处不在。
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个人智能终端超过400亿个,即平均每个人能拥有五个以上的智能终端。
杨澜每次和有交流功能的机器人对话前,工程师都会交代,只能用某些句式或某些类型提问。
“超出这个它就不懂了,更何况你的语意后边还有很多,比如表情、潜台词、话外之声,这些就不要指望机器能够知道了……”参演多部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好莱坞知名演员摩根·弗里曼问她,“你大老远地跑来采访我和其他这么多人,人工智能会有同样的好奇心去采访其他的人工智能吗?”其实,即使出现了人工智能主持人,也基本上属于新闻播报类,或者只是机械地把问题问出来而已。
杨澜相信:“将来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人机共存、各走各的道,或者说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人类会更加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事。
”然而,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人力工作正引发失业问题。
在这一点上,技术乐观派认为每一次科技革命在取代人类工作的同时,都会创造更多的工作。
比如在贵州,人工智能催生了一种新兴职业——数据标注师,目前已有六百多人从事,他们负责为无人车标注路况中遇到的物体,教它们识别和分析各类障碍物。
人工智能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计算过程,存在一个未知的“黑箱”。
当数据被污染,它的结论可能出现偏差,例如计算符合恐怖主义者的画像,很可能结果带有种族或性别的偏见。
情感与创造能力也是人工智能的弱项。
制作过程中,杨澜团队发现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成果最少。
杨澜最近录制一档诗歌节目,看到了两个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作诗软件,她形容那些诗词“似乎听说过,但是看完后不知所云。
它可能还是做现代诗比较好,本身就让人看不太懂”。
2018年,李开复在达沃斯论坛和TED大会现场提起人工智能说:“所有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威胁和挑战?”在医疗手术和无人驾驶这样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意味着人们得把生命交给机器。
虽然人工智能识别影像时,比人类医生的误判率更低,但它依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2015年2月,英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发生惨痛事故:机器把病人的心脏缝错位置,还戳穿了大动脉,患者在术后不久便死去了。
这种手术机器人的失误率与致死率一直遭受质疑。
失误似乎还发生在无人驾驶领域,国外已经有许多例交通事故。
人工智能对数据和隐私的提取是另一个隐患,甚至干扰了政治选举。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
司被媒体披露从某社交软件中获取几千万用户的私人信息,分析并用于政治营销活动,影响了多国选举,包括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早在1995年,欧盟就在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不再需要个人数据时,可以提出删除的要求。
“这其实引发了我们对自我权利的一个新的认知。
”杨澜认为,新技术给社会治理带来便利,例如人脸识别让逃犯更易落网,但这是安全和个人权利之间的交换。
对于这些交换,人们首先需要知情权,如果它用于商业利益,人们也应当有所回报。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某些领域对抗人类出奇制胜的能力。
B.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在不少非情感和创造领域替代人力。
C.人工智能相较医生虽有更高的影像识别率,但也只能作为医疗辅助手段。
D.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并各自聚焦于所擅长的事,是未来社会的可能趋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交流还处在句式运用或类型提问阶段,不能深入到复杂语意或言外之意上。
B.每次科技革命在引发失业问题时,都创造更多的工作,人工智能可能同样如此。
C.创作古诗词需要较强的情感和创造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比较适合创作现代诗歌。
D.在医疗和交通领域,人工智能因人们对它的失误率有更严苛的要求而受到质疑。
3.概括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哪些威胁和挑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跟大自然说句话
鲍尔吉·原野
我们说过许多话,我们记不起来都跟谁说过哪些话。
可是,我们跟大自然几乎没说过话,而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大自然对我们说的话从来没有停歇过,它们有耐心。
早上,我们走出家门——如果你有这份细心体察的话——清风抚过面颊,风用它透明的小手轻轻摸你的脸,还有眉毛、眼窝和耳朵,好像它知道你会在这一刻走出门,在这里等你。
事实上,它的小手还抚过你的肩膀、后背和鞋子,只是你没察觉而已。
风是大自然千万种语言中的一种,可以叫风语,还可以叫其它语,随便你,风并不在意这个。
就在我们在做所谓“上班”或“上学”的活动时,在我们前往目的地而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小鸟可能已经飞翔了三个多小时,已经看过了壮丽的日出。
它从天空看到人像蚂蚁一样陆陆续续从房子里走到大街上,它在树枝上看到草地上一朵小黄花正徐徐打开叶片,准备迎接阳光。
而人们对这一切浑然无知,径直走着,或径直开车走着。
他们不知道天边的白云跟昨天不一样,跟一小时之前也
不一样。
人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外貌,而云可以。
云尽其一生变幻无穷却不停歇。
即使在城里,大自然也在人的身边,土地、天空、空气与光,俱有大自然的核心要素。
可是人并不关心大自然在做什么,人的皮肤和心灵已经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
他们要通过资讯——比如说智能手机了解气温变化。
是不是可以说,人正一点点远离大自然。
人的心灵里装填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世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在他们内心的容积中有关大自然的关注越来越少。
如果是这样,人会失去好多欣赏美的机会。
如实说,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审美,即使如美术师也不需要时时审美。
可是,美是真与善不可分割的并存物,是奠定人之人格的基础。
历史告诉人们:不懂美的人也是离愚昧与残暴很近的人。
而美的根源在哪里呢?大自然,只能是大自然。
我们看到的许多样式的艺术品,比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等,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
它们是“假的”,是抒发、是表白、是再现、是提炼、是集中;而大自然是真的,它并不抒发再现,它浑然一团而已。
几天前,我坐车去科左后旗探望重病的堂兄朝克巴特尔。
这是冬季,天很早,因而很冷。
车窗外萧疏的景物使我
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
..。
在高速路上开车,地势越走越高,几乎可以俯看四野。
这时,东方的地平线横贯晨曦,红了约摸上百里,人不期然来到这块高地,不期然在此与晨曦相遇。
尔后朝阳以最初的红丸模样浮腾地表,四周万物静穆。
随着旭日初升,光线成万倍增加,刺破天穹。
我真的被惊呆了,如果立身土地,纳头便拜也完全有可能。
车继续往胡四台方向开,太阳越升越高。
我心里如同获得什么启示却说不出来,但至少不那么黑暗了。
如果我是一堆火,太阳往火里添进了我所不知道的可燃物,使火烧得更紧凑,更不易被风吹灭。
我堂兄是否可救尚未可知,但我知道我的心被日出扩大了一些。
这就是大自然的教育。
我一直想对别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教人学会爱,学会忍耐、节制、倾听、观察、学会体面地活着与死去。
但这些话没机会说——在超市、在大街、在车站,你对谁说呢?即使面对亲密的朋友,你也说不出这些话,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将愕然。
大自然教给我们清洁自身,让人知道人不过是万物之一种,而非之灵。
大自然教人懂得谦卑,懂得美的样式多至无限,懂得所有人头顶都有爱的护佑,懂得对立从来不是法则,懂得宇宙的秘密永远不可穷尽。
那么爱呢?你说大自然教我们学习爱,爱在哪里呢?当你开始关注大自然的时候,不管是关注一朵花,还是一条河,只要你关注少顷,爱在你的心里已经发生。
而且,那一刻你的面容一定好看。
(选自《新华日报》2019年11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将自然人格化,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展开的密切交流。
B.文章从小鸟视角写人类的渺小,二者的行为对比旨在突出小鸟对自然的热爱。
C.我的心情“沉重”,是因为堂兄病重,而冬季萧疏的景物加重了心中的悲凉感。
D.文中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从抒情中体悟哲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标题“跟大自然说句话”,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三次出现破折号,对表情达意有何不同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
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
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
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
”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
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
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
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
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
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
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
”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
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
”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
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
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
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
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
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
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
人生经得几番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