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爱德华菌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因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鳖爱德华菌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因子研究
潘晓艺;郝贵杰;姚嘉赟;徐洋;沈锦玉;尹文林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2010(040)006
【摘要】采用API 20E系列生化鉴定及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对从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肝脏中分离到的一株细菌TL5m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毒力检测;此外分别提取该TL5m株的主要致病因子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胞外产物,对中华鳖进行毒力和免疫保护率试验.结果显示:菌株TL5m的API 20E鉴定编码为4544000,99.9%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其16S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EF121756和GU563803)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和98%);菌株TL5m对中华鳖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45×106 CFU/ind.药敏感结果显示菌株对磷霉素、菌必治、头孢孟多、头孢噻吩、壮观霉素高度敏感.外膜蛋白攻毒剂量60 μg/ind和脂多糖攻毒剂量400 μg/ind时,对中华鳖的致死率都为33.3%,胞外产物对中华鳖的LD50为31.73 μg/ind;全菌灭活苗、胞外产物、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62.5%、25%和87.5%.结果表明,发病中华鳖的病原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其分泌的胞外产物对中华鳖具有较高毒力;提取的脂多糖对中华鳖遭受迟钝爱德华氏菌攻击具有较高免疫保护率.
【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潘晓艺;郝贵杰;姚嘉赟;徐洋;沈锦玉;尹文林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7.1+2
【相关文献】
1.中华鳖致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药物试验研究 [J], 汤显春
2.中华鳖溶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性研究 [J], 孙红祥;舒妙安
3.中华鳖“拟白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J], 颜远义
4.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J], 朱凝瑜;曹飞飞;郑晓叶;郑天伦
5.中华鳖溶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性研究 [J], 孙红祥; 舒妙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