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第三版)课件第4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与绝对优势理论基本相同,区别是 两国在相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并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的相对差异,同时还假定国内等价交换规律不适用于国际 交换。
1. 比较优势说的基本模型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发生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例如,A国生产1单位X和Y分别需要1人投入6天和4天,而B国生 产1单位X和Y分别只需要1人投人1天和2天,B国在生产X与Y产 品上比A国都有优势(劳动生产率都高,分别是A国的6倍和2倍), 但生产X的比较优势更大,B国则应集中生产X,而A国集中生产 Y。这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分工前后 的情况如下(W表示世界):
– 研究国际贸易的利益是什么?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
– 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 研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 那么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呢?(图示说明)
4.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2.1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 在《国富论》中,他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是由“看不见的 手”理论来说明的。他的地域分工理论是其绝对优势理论 (absoluteadvantagetheory)的主要依据。
• 斯密采用了由个人和家庭推及整个国家的方法来论证地域 分工的合理性。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 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就是要分 工,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理由有三个:
WIE/a1i>WII/a2i 即 a1i /a2i <WIE/WII 上式中,a1i为国家1商品i的劳动生产率,WI为国家1的工资水平
(以本国货币表示);E为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水平(量纲是 “国家1货币/国家2货币”); a2i为国家2商品 i的劳动生产率, WII为国家2的工资水平(以本国货币表示);i=1,2 ……,n 。 以2×2×1模式为例,设产品1为国家1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 产品,产品2为国家2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不考虑 货币因素时,国家1与国家2进行贸易的条件是: a11/a21>a12/a22 (国家1出口产品1,国家2出口产品2)
• 各种贸易和分工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仍然可见当 年亚当。斯密的思想光芒。
4.2.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人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十三 四岁就跟着父亲工作,因他的父亲是一个金融家,所以他在证 券市场上做投机,没几年就发了大财,后来就专门研究国际贸 易理论问题。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 年出版的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 了斯密的学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迄今比较优势思想一直 是主流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本节主要介绍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理论。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力量 生产那些优势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 交换,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这就是比较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IDL)是指世界上各国 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 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lliamPetty,16231687),由于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特殊贡献,成为古典经济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 典经济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运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 成果,提出了地域分工(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r)理论,由 此奠定了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他的著名代表作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3. 比较优势贸易利益的合成
按照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与贸易,可以获得的利益 有两种:一是得自交换(或参与贸易)的利益,二是得自分工的利 益。如图4.4所示。
4. 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 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 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
• 新贸易理论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 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现
• 象,也反映了人们重新审视《国富论》的热情。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
• 1986,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用“钻石”结 构综合说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竞
• 争框架,可以说是古典地域分工理论在更高层次 上的现代理性回归。总之,细品现代
贸易条件或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格是在2与3之间,现在贸易条 件为T=Pc/Pf =2.5,是英国与法国都愿意参与交换的价格,贸 易后英国消费点变为CA(68,130),比封闭条件下多消费8匹 毛呢和10公斤小麦,而法国消费点变为CB(52,140),比封 闭条件下多消费7匹毛呢和5公斤小麦,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分别 由社会无差异曲线IA上升到IA’与IB上升到IB’表示出来。
另外,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李嘉图 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因为它认为国内的劳动等价交换规 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
4.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美国经济学家陶西格(Frank Taussig,1859-1940)在对李嘉 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肯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展,认为
应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货币、利息、多种商品等置于模型之中, 从而能更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针对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9个 假设,陶西格提出应对其中的4个假设进行修正与扩展:
• (2)虽然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 是不是等价交换。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 就必须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生产 成本低的优势地位,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是否还能进行国际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双方还能不能都获得利益?在上述情况 下,自由贸易仍然是各国应该执行的政策吗?
型的一个扩展——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即用货币来表现 商品的成本与价格,并通过比较两国商品的货币价格来判 断比较优势模式。
(1)假设英德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1.5欧元。则由表4-5给 出的数据计算可得,英国1匹毛呢的美元价格为4.5欧元,1 匹亚麻布的美元价格为1.5欧元,均高于德国同种产品的价 格。
• (2)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分析。
• 人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两国都仅生产毛呢和小麦两种产品 ,但两国劳动生产率不同(见表4-1)。
• 4.2.1.3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 斯密的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说明了分工的重要
•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似乎பைடு நூலகம்在这样的局限性:
• (1)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在两个国家中有一国在任何商 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条 件苛刻,局限性大。
(3)在实际中,参加国际贸易的是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因此 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理论假设条件必须扩展。
(4)商品的国际价格是随着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的。
1. 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
现实生活中,货币充当交易的媒介,绝大多数的经济交易 并非是易货贸易。当两国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时,又 该如何度量比较优势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便是对李嘉图模
(1)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不是以劳动时间计算的,而是 以货币计算的,国际贸易不是单纯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 媒介的交换,因此在理论假设中必须加入货币因素。
(2)商品的生产成本是由工资和利息组成的,在实际中,各国 和各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利息水平不同,单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 也不相同;此外运输费用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都应考虑进去。
4.2.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4.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4.2.1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 4.2.1.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 分工与交换是亚当。斯密理论的逻辑起点。斯密认为互通 有无、物物交换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了分工的产生,即斯密认为,交换出自人类 天性,这种交换的倾向形成了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 产率;在先天禀赋和后天技术的共同影响下,各国生产某种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会有绝对的差异,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绝 对差异导致了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并进而导致了国际贸 易的产生。
• ③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 ④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利用,并且可以在
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⑤规模报酬不变; • ⑥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
经济利润; • ⑦无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 • ⑧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第2部分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
第4章 国际贸易理论
4.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4.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3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4 新国际贸易理论 4.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交换的理论
– 研究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贸易的格局、构架 是什么?
– 研究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 (1)分工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 (2)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 接关系的时间。
• (3)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 发明机械。
• 斯密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由贸易思想。在《国 富论》中,他举了苏格兰与葡萄牙两国生产布与葡萄酒进 行分工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斯密将个人之间的分工和 贸易推演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为,同个 人行为一样,一个国家也要将某种产品的本国生产费用和 从国外购买的费用进行比较,才能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 国外进口这种产品
我们可以对李嘉图模型简化,情况如下:

XY
A
6 4 2单位
10天
B
1
22
3
W
2
24
7
6
13天
X A0 B3 W3
3
Y 10 2.5单位 03 2.5 5.5 10
10天 3
13天
分工前 分工后
2. 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
下面我们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比较成本说的贸易利益。
如图4-3所示,国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投入量由 表4-3提供,并假设是完全分工,即英国把所有劳动都投入到 毛呢的生产上,法国把所有的劳动都投入到小麦的生产上,若 法国用130公斤小麦从英国换取52匹毛呢,英国与法国贸易前 后生产与消费的变动及福利变化便可用表4-4及图4.3(a)、 (b)表示。
• 4.2.1.2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 下面我们进一步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数据化的模型分析, 以对绝对优势概念有更
• 形象和更深刻的认识,并为进一步阐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理论奠定基础。
• (1)模型的基本假设。 • ①2X2X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一劳动
);
• ②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差异;
(2)假设英德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0.5欧元……
(3)假设英德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0.35欧元……
我们将上面的分析模型化。假设世界由两国组成,国家1产 品i的出口条件(一国出口商品所需的成本条件)为:
WIE/a1i < WII/a2i 即 a1i /a2i >WIE/WII 国家2产品i的出口条件为:
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从整体来看, 这些观点对世界市场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在 更广泛的领域展开都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为了论证其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 济情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尽管这些假定有些基本 上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毕竟使得由此得出的比较成本理论 与现实的国际经济状态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事实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正是力图 突破这些假设,争取更大限度地接近国际贸易现实,以增加贸 易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贸易前,英国和法国各自的生产点和消费点,英国为A (60,120),法国为B(45,135),两国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 格分别为2(PA=Pc/Pf =120/60)和3(PB=Pc/Pf=135/45),国民福 利水平分别由社会无差异曲线IA与IB表示。
贸易后,英国与法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虽然没有变化, 但由于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即英国专门生产毛呢(120匹/ 天),而法国专门生产小麦(270公斤/天),两国可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